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中考體育項目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中學體育課程銜接性研究
摘要
本文對重慶市部分中學體育課程內容整體設計進行研究分析,體育課程銜接的問題是近期備受關注的課題。通過對重慶市部分中學體育課進行分析,發現初高中體育課程內容完全脫離,存在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研究現狀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提出體育課程內容銜接的相關建議,為中學體育教學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重慶市;中學;體育課;銜接性
當前,對于部分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已成為社會關注課題。由于初中、高中階段學生身心的特點,如何進行有效的銜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并結合自身從事多年體育教學實際出發,分析部分中學體育教學的特點,探索高中體育與初中的銜接,希望能為學校體育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重慶市部分中學體育課程內容銜接分析(略)
中考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策略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進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種策略方面也進行了有效的創新,積極適應中考教育的背景,完善我們的基礎教育體系,促進中學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實現中考教學的要求,滿足學生繼續升學的需要,積極對體育課堂進行改革,從學生的各種體育興趣出發,對教學方式和項目進行改革創新,完善體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體素養的有效提高,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高效培養。本文首先對中考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的現狀進行簡單的分析,然后重點對中考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策略進行積極的探究,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中考背景;體育教育;現狀;策略;探究
為了順應中考教育的發展需要,對課堂進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為了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實施課堂改革,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實現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一、中考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的現狀
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分析研究,結合各種體育項目,對體育活動進行組織,提高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訓練效率,不僅有利于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的提高,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精神意識。但是,在如今的體育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它們影響了體育教學的發展,也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培養,需要在今后的體育教育教學中進行積極的改革完善。
(一)教師不重視對體育課程的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對中考中各種課程的教學,積極對學生進行高效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卻忽視了體育課程,有部分教師認為體育課程只是教學體系中對學生學習進行調劑的工具,不愿意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改革,在體育教學中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引導和教學,沒有對學生進行細心有效的教育,甚至有的教師會占用體育課程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課程的教學,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有效進行,不利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
中考體育加試足球繞桿訓練方法
摘要:以中考體育加試足球項目的訓練方法為研究對象,采用配對實驗法,通過樣本差異性檢驗,得出用腳弓運球技術結合桿間節奏的訓練方法比傳統足球訓練方法效果好,并對其原因進行剖析。針對中學生的特點,提出簡單實用的專項訓練方法。
關鍵詞:足球繞桿;訓練
一、現狀分析
初中體育加試在我國各省、市已經被推廣,已經受到學校和家長重視。各省在加試時基本采用加試3項內容:耐力跑為必測項,自選2項。在選測項目的設置上這幾年也呈現多樣化,目前已有8項之多,如籃球、足球、排球、1分鐘仰臥起坐、實心球等。北京、安徽從2016年開始已經將足球繞桿納入了中考體育選考范圍。因體育加試執行時間不長,在各項目的科學訓練方面,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們探討還較少。初中學生學習任務較重,課余鍛煉時間少;現代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動手能力差、惰性強、吃苦耐勞精神品質欠缺;存在身體素質差、肥胖的學生多等現象。故中學生不可能也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鍛煉,想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各體育項目的成績,教授簡單而實用的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許多中、小學體育課程不被重視,各校體育條件、設施差異較大,體育教師配備缺乏等現象,直接影響到學生體育鍛煉的效果。尤其在偏遠的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和專職體育教師缺乏的情況,科學的項目訓練方法尤為重要。
二、中考足球繞桿測試的條件及要求
足球繞桿測試場地應在堅實、平整場地上進行,測試用球規格為5號足球。測試方法目前有兩種:1.測試距離長30米,設5根標志桿,各桿間距5米。2.測試區域長20米,設8根標志桿,起點至第一桿距離為4米,各桿間距2米。標志桿高均在1.2米以上, 每人測試兩次,取較好一次成績。以秒為單位記錄測試成績,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小數點后第二位數按非零進1原則進位。測試過程中出現以下現象均屬犯規行為,取消當次成績:出發時搶跑、漏繞標志桿、碰倒標志桿、故意手球、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線等。
