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重癥護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重癥呼吸道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重癥患兒89例,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齡29d~8歲,平均(3.4±2.2)歲;患兒原發疾病為呼吸心搏驟停7例,哮喘持續狀態10例,格林-巴利綜合征1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10例,感染性休克2例,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并發顱內出血3例,肺出血6例,重癥肺炎50例。
1.2呼吸道護理管理方法
89例患兒在行對癥治療期間均給予呼吸道護理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①環境護理:對病房內空氣進行凈化,定期進行通風換氣,每日2次,每次換氣時間不短于30min;每日利用紫外線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同時用含氯消毒劑對地面進行適當擦拭;確保病房溫度和濕度適中;醫護人員進入PICU前應根據規定更換帽子、佩戴口罩并換鞋,同時應對家長探視時間予以合理控制。
②鎮靜護理:大多數患兒由于年齡較小或父母無法一直陪伴在身邊,常會出現煩躁、哭鬧等現象,可導致病情加重。護理人員需給予充分鎮靜,特別是對于重度肺高動脈壓患兒,其吸痰時有劇烈反應,應在吸痰前給予適當鎮靜劑以避免患兒躁動。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感染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的56例發生感染的新生兒,男34例,女22例;早產兒38例,低體質量患兒18例。
1.2方法
通過結合臨床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導致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由于新生兒機體器官發育不成熟,中性粒細胞池中循環的白細胞較少,因此免疫力較低,特別是早產兒皮膚缺少角質蛋白,為病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同時,新生兒的不同體質狀況也會導致感染發生率存在差異。②由于操作人員、醫院環境等因素導致感染發生。因此,對新生兒的護理應從環境護理及人員管理、常規護理、皮膚護理、眼部護理、口腔護理、臍部護理入手,具體措施如下。
1.2.1環境護理及人員管理
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殺菌,嚴格保證病房的干凈,護理人員及臨床人員進入重癥監護室時必須按照規范著裝、更換專門使用的拖鞋、佩戴口罩、手套、穿專用工作服,同時要將所有裝飾物取下,如果護理人員或其他臨床人員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化膿病灶等傳染疾病者則不能進入重癥監護室,必須在病情恢復以后方可進入病房;在進行各項操作的時候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進行,外出時一定換好外出服和鞋子,非臨床人員不可進入重癥監護室;由于新生兒機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尤其是早產兒及合并其他疾病患兒,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而引起嚴重后果。因此,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護理過程中特別要重視對環境的管理,在消毒殺菌方面除了要定期對空氣進行消毒殺菌,科室應專門安排一名消毒人員,對病房內地面、門窗、家具、病歷夾、醫療設備、水龍頭、床、治療車、臺面等每天消毒,保持病房內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合理控制室溫、濕度,定期進行通風,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度;日常醫療產生的廢棄物及生活垃圾需做好標記并分類處理。
心血管內科重癥護理風險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心血管內科現有各類護理人員16名,均為女性;年齡22歲~47歲(30.4歲±6.5歲);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4名,護士8名。
1.2護理管理
1.2.1護理風險評估
在護理前,對病人進行護理風險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病人疾病風險、用藥風險、設備風險和護理人員專業素質。通過風險評價,掌握病人可能發生風險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提升護理的針對性。
1.2.2護理技能培訓
人性化重癥醫學科優質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醫院重癥醫學科基本概況:置病床數10張,擁有護士22名,年齡18~40歲。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專13名,中專6人。主管護師2名,護師6名,護士14名。床護比1∶2.2。
1.2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癥醫學科的患者625例,年齡16~78歲,平均49.5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
1.3觀察指標:
開展優質護理前后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屬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護士的儀表儀態、健康宣教內容、患者的需求滿足情況、服務態度等各項滿意度,每個項目都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的評價來測定。另外根據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考核標準進行質量、績效考核。
