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自我感悟總結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脫口秀在英語口語操練中的應用
摘要:TalkShow(脫口秀)是表達者對某個社會現(xiàn)象的解讀和深層認知,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簡單概括的重要體現(xiàn)。在英語口語操練中,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借助脫口秀展示,能激活學生口語表達的激情與潛能,在即興演講和競賽交流中深化感知,讓口語操練變得精彩有趣。
關鍵詞:英語教學;口語操練;脫口秀;表達
“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是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原則,也是體現(xiàn)口語交際的重要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引導他們在口語表達中盡情展示口才,能讓他們在主動交流和深入表達中形成不一樣的思維感知。TalkShow(脫口秀)是一種文娛表演節(jié)目,其中的趣味性、口語化和交流性,能夠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印象。該種模式運用于英語口語教學,能夠讓課堂教學更有生機和活力。
一、融入語境,大膽敘說
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和豐富的思維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情境和氛圍,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和主動傾訴。融入語境,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識記和認知感觸,能夠在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感知體驗。而這種體驗,能幫助學生釋放無窮的學習潛能和動力。融入語境主動表達,能夠讓學生在自由傾訴和大膽表達中展現(xiàn)自我。例如,在五年級英語下冊第五單元Helpingourparents的“故事時間”指導中,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在整體閱讀中圍繞“Whatdoyougetfromthetext”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家庭生活進行模擬對話,幫助他們在扮演相應的角色中,注重圍繞Mum、theson(daughter)等各自表達的內容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建議他們就“Whyshouldwehelpourparents”和“Fromtheplay,whatdoyouget”等問題自覺說出自己的理解感知,讓他們在歸納總結中主動收集有價值的信息。創(chuàng)設這樣的語境,能夠給學生提供大膽表達的環(huán)境氛圍,便于他們展示自己。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有利于激活學生主動表達的激情,能夠讓他們在栩栩如生的環(huán)境中主動說出自己的感知和體驗。根據(jù)學生的理解感知差異,多給他們提供接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有利于他們在主動參與、互動交流中獲得豐富感悟。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感悟主動予以表達,定能有效激活“我要說”的表達激情和渴望。
二、即興表演,拓展認知
脫口秀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主動表演,以豐富他們的認知。即興表演能夠讓學生在深化自我理解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多元化的感悟,能夠讓脫口秀成為學生自我學習和主動探知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注重即興表演,能讓學生在認真思考和主動表達中形成豐富認知,并能提升表達的效率。例如,在六年級英語上冊第六單元的“保持城市干凈衛(wèi)生”的“Storytime”教學中,教師不妨布置這樣的思考題目:Ifyouweremayor,whatareyougoingtokeepourcityclean?學生在積極深入思考時做出快速反應,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指導學生演講時,教師可結合課程學習內容,建議他們就Don’t...和Save...等提出相應的證據(jù),讓他們能夠在聚焦核心要點的基礎上形成有針對性的表達素材。在即興演講中,教師可建議學生針對相應的內容主動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引導他們結合各自的理解嘗試表演。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不同觀點,可建議他們能夠運用文本中的相應內容進行深入拓展,幫助他們在調整語言表達方式中強化識記運用,生成敏銳的語感。
寓言故事情景教學中小學語文論文
一、結合情景教學,創(chuàng)建恰當合理的情境
首先,教師在進行寓言教學時,事先準備一些問題,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提出來,讓學生在聽的同時迅速運轉大腦,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小活動,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這也是情景教學的主要方式,因為學生自己當了主人公,這樣他的體會與感悟就會更多一些;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多運用一些簡筆畫,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認識到該事物,簡筆畫與板書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順寓言的脈絡,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闡釋的道理。
二、引導情感的釋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義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義,我們就要把寓言總的角色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好比說寓言中狡猾的狐貍我們要把它人格化,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類似的人,把這件事嫁接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我們要想感悟寓意,可以從故事情節(jié)、中心句子、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現(xiàn)實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繼而感悟寓言中的諷刺、夸張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說是寓言故事教學的重點,正因為如此,教師在小學語文寓言故事教學時一定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硪龑W生情感的釋放,讓學生通過教師的閱讀,逐漸對寓言中所講的故事產生共鳴。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帶有鮮明的對比特征的藝術形象,他們都含有作家的主觀情感。被人格化的動物會更加容易的引導學生學習,兒童的興趣也比面對一般文學樣式要強得多。對此,小學寓言教學的難度就在于,教師能否引導學生釋放其情感,在釋放情感的過程中能不能與寓言中的角色達到共鳴。