三、足球繞桿訓練方法分析
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后進生轉化策略
摘要:體育成績是中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實際的初中體育教學,圍繞如何轉化體育后進生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期望能通過教育策略的探索,有效提高體育后進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體育教學;后進生;轉化
在中考背景下,體育成績是中考總成績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成為中考成敗決定性的因素。我在多年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深深體會到,體育課可以發揮其特有的教學優勢,在轉化后進生方面開展更多的工作,在體育教學中只要用心、細心、耐心,在育人方面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擺正心態,正確看待后進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優勢
體育教師應該用平等、寬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充分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在對待后進生問題上認真貫徹新的體育課程改革理念“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清晰認識到學生在體育學科上的差異性,從心理上接受這種差異,允許這種差異的合理化存在。其次,教師應全面了解體育課程教學的理念,掌握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情況。每個學生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上會有不同的基礎呈現,既要重點關注表現突出的學生,也要細心觀察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看到這些學生身上可挖掘的潛能。體育項目上暫時后進的學生也許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等,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這些特點深入融合到后續的體育教學中,發揮后進生身上的優勢,讓他們通過自己自信的部分帶動暫時落后的部分,慢慢取得進步。
二、因材施教,持續跟進后進生的心理變化
進入初中以后,體育教學要求和小學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一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技能和其他同學有著明顯的差距,在體育的各項活動中缺乏自信,害怕動作不到位被教師批評,內心存在自卑想法,不自覺地貼上了“體育差生”的標簽,失去了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體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體育后進生的這一深層心理。青少年學生思維活躍,渴望成功。體育教師在充分掌握每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在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應充分關注后進生的心理變化過程。有的學生會因為漸漸掌握了本來不擅長的體育技術而變得越來越自信,有的學生卻會因為怎樣都達不到體育教學的要求而越來越受挫。教師要用心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實時而動態地調整教學策略,對體育后進生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鼓勵他們通過不斷訓練逐漸達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認真付出的成功。
體育教育生態發展整合途徑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的科學。把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教育研究中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沃勒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提出“課堂生態學”這個概念。我國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些學者在借鑒外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教育現象進行分析和探索,出版了一系列教育生態學著作。他們認為教育生態學是將生態學應用于社會管理產生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1]。本文通過分析體育教育生態環境及利用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探析體育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以期找到優化體育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1 體育教育的異化現象 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環境存在失衡的現狀。首先從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看,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原因主要有中小學的體育課程經常被主課擠占,高校的擴招帶來的是體育教學資源匱乏、體育場地和器材短缺、學生人數與體育教育工作者人數比例失調等。在教學主體上也存在嚴重的異化現象,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素質越高、體育課的質量就越高,但是我國現有的教師體制沒有明顯的競爭性,教師崗位都是終身制的。在教學中,教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也應該是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有些教師往往不對現實的教學環境進行系統分析,而只是盲目地接受各種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而且幾乎每堂課的步驟會持續很多年不變,沒有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體質等設計課堂教學,這是教師的懶惰性以及對教學教法的重復性造成的。更多教師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使學生服從自己,進而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還有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教學目的也存在異化。