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中國科技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探究
摘要:當前我國科技論文外流現象嚴重。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學術評價機制偏向于被SCI、EI等檢索的國際期刊論文。我國已意識到國內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導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了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將優秀在國內高質量期刊上,實現我國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強國的計劃,本文提出了引導策略,包括結合論文引證標準化指數(PCSI)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編委團隊和青年專家帶頭在國內高質量期刊,拓展國內期刊運營模式,建立期刊論文獎勵機制,以及編輯挖掘國內優秀論文等。
關鍵詞:論文外流對策;學術評價;中國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優秀成果的表達方式之一是優秀的科技論文。據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研究結果表明,2003年以來相當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論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這導致在我國期刊上發表的科技論文學術水平相對較低,期刊影響因子和論文被引頻次也普遍較低[1]。徐婕等[2]對我國高水平論文外流現象進行了剖析,認為高質量國際期刊吸引優質論文和國際化學術交流的趨勢、學術評價機制導向的偏差和國內期刊國際化發展程度不足是國內優秀論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國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的國內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國內期刊吸引不到優秀論文[3],優秀論文流向國外科技期刊。這種情況造成我國科技核心技術外流、喪失學術話語權、科研經費流失、國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對我國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脅。我國已意識到發展國內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認識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繼了相關政策,鼓勵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5]”。這表示我國學術論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現象需要被重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建議完善學術評價和人才評價,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體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60周年之際,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發出的《科技中國夢建功新時代》倡議中提到:“忠于國家、服務人民,把論文寫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7]”。科學技術部等5個單位聯合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8],強調了9個主要清理范圍。2019年,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9]中,提到“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020年2月,科學技術部正式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破除“唯論文”若干措施》)[10],鼓勵培育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提出實行代表作制,將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報告的論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提到,中國一流科技期刊要把發表國內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作為光榮使命。本文從學術評價機制、編委專家、期刊運營模式、期刊論文獎勵和編輯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內高質量期刊發表優秀論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
學術評價是衡量學者能力、科研成果價值、學術機構學術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學術評價機制對于論文質量的認定一般與期刊類別和影響因子掛鉤[13]。國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發表SCI或SSCI國際論文作為考核研究生的標準,并直接與獎學金和學位掛鉤。不少高校科研單位對應聘人員和職稱評定也有論文要求,對發表在SCI、EI期刊的論文具有更高的隱形權重,這導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傾向于將優秀到國際影響力更高的國外期刊上,優秀科技論文不斷外流,嚴重影響了國內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標量化”“以刊評文”“唯SCI論文”等學術評價機制,才能使我國具有原創性和價值的優秀論文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14]。學術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著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15]。當前學術評價機制帶來各行業科技期刊結構不合理、期刊發展水平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在優秀論文增長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國有必要盡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把優秀在國內高質量期刊上,鼓勵科研成果在國內首發。學術評價機構需要完善和建立單篇論文的評價體系,由“期刊評價”向“論文評價”轉變,突出論文本身的價值和影響。2020年,中國知網評價中心聯合文獻計量、數理統計等領域專家經過對我國科技論文被引頻次分布的研究,設計了被引頻次標準化方法———論文引證標準化指數(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論文有1個標準化的指標,以對不同學科不同年份發表的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強度進行直接比較,合理地表現論文的實際影響力。國內可以借鑒PCSI構建學術評價體系,改變“以刊論文”的做法,注重對論文自身的評價。科技工作者在申請學位、職稱、基金資助、獎勵和其他學術榮譽時,建議各高校、科研單位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在進行學術評價時給予國內高質量期刊論文同等待遇,做到將國內高質量期刊與SCI、EI檢索期刊一視同仁,形成論文自身水平與期刊水平結合的綜合學術評價體系,吸引我國科技工作者把優秀到國內高質量期刊。
2調動編委專家工作積極性
期刊編委會是保障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組織,編委一般都在相應的學術領域擁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編委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導期刊編輯部對論文的學術質量進行把關[17]。在鼓勵將在國內期刊的背景下,應調動編委專家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編委作用,承擔起國內期刊發展的職責。本文從期刊編委團隊和青年專家團隊2個角度提出引導論文在國內期刊發表的策略。
一流科技期刊發展思考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要求各“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要破除論文“SCI至上”的錯誤導向,探索建立體現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的科研評價體系;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1]。《若干意見》印發后,立即被各大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大量轉發,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值得關注和解讀。本文在分析《若干意見》印發背景的基礎上,探討其給我國科技期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在破除論文“SCI至上”后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
1《若干意見》印發的背景