三、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要深入發(fā)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據(jù)虛擬的人、事、物的藝術形象來進行精煉的語言描寫,繼而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某種道理。我們教師就是要深入發(fā)掘這一道理,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把這樣的道理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想象來學會這一道理,并培養(yǎng)起自身的審美觀、道德觀。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詼諧幽默地把這一道理淺顯易懂地傳達給學生們,我們的教學模式一定要適合小學生的思維想象,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出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啟發(fā)式教學的目的。所以,我們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運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學習后也要展開聯(lián)想,最終可以自己進行寓言的仿寫、改寫、創(chuàng)造等等。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挖掘出孩子們內心深處的美———童話世界,小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在無意識的海洋中暢游,編制更加多彩的情節(jié),孩子們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結語
知行合一政治教學有效性提升
【摘要】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力求打破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多體驗、多交流、多實踐的“三多”渠道,讓學生快樂地學、領悟地學,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
初中政治;知行合一;有效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之下,初中思想政治課正面臨新的變革。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條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最終內化為日常行為,做到知行合一?;诖?,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我力求打破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多體驗、多交流、多實踐的“三多”渠道,讓學生快樂地學、領悟地學,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做到學以致用。
一、多體驗,激活情感
政治教學的目標絕不是為了一張考卷、一個高分,而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在教學中,我絕不會枯燥的講解理論知識、生硬的注入概念,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建多種情境,如生動的視頻、音頻、畫面以及各種道具,還會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觀察、操作,以此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某個主題的教學中來,體驗感悟,主動探究,實現(xiàn)從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的過渡。在《有肩就得挑擔子》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先給大家播放了“孝心少年”的視頻,讓學生看到那些在“責任中成長”的少年他們是如何勇挑生活重擔,為了家人不辭辛苦生活的。之后,我讓各個小組讀有關責任的名言、講有關責任的故事。一個小組成員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時,中國的歌名青年挑起拯救中國的重擔,浴血奮戰(zhàn)……另一個小組成員說:愛也是一種責任。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在夾縫中哺育孩子,用犧牲自己來換得孩子的生命,那封來自天堂的短信,讓我讀懂了什么叫做愛的責任;而第三個小組的成員則說: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就是責任。環(huán)境問題已是刻不容緩,我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青山綠水就是寶”,一起共建美麗的家園……接著,我將每個小組統(tǒng)計的“我挑過的擔子”展現(xiàn)在平臺上,讓學生一起評價,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學生們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讓這堂課水到渠成。觸及學生心靈,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悟,這樣的政治課就是有效的。學生學習不枯燥了,就會越發(fā)的主動,越發(fā)的深入,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4篇)
第一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
1入境性體驗———品讀文本
體驗文本,首先要進入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品讀文本是體驗文本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從品讀的形式講,一是無聲的默讀,一是有聲的朗讀。默讀作為一種極為輕松的閱讀方式,讀者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所讀的東西,使之難以從記憶中逃離出去。借著默讀,讀者能夠與書本及文字建立一種不受拘束的關系。默讀讓書本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未有他人在場的溝通,并讓讀者單獨得到心靈的振作。在默讀過程中,讀者在細嚼文字的同時,可以真正地將文本融成自我的一部分。誦讀作為品讀的另一種形式,是通過有聲音的朗讀,將文本的內涵傳達出去。這種閱讀,從吟誦者的角度講,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說,吟誦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對話的時空,一個擁有讀者、聽眾與文本的對話時空。在這一對話空間里,吟誦者通過自己的閱讀加深了對文本的體會,而聽眾則從其聽覺中感悟到文本的意義、情感。正是在這種吟誦、體味過程中,學生對文本有了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文本的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會受用無窮。具體地說,品讀文本要讀出三個基本點,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首先,我們要整體感知文本,明確“是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以下做法:勾畫障礙———疏通障礙———把握要旨———合理歸納。其次,要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為什么”。具體的做法是:聯(lián)系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結合文本中直接或者間接表明作者觀點、態(tài)度、情感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生揣摩作者的匠心,細察“怎么樣”。具體的方法是:結合體裁,把握要素,摸準脈搏,揣摩匠心。
2形象性體驗———體悟文本
形象性體驗品讀的過程實際上是入境,對文本進行感知與體悟的過程,是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吟詠時會浮想聯(lián)翩,借助于文本的字句,展開想象的翅膀,“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進入作者世界。這是一種朗讀后體悟,體悟后默會的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的心理功能,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把文本語言符號轉化為內心的視覺形象,從而對文本意境進行審美感知。接受者只有以作品的語言符號作為中介和誘導,引發(fā)自己的想像和聯(lián)想,才能最終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藝術形象,從而使藝術作品從以色彩、線條、韻律、詞語等凝固的存在形式,轉變?yōu)橐陨鷦吁r活的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在讀者自己的腦海之中。學生對文本中的形象或意象進行想象,關鍵是入境,親自去體驗、感受,將所想的映于腦海中、心眼處進行體味、欣賞。這種想象不能以外在的告知的形式來處理,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講解和體會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學生的想象,應該充分利用課堂資源來調動和引領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有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想象的理念還不夠,還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采取直觀的、形象的方式,抓住關鍵語句引領學生去想象、玩味,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視聽空間里完成對文本意義的建構。