《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規定為:“通過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教育,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但是在實際的教育中,卻不完全如此,學校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學校的效益和名氣,學校的升學率高,那么學校的效益就好,名氣就大,所以教育目的就異化成升學率。教學目標的異化會影響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于是,教師會將中考、高考體育加試內容作為授課內容,有的教師甚至平時對學生放任自流只在即將加試之前對學生進行突擊培訓,這樣就導致教學內容單調,學生學不到豐富多樣的體育技能,很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及其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2 體育教育的生態環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研究體育教育生態首先必須清楚體育教育的生態環境。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當然體育教育包含在教育這個大的系統之中,所以體育也在這個多元環境體系之內。首先,我們知道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不單單是指學校體育,但是學校體育卻是體育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學校教育生態環境之中,我們要以教育為中心,一切都是為了教育。《學校體育學》一書中就明確指出“學校體育在于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人類的體育運動是最原始的肢體運動,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控制,人類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并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隨著綠色奧運口號的提出,人們也更加關注體育是否會破壞自然環境,體育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也是今后身為體育人所要追求的。 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教育是一個社會的問題,當然體育教育就有它的社會環境,就如學校體育來說,它的教育目標是學生,而學生并不是只生活在學校這個領域,家庭是學生另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而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元素,所以社會上一些觀點都會直接影響家庭進而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社會是否重視教育,教育是否重視體育,都會影響體育教育的發展。隨著近年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顯現,社會上已經越來越重視體育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范疇,但是由于我國還是應試教育,所以體育教育在大的教育系統中所占的比重還是不容樂觀,一些學校為了升學、統考等一系列考試,寧愿犧牲掉體育課時用在考試科目上。 體育教育的規范環境。所謂的教育規范環境是指文化、科技、語言文字、民族、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規范環境是影響體育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社會風氣習俗對體育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比如我國承辦的2008年奧運會、2010亞運會等一系列體育賽事對體育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奧運會期間,所有院校都會舉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長跑、知識競賽等,這是社會風氣大環境對學校體育的影響。我們將這些體育教育的環境因素全面地綜合考慮,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斷,進而更好地發展體育教育。 3 從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看體育教育 3.1 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 生態學講究的是長遠,只有耐度和適度都達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什么事物都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教育的發展也是同樣道理,教育的規模、數量和速度要在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體育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循教育教法、大綱的要求,還有學生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如果一堂體育課人數超標、課程設置不合理、授課速度超過學生生理和心理所能接受的范圍,那么這樣的體育課堂就是非生態化的,是我們的教育必須摒棄的。 3.2 花盆效應(局部生境效應) “花盆栽不出萬年松”,花盆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環境,在環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被創造出的非自然形成的“原生態”環境。因此,在花盆內的個體、群體,其生態閥值下降,生態幅狹窄,生態價下跌,一旦離開這個小的生態環境,它就會失去生存的能力。現在的體育教育就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一個封閉、半封閉的體育教育系統中,學生會脫離現實社會,體育產生于自然,一旦體育脫離了自然,那便失去了最“原生態”的體育。現在很多學者意識到體育的功能在這方面的缺失,所以拓展訓練走紅一時,但是就是這種拓展訓練真的會培養出應對大自然的能力嗎?體育的另一個魅力在于它能使人體會運動的快感,這是一種挑戰自己、征服自然的快感。在這種人為的生態環境下體育教育應該怎么發展這一問題值得探討。#p#分頁標題#e# 3.3 教育節律 事物都有自身內在的規律,體育教育也是一樣,預習、聽課、復習就是教育節律,單元測試、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高考同樣也是教育節律。按照體育教育節律的運轉機制在良好的教學環境內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就會提高教學質量。人有各種生理節律,生理節律對體育教育的影響更大,如果教育者不考慮人的生理節律,那么會造成被教育者生物鐘混亂,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甚至影響整個體育教育的生態位。 