SCI論文是指在SCI收錄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首開重獎SCI論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對SCI論文相關指標的追求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SCI論文相關指標異化成了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科研人才學術水平評價、學科專業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標,科研人員迫于評價壓力一窩蜂地追逐SCI論文,甚至把發表高影響因子、高被引的SCI論文當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標。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統計結果,2009—2019年間(截至2019年10月),我國科研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數量比2018年統計時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發表SCI論文的費用相當驚人。論文“SCI至上”違背科技發展規律,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陸大道院士指出:“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于創新、貧于思想!”[3]中國科研被SCI支配,帶來諸多惡劣影響,如:部分科技工作者價值觀被扭曲,為了發表高影響因子、高被引的SCI論文,緊跟甚至照搬國際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視國計民生、國家發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腦袋的問題,脫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雜志的編輯部,間接操縱了我們的人才選拔,間接支配與操縱了中國大筆資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銳指出的:“現在我國有不少單位,從外國文獻里找到題目立項,使用外國儀器進行分析,然后將取得的結果用外文在國外發表,獲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請立項。這種循環看起來也是科學的進步,但實際上是外國科學機構的一項外包業務。”[4]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5]。很多期刊同人認為,過分重視SCI的科研評價體系嚴重影響我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進程。任勝利等[6]認為我國的科研評價以“SCI”為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大量的優秀科技論文外流,使國內的科技期刊特別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優質稿源匱乏,使我國科技期刊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孫濤[7]認為目前“唯SCI論”的科研和人才評價體系嚴重影響我國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過分注重SCI的科研評價體系對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不利[8]。胡升華深刻指出:“學術論文外流還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層次的危害在于我們長期將學術評價話語權和優質數字資源拱手讓人,最終必將在科研數據話語權和數字資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損失。”[9]中國科學院在全國展開的關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現狀與困境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人認為振興中文期刊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改變過分倚重SCI的科研評價導向[10]。為了回應廣大科研人員和科技期刊辦刊人的關切與期盼,創造讓科研人員靜下心來搞科研攻關的氛圍,促進科技創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了《若干意見》。
2《若干意見》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若干意見》的印發體現出教育部、科技部對破除論文“SCI至上”的堅定決心,10條意見,有破更有立,更關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務實的科研評價系統。同時要求各“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根據《若干意見》,檢查修改相關制度文件及“雙一流”建設方案,制定實施細則,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由此可見,《若干意見》不是制定統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試行、驗收、推廣方案,是一次戰略性改變。在其影響下,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一定能破除論文“SCI至上”的錯誤導向。《若干意見》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紛紛轉發、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馬上就要到來,但是我們認為《若干意見》給科技期刊帶來機遇的同時,更帶來了挑戰。
2.1機遇
我國科技期刊優質稿源的整體數量將增加。《若干意見》要求深刻認識論文“SCI至上”的消極影響,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簽。《若干意見》印發后,各科技管理部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紛紛響應,如江蘇省科技廳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廳關于202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省科學技術獎中基礎類項目的提名條件為: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數量不超過5篇,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應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11];與之對應的2019年的條件則為提供的主要論文論著不得超過8篇,對國內科技期刊論文數等無要求。因此,《若干意見》的印發,必將促使科研評價日益重視國內科技期刊所發論文的價值,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將在未來的科技評獎、職稱晉升、人才評價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將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國外SCI期刊的優質稿件回流,轉投至國內的刊物,從而使我國科技期刊優質論文的總量獲得較大的增加。
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問題
據《2016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和《201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公告的數據可知,我國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類等科技期刊已達5014種,國際論文被引用頻次、高被引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指標都有所提升,我國科技期刊進入到了學科覆蓋面齊全、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的新時期。雖然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還不是期刊強國,在出版質量、時效性、學術水平及刊網融合等方面與國際商業期刊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對我國科技期刊現階段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提高學術水平的途徑,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提供參考。
1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學術評價單一,學術導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統計,可見我國作者在SCI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國科研成果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在目前的學術評價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唯SCI、EI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發表過論文作為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甚至“一刀切”式的對發表SCI、EI論文做硬性要求,這就造成大量優秀論文流失和科研經費浪費,威脅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國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過分依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以影響因子論英雄,評價體系單一,忽略期刊自身學科屬性和社會效益,導致大量辦刊人忘記辦刊初心,把提高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作為辦刊指南,被學術評價機制牽著鼻子走。
1.2大而不強,辦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國出版的科技期刊已達5000余種,期刊規模在不斷擴大,已是名副其實的期刊大國,但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我國2008種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28;在2007—2017發表國際論文累計超過20萬篇以上的國家(地區)共有21個,按平均每篇論文被引次數排序,中國僅排在第15位,面臨數量多,但學術水平和整體實力與世界水平有較大差距的問題。而且,我國科技期刊多附屬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處于本系統中的邊緣地位,在資金扶持、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發展規劃上不夠重視,分散、弱小、實力不強、集群化發展和規模化經營程度不夠是當前的現狀。
1.3刊網融合不深入,轉型升級有待提升
中文期刊卓越發展路徑探究
摘要:分析期刊自身不足,通過查閱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數據,發現該刊論文學術影響力在學科內處于領先水平,學術質量穩定,但在論文推廣傳播方面的工作不夠。下一步需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論文的傳播,進一步提高該刊國內外學術影響力,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邁進,同時也為其他中文梯隊期刊提供借鑒。