重癥醫療數據可視化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對比了國內外對醫療領域方面的數據可視化研究文獻,總結其研究發展現狀和進程,并著重分析了重癥醫療數據可視化研究領域。從宏觀上看,國內外對醫療數據可視化研究基本趨勢保持一致,性能效率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本文還分析了醫療數據可視化未來的發展前景,分析了相關研究問題,提出了可行建議。面對數量日益增長的醫療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重癥監護;醫療;數據可視化;發展前景
1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系統的廣泛應用,使得各類醫療信息急速增長。數據可視化應用概念,覆蓋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醫療數據精準研究對中國醫療整體領域發展、國民健康狀況預測、醫療護理精準護理等方面都起到核心作用。為了應對大量醫療數據、更為復雜的病情走勢、醫患關系緊張等醫療問題,醫療領域需要進一步得到技術上的支持和創新。數據可視化技術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通過分析國內外眾多機構或團隊對醫療數據可視化研究的情況得知,在數量巨大的醫療數據面前,可視化研究技術效能還是比較低下。醫療數據可視化研究尤其是對一些類似重癥監護醫療方面的探索,就顯得尤為必要。選擇重癥醫療數據做可視化技術研究的原因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在醫療救治方面的關鍵指標和重要醫學工作之一。其涉及內容包括:病歷多、病情雜、場景多、環境差異大、用藥范圍廣、多樣性數據復雜。如果要在復雜環境及復雜數據的基礎上克服技術的障礙,則需要對可視化技術不斷做出技術研究和技術突破。
2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
目前在IEEEHEALTHCOM會議、中國醫療科技大會、CCF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大會(ChinaVIS)等國內外眾多醫療信息化頂級會議上都提到醫療數據可視化問題。目前對醫療數據可視化的研究非常火熱。在科研論文領域上,醫療數據可視化相關的論文也是逐年遞增,趨勢頗高。從宏觀角度分析,國內國外基本趨勢保持一致。
2.1國內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在國內,對醫療數據可視化研究的載文相對比較集中,如《醫學信息學雜志》、《醫療衛生裝備》、《中國數字醫學》等。上述載體主要是以醫療大數據可視化在輔助智能決策上的應用。根據大量文獻,目前國內醫療數據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數據采集、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近些年,相關文獻數量呈指數式增長[1-2],研究主題逐步多元化和細化[3]。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全球的人類、醫療體系都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雖然國內醫療信息化建設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但是當面對大量病毒患者的集中發病、病情陌生、復雜等問題時,還是出現了數據設計方向不斷變化、數據維度越來越多的情況,導致數據展示和分析有很大的困難。由此得出,國內醫療數據可視化建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很多學者在從事、思考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技術的成功,不僅可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降低感染風險,保障數據安全,維持數據完整、系統,還對后續的疫情防控提供進一步的參考。急危重癥綜合救治方面,國內相關機構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建立網絡信息平臺,處理相關數據[4]。針對數據來源復雜、分散等問題能結合具體場景提出具體的數據可視化方案等較為具體的研究領域也有所涉及[5]。在重癥醫療領域的數據可視化研究文獻中,國內中醫藥在重癥醫學方面的應用領域有較大的關注度[6]。重癥醫療可視化技術應用研究目前在醫師規范化培訓輔助教學等教育領域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7]。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可視化技術輔助教學會使數據更加直觀、全面,對規范培養醫師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促進作用。對于重癥醫學領域來說,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和機器學習模型是應用比較晚的領域。目前成功落地的大數據AI系統,大多集中在影像醫學領域,在血液管理和輸液治療等方面也有應用。但這些大多處于一個“項目”階段,創造價值還有待于提高。就重癥病情而言,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和機器學習建模,構建早期預警模型,在早期醫療AI剛興起時很火熱,但同樣存在所建立的模型沒有應用價值的問題。綜上,國內眾多機構或團隊,對醫療數據可視化都在進行研究,但其可視化的效果還有待于提高。這對要求較高的重癥醫療方面的實現來說還肩背難望。因此,對輔助精準醫療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探索還有待于投入和提升。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現狀的文獻計量
摘要:目的系統分析信息化在護理學專業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態勢,為今后護理學專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為統計源,選擇高級檢索,對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文獻從作者分布、文獻分布、文獻類型、研究內容等進行計量學分析。結果共檢索到110篇文獻;作者單位遍布我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文獻類型以科研論文數量較多,在科研論文中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為主(21.82%);文獻共引文653條,被引論文共55篇;25.45%的文獻有基金資助。結論護理學專業信息化已引起了護理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并對其進行相關探討與實踐,但由于信息化模式發展時間較短,還需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增加相關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產出,探索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從而更好地為基礎護理學及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