3參與性體驗———建構自我
體驗的根本在于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感受、體驗文本,以獲得對文本中的形象與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如果只是用腦子去感受藝術,而沒有心靈的參與,那就幾乎比用腳去理解藝術還更壞。如何引導學生用心靈而不是純智力性地進行文本的解讀,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沉浸于文本,與文本的人、事、物展開深度對話,參與到文本中形象的行動與思考當中,而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冷眼觀看,不是用一個客觀的尺度去衡量、定度,而是與文本中的一切展開來自心靈深處的交流,把解讀的過程當作與文本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參與式體驗需要展開閱讀對話。閱讀對話是師生各自與文本展開的對話,目的是理解文本,實現(xiàn)讀者視野與文本視野的融合,從而達到構建自我的過程。要使這種參與式體驗成為現(xiàn)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還原語境。即追尋作者所處的歷史、社會、生活狀態(tài)等宏觀語境,探查作者寫作的時間、場合、心態(tài)等中觀語境,揣測行文間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微觀語境,以做到知人論世。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查閱相關資料,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其次,要開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動。閱讀教學對話是進行的多主體、多向度、多層次的對話,參與對話的各方,他們各自對文本的理解不同,選取介入文本對話的策略不同,對文本的價值評價不同,這諸多的不同都需要在課堂這一共有的對話情境中匯聚、碰撞,在碰撞中不停地轉換角色,學會傾聽、質詢、答疑、批評,學會思維、決策、尊重和信任,最終達成共識,實現(xiàn)“我”之視野、文本視野、他人視野的融合。在這場對話中,每一個參與對話的人都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參與其中的。因而,學生在與文本、作者、編者,自我深層次對話中,自主學習、獨立學習成為一種必然,自然也就完成了新的自我建構。
美學在體育舞蹈教學的應用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長治學院中文系、歷史系和美術系100名學生(男50人、女50人),保證男女生性別比例均等,并將其隨機平均分為兩個班,一個對照班,一個實驗班。
1.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實驗法、調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文獻資料法等,在實驗前通過問卷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體育舞蹈的學習水平和體育舞蹈的認知情況調查,確保兩個班的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上基本處于同一起點,具備實驗的意義。實驗后通過問卷對學生的美感自我評價、教學方法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進行調查,進而得出研究結論。實驗前和實驗后分別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經檢查回答都比較認真、完整,沒有敷衍應付傾向,有效問卷100份。
2體育舞蹈美感培養(yǎng)的教學內容
體育舞蹈傳統(tǒng)教學是注重發(fā)展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育舞蹈的運動能力,缺少對學生內部情感的關注,而這點正是美感培養(yǎng)內容的重點所在。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論文(共2篇)
第一篇
一、巧用多媒體導入激趣
教授《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們欣賞一段廬山云霧的影像。然后,我提問:“看完后有什么體會?”學生說:“廬山的云霧真美啊!”隨后,我繼續(xù)追問:“你們都看到了哪些景象?”學生的臉上洋溢著光彩,紛紛舉手暢談。“我看到了山頭的云霧像白色的絨帽,半山的云霧像一條條玉帶。”“我看到山谷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我看到遮擋山峰的云霧像巨大的天幕。”“我看到了廬山云霧的美,真是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還有的學生說:“我看到了眼前的云霧,好像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我看到了廬山的云霧猶如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廬山的云霧真是瞬息萬變,姿態(tài)萬千??!”通過課件的演示,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真切感受到了廬山云霧的美。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學習新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因此,巧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魅力和吸引力,使學習氛圍更加愉快、輕松,學習方式立體化,生動形象,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把握課文中的重點與難點,對有效學有裨益。
二、多媒體提供豐富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利、有感情、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多讀,充分讀,會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寬廣,感悟更深刻。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提供更多更豐富的閱讀材料,提供更為方便簡潔的閱讀途徑,幫助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一)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增進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個人愛好及學習習慣,利用網絡教學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當下,網頁內容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深受學生喜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授《植物媽媽有辦法》《奇妙的植物世界》《皂莢樹》等課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植物世界的奧秘,我讓他們上網查詢資料,使他們通過查詢閱讀知道世界萬物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有自己獨特的繁衍后代的方式,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噴瓜當瓜成熟時,只要有一點觸動,它便會脫落,并在瞬間從頂端將瓜內的種子噴射出去來傳播后代……還有很多奇特的植物,如哈哈樹遇風發(fā)出哈哈大笑的聲音等等。這樣,學生就在閱讀中產生了興趣,并從中獲得了不少的知識。因此,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談生活教育理論對紅色經典教學的啟示