4 構建生態化體育課堂 4.1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教學環境對體育教育來說是一個大前提,外在的教學環境包括學生人數的多少、充足的設施、器材等一系列因素,內在的教學環境包括師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體育生態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互相依存、良性循環,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課堂的生態因素包括人、物質和精神三個方面,體育的功能中還有一條最重要的就是娛樂功能,如果體育課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那么就失去了體育“原生態”的本質。 4.2 利用社會環境與規范環境促進體育教學 我們要用哲學的觀點看問題,事物具有兩面性,我們可以利用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影響體育教學,比如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體育現象會是我們的反面教材,對其進行批判更能讓學生意識到真正的體育內涵、體育精神。 4.3 明確正確的體育教育目標 目標是一切行動的指南,如果目標不明確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生態化的體育課堂目標應該符合人的身心發展、符合社會的進步,培養學生豐富的體育意識、知識進而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觀念,而不是只在學校中進行體育鍛煉,走向社會就與體育絕緣。 4.4 與時俱進創新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應是多樣化又具有獨特性的。體育項目豐富多彩,我們應該在保持自己獨特的體育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多學習新的體育知識。武術是我國的國粹,在體育教育中值得傳承,但是新興的體育項目也是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4.5 靈活運用教學教法 人最可貴的地方莫過于他不同于別人所具有的個性,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體育教育中,靈活運用教學教法是必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學生都按照一個模子去培養,因為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先天運動能力、后天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因人制宜”對學生進行教育。
伙伴教育班級管理運用
一、案例描述
又到一年中考時。今年,我擔任了初三班主任工作。每年到了3、4月份,不僅意味著中考的即將到來,更為緊迫的是,體育中考將先一步而來。有些體育項目不甚理想的學生開始變得焦慮。我班男生小程個子高大,身體強壯,但是他對自己的實心球投擲異常沒有信心。這一段時間的體育中考項目集中訓練時,他經常沮喪的跟身邊的同學說,我的實心球投擲要是能夠得到滿分就好了。特別是有一次,他看到身邊個子沒有他高,長的沒有他強壯的幾位同學紛紛都投出了滿分的好成績后,他著急地當場流下了眼淚水,嘴里還不停的嘟囔著“:怎么回事,我應該投得比他們遠的,怎么回事啊?……”
二、案例措施
我任教的學科是思想品德,對于體育中考項目訓練,我只能起到一個組織者的作用,具體考試項目動作要領的指導,我完全是門外漢,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給予不了孩子們有效的幫助。而且學校的體育老師人數也比較少,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專門地輔導。于是,我讓孩子們自發地組成訓練小組進行訓練。訓練初始,我把小程所在小組的小組長小王找到身邊,對小王說“:你們小組的小程,最近在投擲實心球項目上遇到了困難,你們組能不能想些辦法,多幫幫他,讓他爭取拿到滿分。”小王拍拍胸脯,充滿信心地說“:老師,沒問題,你交給我吧。”在接下來的小組訓練中,小王不斷地鼓勵小程,并且手把手地教給小程投擲實心球的動作要領。在訓練時,我時常可以聽到類似于這樣的對話“:小程,你看,就是這樣投。”“對,就這樣,你肯定行的!”“真的嗎?我也可以投滿分的嗎?”“絕對沒問題,你看,這不就遠了這么一大截!”“腰,腰部用勁,對,手臂伸直!”……有一次下課,我悄悄地來到教室,竟然發現小程、小王和另一個同學,三個人正在教室后面,指手畫腳地交流著投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一段時間后,突然有一天,小程興高采烈地跑過來找到我,興奮地說“:老師!老師!我能得到滿分了!我得到滿分了!”
三、案例反思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必須克服高高在上的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搬走桌子,走下臺子,放下架子,走進學子”,成為學生學習的成年伙伴兒,首席學長。學生和學生是共同成長的伙伴。伙伴關系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存在,而初中生的伙伴關系對其以后適應成人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幼兒期和小學階段的伙伴關系相比,初中生的伙伴關系有了新的內容和特點,對其今后的適應和發展顯得更加重要。初中階段是與伙伴敞開心扉交往的加速期,同時這一階段也是他們對父母、教師的心理封閉的高峰期。初中生的伙伴對其成員的學習,生活及社會適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產生積極的影響。伙伴能為初中生提供安全感,能緩沖他們遇到的突然變化和社會情境的轉化所形成的壓力。初中生的“成人感”逐漸增強,他們逐漸產生了已經超越兒童界線的體驗,他們熱衷于掌握成人的行為標準和行為方式,盡快使自己向成人過渡。他們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所以,初中生的伙伴關系比小學兒童更復雜、多樣和有內容,發展中共同遇到的問題使伙伴間的聯結加強了。初中生的伙伴對初中生的個性成熟和社會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伙伴教育”是一種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教師、家長不能替代的教育效果。年齡接近的人認知方式往往比較貼近,思想的交集多,容易溝通,也容易引起共鳴;同學之間交往的頻度更高,往往更在乎同齡人的評價;同學的突出表現容易得到認同和模仿,相互之間也有下意識的心理暗示,所以伙伴效應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伙伴教育”教育可以把關心他人、團隊精神、合作能力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骨子里。在合作交流中,他們學會了把自我融于群體之中,小組的成員成了他或她的幾個好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使之感覺自己難以離開這個可愛的群體,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群性。“伙伴教育”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生存素質的教育。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就要深刻領悟人的社會屬性,在不同的階段都要有與自己并肩戰斗的合作伙伴,并培養自己和伙伴一起達成共同目標,及早樹立這種意識,有助于學生現在的成長和未來的成功。伙伴教育,首先使學生在小集體中相互適應,通過適應這個小集體,逐步過渡到適應大集體,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從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講求合作互助的社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可,大家在合作中尋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事業伙伴、生活伙伴、娛樂伙伴越來越普遍。學校教育要培養一批善于合作并且樂于合作的年輕人,這也呼喚著伙伴教育的開展。
