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終生教育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終生教育視域下社區教育論文
一、概念界定
社區教育在我國古代社會就已出現,而現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社區教育是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以及實現社區發展的一種社區性的教育活動過程。社區教育資源是指社區內一切可供組織、開發和利用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在終身教育體系下,社區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區教育資源合理、有價值的開發又能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中,社區教育的發展和社區資源開發利用是關鍵所在,社區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直接影響到社區教育發展的程度及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能否全面實施。
二、開發喀什市內社區教育資源的意義
喀什市是一座以維吾爾族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濃郁,是一個文化交融的城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其在整個新疆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自從2010年開始,黨和政府決定把喀什建立為經濟特區,主要面向東亞、南亞、西亞廣闊市場,努力以超常規發展步伐把喀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大都市。在這樣的背景下,喀什需要進行社區教育建設,需要對社區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教育是第一生產力,社區教育切實的受益于每一戶居民,能為整個南疆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在建立終生教育體系及全面落實學習型社會,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中,社區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愈發覺得教育的重要性,且教育的時間和方式不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層面上。尤其自1999年至今,我國社區教育發展迅速,而關于國內的社區教育中教育資源開發理論及實踐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分析喀什市區社區教育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并提出相應對策。以設定課題,成熟的社區教育資源分析及行動研究,幫助喀什社區教育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力度和深度,實現喀什社區的教育資源開發、完善、優化升級。其價值在于,根據喀什實際社區情況為市內社區教育資源開發提供可行性理論支持和可操作性模式。這不僅促進當地各民族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對于當地的維穩工作和經濟的發展會形成有力支撐,并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終身教育體系目標及全面落實學習型社會出一份力。
三、喀什市內社區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
為了了解喀什市內社區資源開發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筆者在喀什市鴻福社區、大眾藍灣社區、惠城社區、恒昌社區、山水文苑社區、郵電新村社區等進行了調研,調研對象為漢族居民、維族等少數民族居民,包括各社區的社長、樓長、大中小學的學生、教師、醫生、公務員、商人、務工人員、退休老人等,調研形式為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對社區教育的認識,對現在居住社區的想法、建議,對本社區未來發展的期待等,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喀什市內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資源開發面臨以下問題:
1.政策機制不完善和資金投入不夠。
高校校園文化思考(8篇)
第一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不斷加強。面對大眾文化的沖擊,高校應積極促進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高校成為創建21世紀新文化的主力軍,不斷提高大學生對大眾文化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大眾文化;高校;校園文化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推進,社會文化也隨之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轉向,即大眾文化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逐漸成為與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相抗衡的一種社會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歸屬于精英文化的范疇,它以深厚的人文精神為底蘊凝聚著該學校的歷史和精神傳統,融合了社會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是中國當代主流文化在校園中的體現,其濃郁的學術氣息、高雅的審美趣味、蘊含的科學精神,發揮著為社會服務和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作用。校園文化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其主張倫理價值的嚴肅性、規范性,追求學術性和創造性,具有不斷超越的精神動力。大眾文化的基本目標是追求娛樂,具有可復制性、通俗性、無深度感。作為受市場經濟導向的市民文化,以個性化、非主流為追求,亦被喻為快餐性消費文化。大眾文化作品一般都是通過現代技術或科技手段以較快的速度復制或炮制并拋售給大眾。大眾文化之所以占有市場一席之地,是因為其產品某種程度上是大眾所需的。大眾文化也并非全無進步的、合理的、有用的要素。大眾文化所表達的平等性、親民性、全民性和世俗性的融合思想,有利于促進整體社會文化多元化、自由化和民主化的進程,同時它能讓平民百姓深深地感受到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地位,從而極大地激起了民眾的主體意識和積極的熱情[1]。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大眾文化客觀上正使當代的中國意識形態發生著調整和改變,拓寬了民眾交往的公共文化領域,促進了弱勢群體逐步向具有自主意識和價值的文化主體的轉變,加速了當代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步伐,這些作用都是有目共睹和毋庸置疑的。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大眾文化發展得很快,如我們廣為熟知的大眾文化形式肥皂劇、選秀節目、娛樂性廣告、報紙雜志等暢銷的消遣娛樂版面、KTV、街舞、追星、搖滾、流行歌曲、家居裝修、時裝展示乃至產品的包裝與企業的文化形象等等。高校校園文化預示和引領著社會文化的前進方向。相比較而言,大眾文化是一種受眾較廣的世俗文化,更具有平民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百姓的精神享受。高校校園文化與大眾文化雖有差異,但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精英文化為大眾文化提供精神思想、學術指導與智力支持,大眾文化也為校園文化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應用領域。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彌補、滲透的矛盾與沖突,這一過程最終導致雙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彼此升華與提高,而非共同否定與消亡[2]。對社會文化發揮引領作用的高校校園文化與滿足百姓個人價值需求的大眾文化間的沖突是相對的。包括校園文化在內的精英文化雖然在百姓中的受眾群相對較少、普及率也不高,但因其注重價值意義的精神追求,對于提升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同時,大眾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其特有的價值和意義。它來源于廣大群眾,能夠代表廣大群眾的思想、情感與理想,深受百姓的喜愛。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有利于擴寬受眾者的廣度與寬度。加之,高校校園文化的社會輻射功能也將發揮更大亦更廣泛的作用、將更多地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