摘要:紅色經典是反映中國革命年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資源,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卻常出現(xiàn)“現(xiàn)實困惑”,具體表現(xiàn)為:對學生認知距離的忽視、理性語文教學的缺失、文本生命形實的分離。借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積極探索開展紅色經典教學的具體路徑,即立足學生本位,拉近文本距離;創(chuàng)設思辨課堂,養(yǎng)成語文品格;追尋文本生命,升華家國情懷,以期讓紅色經典的教學真正向學生生活世界回歸,進入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歷程,實現(xiàn)學生紅色經典學習的現(xiàn)實在場。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紅色經典;教學困境;向生活世界回歸
紅色經典作為反映中國革命年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成為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初心與革命進程的重要內容。因而,如何更好地通過語文教學引領學生觸摸紅色經典作品,汲取紅色文化養(yǎng)分,傳承紅色基因,成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們關注的熱點。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涵
陶行知先生基于中國國情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強調的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強調教學做合一。那么何為“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1]簡言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由此可見,“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生活法。該主張反對把教學與社會需要、個人需要割裂開,強調無論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等都是為了生活所必需,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也同時影響著生活及所處其中的人。它強調與單純的知識學習不同,學生通過真正理解所學內容,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逐漸豐富與成熟自我認知,從而積極適應與引領現(xiàn)實生活。同時,“生活教育理論”重視實踐的價值。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提倡“教學做合一”,突出“做”的地位,通過“做”將教與學有機統(tǒng)一起來,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過程性。其基本特征是要求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這一過程既要求教師以一定的工作目標和價值觀為引導,及時審視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行為,在不斷辯證否定自我的過程中實現(xiàn)真正成長,也旨在引導學生以所學內容為中介,回歸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自我身心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教育理論”強調創(chuàng)造力。先生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認為創(chuàng)造力產生的前提是主體性的人,歸宿也是人的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體現(xiàn)。他曾指出“所以要創(chuàng)造,非你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2]。先生認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chuàng)造”,做是勞力上勞心,它需要一定的思想、行動和新價值的產生。于教師而言,教師教的前提是行,是身臨其境,是自己敢于真正動手嘗試,教師只有不斷反思教學,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引導學生自覺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于學生而言,只有在實踐過程中體會知識、運用知識、鍛煉自我,才能于潛移默化中擁有創(chuàng)造覺悟,掌握與提升生活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我們的教育內容不能架空現(xiàn)實生活,需走進學生現(xiàn)實世界,盡可能地融入靈動的生活,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去尊重與理解生活的意義,獲得更為豐盈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仰。
二、現(xiàn)實困惑:紅色經典教學的實踐困境
紅色經典教學,泛指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當前,初中語文在積極推進紅色經典教學中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
作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一、學生心理發(fā)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言》指出“健康是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對青少年學生而言,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以及自身發(fā)展中的壓力使得他們產生了諸如人際孤獨、網絡成癮、自負、自卑以及早戀、暴力、自虐等心理問題,導致其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處處受挫。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此要有足夠的重視,及時地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們帶離心理問題的“深淵”,踏上明媚、平坦的人生之路。
二、作文教學是滲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
處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獨立意識增強,對于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需求,但也經常陷入困惑,甚至陷入人際孤獨。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人際孤獨問題的學生往往是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甚至自我封閉,這很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作文教學可以以“尊己與尊人”、“分享與合作”、“誠信與真誠”等有關人際交往的話題在課堂設置小型談話會,讓各小組間合作分工,搜集論點、資料并各抒己見。這既能鍛煉學生口語交際(口頭作文)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在交流中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二)作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堅強意志
青少年學生身心發(fā)展變化迅速,對日趨復雜的生活、學習和交往的環(huán)境缺乏足夠的接受能力和反應、應對能力。這會使青少年學生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壓力,使一些心理承受力弱的學生更加畏懼困難,內心焦慮煩躁,不敢邁開前進的步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情境性的作文題目。比如,“假如我落榜了,……”、“假如我摔倒了,……”等。以指導學生理性分析,找出合適的心理狀態(tài)、合理的應對方案。如此,無形中就可以增加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降低對挫折的焦慮和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