關鍵詞:信息化;護理;文獻計量分析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與技術,各個環節和要素得到科學安排,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實現教學、臨床與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優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的介入,開辟了一種新模式,它能充分激發個體積極性,主動對知識有效構建,深刻認識、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信息化教學模式現已逐漸運用到護理教學及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培養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護理專業的具體實踐應用中還會受到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不夠完善;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不夠先進;對護生自學能力要求較高等。因此,構建高效的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還需廣大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為更好了解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發展趨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選擇高級檢索,在“主題”字段或“題名或關鍵詞”字段分別檢索“信息化教學”AND“護理”。結果共顯示130篇文獻,刪除無關和重復文獻后,共檢索到符合標準的文獻110篇。
1.2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文獻信息
合作緊密型托管護理管理改革研究
1醫院托管的背景及方法
海寧市人民醫院是一所縣級龍頭醫院,承擔著本縣90余萬人口的醫療救治任務,為了將醫院建設發展成當地最具競爭實力的高水平綜合醫院、為區域老百姓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由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下稱“總院”)對海寧市人民醫院(下稱“分院”)進行托管經營管理,合作期限暫定5年。分院實行“合作管理委員會”(由長海醫院和海寧市人民以及海寧市政府組成)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由總院向分院輸入管理和技術團隊,按照醫院獨立法人地位不變、行政隸屬關系不變、公益性質不變、現有職工隸屬關系不變的“四個不變”原則全面托管。托管后總院任命分院院長,同時委派管理團隊及專家團隊,無縫隙地參與到分院的管理、經營、醫療、護理、科教、人才培養等各個層面,管理團隊固定在分院工作5年,每周連續工作5d,技術專家團隊每年選派8~10名固定在分院工作1年,每周連續工作3d。總院管理團隊中有1名院長助理兼護理部主任,簽約前期到分院進行調研,進駐后全面負責分院護理工作。
2托管后護理管理改革實踐
2.1構建護理管理三級組織框架
在原有的二級管理基礎上增設了內外科片及特殊科片科護士長,選拔培養優秀護理骨干出任新增科室護士長。明確各級護士長角色職責及工作要求,實施能級管理及考核,強調團隊管理效率,著力培養提升管理層管理能力及專業素質。
2.2建立完善護士管理制度
制定并實行《護士崗位管理辦法》、《護士崗位績效獎勵分配體系》等調動護士積極性的管理制度,建立院科兩級人力資源調配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基于統計學的醫院護理論文
1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護理人員每個季度各科室各項報表,各科室護理統計記錄,包括入院資料匯總、出院登記、門診病人統計匯總等。收集我院由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發表于國內公開雜志的護理方面論文80篇中,剔除未涉及統計方面的論文,隨機抽取50余篇。對統計工作的特點進行分析,并針對目前其所出現的統計分析、統計描述、統計推斷等方面的問題,予以探討。
2分析
2.1醫學信息統計的本身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多樣性和個體性。由于信息數據源自個體病人,病人本身的個體差異性導致了醫學信息的多樣性。雖然某些信息可能對臨床護理或治療極為重要,但患者出于對自身隱私的保護而拒絕回答,尤其是在既往史方面。其二,難控制性。比如在研究某種人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時候,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整體生活環境、飲食狀況都明確了解,但是每一個患者的生活不可能是模式化的。針對傳染性疾病,雖然有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患者的來源仍具有較大的分散性,這就造成了歸類總結的難度加大。成本增高。其三,長期性,患者病情的好轉、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上的跨度可能極大,而患者不可能長期處于住院狀態,從而增加了后期工作的困難。在實際的工作中,存在醫學統計學的信息失真,主要表現為:①統計信息中的信息偽造,主要表現在某種疾病的治愈率及藥品的有效性。②統計信息的遺漏:如醫院醫療事故及投訴記錄低于實際情況。③統計工具的誤用、濫用。如由于信息的理解偏差導致統計設計不合理,分析軟件使用不當,導致信息轉化失真等。
2.2科研論文中統計學應用不當的情況
2.2.1統計設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