作者:洪磊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桃紅中學
中學體育教學對體育素質的影響
1加強體育教學管理,完善學校體育考核制度
初中階段不要以體育中考為指揮棒,不應該把體育課和課外活動變為訓練課,一味追求成績,而忽略了學生體育興趣培養和體育鍛煉的養成。我們更應該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并養成善于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同時根據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以及不同的動機和興趣進行選材分析,探索更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球類運動上,男生傾向于直接對抗的一些項目如足球、籃球,女生則喜歡不直接對抗,傾向于有一定健身娛樂性質的項目,比如排球。在田徑中長跑項目上,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屬于中考體育項目,應以這二者為主練習快速跑;對于弱勢項目,比如男生引體向上,女生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則需要在講究技巧的同時,加強鍛煉,逐步提高。
2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大多采用集中教學的方法,教學內容針對的是所有的學生。然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體育運動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如果不加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差異,水平高的同學可能會對這些內容缺乏興趣,態度不積極、不主動;而水平低的同學可能會感到困難,不僅不利于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容易使他們產生對抗心理,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達不到體育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時,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發展方案,因材施教,這樣可以使每個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本文來自于《科教文匯》雜志。《科教文匯》雜志簡介詳見)
3平衡設置教學內容
在一些地方,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體育課就是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擺脫沉重壓力的方式,因此體育課就成了學生的放松課。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這一思想往往在形式上會體現為讓學生更多地去自由活動或者進行游戲。其實,體育教學既然作為一門課程,就有其重要意義及教學任務所在。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不能失衡,不應該忽略體育課堂的本質,而應該把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學習作為重點。對于體育理論課的安排,每學期上一至兩次,以教材內容為主。讓同學們接觸到體育上的一些理論知識,特別是運動傷害與防護問題,避免在鍛煉過程中意外受傷,進而做到學以致用。
4改善學校體育活動環境
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實踐探究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問題被越來越多教師關注,但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不容樂觀,教師對于體育教學銜接沒有完善教學計劃,即使有明確教學目標通常也不能準確把握。本文探究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和差異,并分析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據此探索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有效實現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的策略,供各位教師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問題對策
隨著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深入改革,體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育部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培養政策。隨著體育學科的不斷改革和體育課程的受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體育是一門以鍛煉身體為主的教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是學校課程體系中最基礎的一環。但是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并不相同,在教學重點中也存在較大差距,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都不盡相同。因此,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是當前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
一、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與差異
1.教育目標和教學思想的差異
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更加傾向于素質教學,沒有升學壓力的影響,體育運動更多是作為學生學習的調節劑,不存在教學壓力的影響,對于學生的體育教學更多是充滿趣味性的體育項目,以積極的參與性引導為主。但是到了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作為中考項目之一,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體育素質與運動技能,教學標準也會更高,并且受其他科目學習的影響,學生課業壓力會更大,因此,體育鍛煉的時間會更少。
2.學生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