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中華護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護理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現狀
摘要:重點剖析當前我國護理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供相應對策和建議,有助于相關管理部門不斷完善學位論文評價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為護理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關鍵詞:護理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對策
護理學碩士學位是為順應高等護理教育發展,同時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護理學碩士分學術型和專業型,學術型碩士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與研究,注重培養研究生探索科學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型碩士以專業技能和實踐發展為導向,注重臨床實踐和專業技能。近年來,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普及及護理學專業學位招生規模的擴大,護理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生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總結性成果,其質量高低不僅反映出學位申請者本人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集中體現。目前,國內僅個別院校設立了醫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方法,但其評價標準不一,且沒有考慮護理學培養目標及要求的特異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構建全面、客觀、系統、有針對性的護理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為護理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1護理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現狀
護理學碩士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增為高端人才培養帶來越來越多的發展契機,同時高校及導師人才培養工作的壓力也不斷增加。作為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近些年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論文選題缺乏創新點、選題與本專業無關等問題。(2)論文結構混亂模糊、設計不合理。(3)論文寫作缺乏嚴謹性,中英文摘要直譯痕跡明顯,語言表述不專業、關鍵詞不準確等,甚至將多篇他人文章拼湊成一篇文章。(4)論文論點把握不全、實驗證據不充足等。(5)重復前人的實驗結果,或已經有前人發表過此類文章。以上情況令學術界和教育界對碩士生培養質量擔憂。
2護理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現狀
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詞“碩士論文評價”進行檢索,結果為相關期刊文獻共81篇。以“碩士論文質量評價”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搜索到相關的期刊文獻共37篇。其中,涉及醫學專業學位論文評價的研究文獻有8篇,查詢到與護理學專業相關的學位論文評價的研究文獻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學科實行同一個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對于不同學科的培養目標和方式、綜合素質和論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現評審意見相悖的現象。而且現在學科分類比較復雜,研究方向廣泛,會出現評審專家對論文的研究內容知之甚少的現象。因此根據學位類型的不同,建立科學、合理的護理學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是提高與保證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劉金等[2]認為碩士論文盲審體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標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權重因學校的側重程度不同而異,就會產生論文評價差異,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碩士論文盲審評價標準。而且要進一步完善論文送審工作,送審的全過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門直接操作,保證客觀、公正的空間和條件。曹利美等[3]發現由于評價標準簡單化、形式化,限制了評審專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評價意見,從而導致論文評審出現另一個不公正現象,例如“優秀”和“一般”沒有明顯的區別,難以區分不同等級的論文。這樣的評審只是滿足形式上的規定,其實質沒有達到科學可靠的評價論文質量的目標,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質量監督和導向功能。因此,評價指標要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升。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現狀的文獻計量
摘要:目的系統分析信息化在護理學專業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態勢,為今后護理學專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為統計源,選擇高級檢索,對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文獻從作者分布、文獻分布、文獻類型、研究內容等進行計量學分析。結果共檢索到110篇文獻;作者單位遍布我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文獻類型以科研論文數量較多,在科研論文中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為主(21.82%);文獻共引文653條,被引論文共55篇;25.45%的文獻有基金資助。結論護理學專業信息化已引起了護理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并對其進行相關探討與實踐,但由于信息化模式發展時間較短,還需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增加相關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產出,探索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從而更好地為基礎護理學及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
關鍵詞:信息化;護理;文獻計量分析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與技術,各個環節和要素得到科學安排,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實現教學、臨床與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優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的介入,開辟了一種新模式,它能充分激發個體積極性,主動對知識有效構建,深刻認識、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信息化教學模式現已逐漸運用到護理教學及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培養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護理專業的具體實踐應用中還會受到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不夠完善;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不夠先進;對護生自學能力要求較高等。因此,構建高效的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還需廣大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為更好了解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發展趨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選擇高級檢索,在“主題”字段或“題名或關鍵詞”字段分別檢索“信息化教學”AND“護理”。結果共顯示130篇文獻,刪除無關和重復文獻后,共檢索到符合標準的文獻110篇。
1.2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文獻信息
醫院護理績效評價方法研究
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萬方、中國知網、CBM和維普4個電子數據庫,跨庫選擇為期刊,發表時間為199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主題詞檢索:主題詞=護理、護士、護工、醫護和績效,檢索到相關文獻805篇,然后進行人工閱讀和篩查,剔除文獻重復、非醫院題材、主題中有評價方法但沒有具體應用的文獻后,共找到關于醫院護理績效評價方法方面的文獻94篇。
2文獻分析方法
2.1數量及分布特點
在94篇文獻中涉及的護理績效評價方法共有17個,其中:德爾菲法占29.79%(28/94);360度績效評價法占22.34%(21/94);關鍵績效指標法占21.78%(20/94);平衡計分卡占15.96%(15/94);層次分析法占15.96%(15/94);目標管理法占6.38%(6/94);秩和比法占4.26%(4/94);關鍵事件法占4.26%(4/94);TOPSIS法占2.13%(2/94);數據包絡分析、模糊理論、綜合評價法、綜合指數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瑪、三維績效結構理論、雙維量化法各1篇,占1.06%(1/94)。
2.2評價方法用途分類
①用于護理績效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平衡計分卡、德爾菲法、360度績效評價法、關鍵績效指標法、目標管理法、關鍵事件法、主基二元法、六西格瑪、三維績效結構理論。②用于護理指標權重的評價方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雙維量化法、主成分分析法。③用于護理績效指標值的評價方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綜合評分法、綜合指數法。
三全育人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摘要:該文總結了“三全育人”視域下某醫學院校本科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實施現狀和應用成效。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專業課內容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改革教學方法、思政案例庫建設等方式構建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職業責任感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1],強調要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成長訴求和時代發展要求等。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本研究以外科護理學課程為例,充分挖掘該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對護理學本科學生實施臨床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力求使臨床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
1研究對象選取
某醫學院校2019級200名護理學本科大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58名,女生142名,年齡19~22歲。外科護理學共計134學時,其中理論96學時,實踐38學時。
2外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2.1課程思政實踐方案的制訂
循證護理信息化教學視角下外科護理論文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護理3班和4班護生100名,均為女性,年齡18歲~21歲,平均年齡19.3歲。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名。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兩組護生均于入校后第3學期學習《外科護理學》,采用由熊云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了排除其他可變因素的干擾,兩個組的課時數和授課教師相同。觀察組護生采用以循證護理為依托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前預習、理論知識講授和課后復習等相應的教學環節。
1.2.2具體教學實施
研究型醫院護理論文
1研究型護理概念
1.1研究型護理概念
研究型護理就是以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立足臨床實踐,重視科學研究,在護理創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完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1.2研究型護理內涵
研究型護理包含4層含義:一是強調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經過實踐檢驗、科學凝練、行業認可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二是強調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關系,護理科研離不開臨床實踐,科研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通過科研促進臨床護理方法的改進、護理技術的提高、護理結局的改善;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在推進研究型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優、能力強、素質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不斷涌現,能夠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保證;四是強調護理的專業價值,使護理服務適應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環境等諸方面的健康需求,為維護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1.3研究型護理特征
研究型護理一般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持續護理創新為動力,以造就高層次護理人才為關鍵,以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己任。
國內研究型醫院護理論文
1研究型護理概念
1.1研究型護理概念
研究型護理就是以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為使命,立足臨床實踐,重視科學研究,在護理創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完善護理服務品牌形象,充分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和人類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1.2研究型護理內涵
研究型護理包含4層含義:一是強調護理服務標準和護理技術規范的產生和傳播,經過實踐檢驗、科學凝練、行業認可的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有助于保證護理工作質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二是強調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關系,護理科研離不開臨床實踐,科研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通過科研促進臨床護理方法的改進、護理技術的提高、護理結局的改善;三是強調人才培養在推進研究型護理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優、能力強、素質好的高層次護理人才不斷涌現,能夠為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保證;四是強調護理的專業價值,使護理服務適應和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和環境等諸方面的健康需求,為維護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發揮作用。
1.3研究型護理特征
研究型護理一般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為目的,以持續護理創新為動力,以造就高層次護理人才為關鍵,以發揮護理專業價值為己任。
醫學院校護理生物化學教學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的困境,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方法分析近幾年我院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的困境,顯示課程學時偏少、學生對生物化學教學存在畏懼心理、教材混亂、教學方法固定、師資不平衡等因素,均可對醫學院校護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結果針對上述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困境的思考,建議學校可采取激發學習興趣、優化與重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及手段和歸納總結法等多種方法,進而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教學的興趣和積極性,以便提高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結論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尋在課程學時偏少、畏懼心理、等多種負面影響因素,對此,采取針對性措施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教學的興趣和掌握程度。
[關鍵詞]
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思考
生物化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必學科目之一,在整個專業學習過程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生對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后面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1]。但顯示情況是,由于各種原因,生物化學教學的發展收到抑制,學生的學習質量不斷降低。因此,分析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的困境,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對生物化學的一線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1存在的問題
1.1課程學時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