關鍵詞:卓越行動計劃;梯隊項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傳播
一、引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1],中國科協等七部委聯合制定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該項目包括7個子項目,其中梯隊期刊項目擇優遴選200種(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項)具備一定辦刊基礎和發展潛力的科技期刊作為支持對象,入選的期刊無一不是該領域內的優秀期刊。2019年11月《中華護理雜志》憑借多年的積淀和優異的辦刊成績,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項目。《中華護理雜志》創刊于1954年,是歷史較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中華護理雜志》繼續榮獲“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綜合評價總分位列學科第一,在全國2049種自然科學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顯示了《中華護理雜志》卓越的學科影響力。雖然在國內本領域具有權威地位,但對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義[2],《中華護理雜志》成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遠。如何發現自身不足,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邁進是《中華護理雜志》未來5年的目標,也是所有入選梯隊項目期刊的共同目標。本文以《中華護理雜志》作為中文權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也為其他中文梯隊期刊提供借鑒。
二、期刊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參照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為期刊設定了文獻計量學目標。中國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是從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個不同方面,期刊編輯出版者也可以從這些指標上找到自己的特點和不足,從而調整期刊的發展方向[3]。本研究查閱2018和2019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4-5]本學科各核心期刊數據,通過比較指標變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通常來說,期刊綜合評價總分越高,說明該期刊在所在學科內相對的綜合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水平越高。近年來中信所采用核心總被引頻次、核心影響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論文比、引文率、開放因子等6項指標來計算綜合評價總分。
(一)本刊論文學術影響力在學科內處于領先水平。在27種護理學類科技期刊中,有9種入選2018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有10種期刊入選2019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響因子、核心總被引頻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學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論文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編輯質量。多年來我刊在保證期刊質量方面可謂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嚴謹認真,堅持“內容為王,質量第一”,嚴把學術質量關,嚴格執行外審雙匿名審稿、專家集體定稿,積極策劃專題,編輯出版階段嚴格執行三審三校,期刊出版后積極落實審讀制度,保證期刊質量的持續提升。經過如此嚴格的流程,刊出的論文也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我刊也得到廣大護理界同仁的認可與厚愛,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為榮耀。
提升學術期刊水平途徑
據《2016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和《201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公告的數據可知,我國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類等科技期刊已達5014種,國際論文被引用頻次、高被引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指標都有所提升,我國科技期刊進入到了學科覆蓋面齊全、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的新時期。雖然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現在還不是期刊強國,在出版質量、時效性、學術水平及刊網融合等方面與國際商業期刊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對我國科技期刊現階段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提高學術水平的途徑,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提供參考。
1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學術評價單一,學術導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統計(見圖1)[2],可見我國作者在SCI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國科研成果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在目前的學術評價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唯SCI、EI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發表過論文作為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甚至“一刀切”式的對發表SCI、EI論文做硬性要求,這就造成大量優秀論文流失和科研經費浪費,威脅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國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過分依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以影響因子論英雄,評價體系單一,忽略期刊自身學科屬性和社會效益,導致大量辦刊人忘記辦刊初心,把提高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作為辦刊指南,被學術評價機制牽著鼻子走。
1.2大而不強,辦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國出版的科技期刊已達5000余種,期刊規模在不斷擴大,已是名副其實的期刊大國,但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我國2008種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28;在2007—2017發表國際論文累計超過20萬篇以上的國家(地區)共有21個,按平均每篇論文被引次數排序,中國僅排在第15位,面臨數量多,但學術水平和整體實力與世界水平有較大差距的問題。而且,我國科技期刊多附屬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處于本系統中的邊緣地位,在資金扶持、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發展規劃上不夠重視,分散、弱小、實力不強、集群化發展和規模化經營程度不夠是當前的現狀。
1.3刊網融合不深入,轉型升級有待提升
網絡科學傳播形式探索
作者:張湞 張明偉 周榮庭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網絡科學傳播模式是對通過互聯網進行科學傳播一般規律的抽象和總結,其傳播內容主要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公共事務等,傳播渠道主要是互聯網。對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很難選擇“科學共同體專業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科學共同體子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等概念,類似說法比較冗長,難以理解。考慮到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之所以沒有選擇科學同行這樣的字眼,主要是因為在當下的語境中,科學同行容易被理解為科學共同體。學科同行的確定,一般依據它的最高課題、專業團體的成員情況和所讀期刊。
一、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簡析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主要指學術交流,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為,論文的傳播模式對會議報告、開放課件等具有參考意義。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論文、網絡、學科同行,公眾也可以參與其中。本文提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見圖1。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其實是一個開放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個擁有反饋機制的循環模式,學科同行以網絡為載體,在同行內部和公眾之間進行科學傳播。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傳播模式中的各個要素。對論文而言,無論是紙質出版還是網絡傳播或者其他傳播途徑,要想在作者、讀者、資助者間建立互信,必須保證傳播信息的高質量。在各種質量保證體系中,同行評議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中,同行評議將是一個重要環節。同行評議在傳播模式中的位置并無定規,既可以在于網絡之前進行,也可在于網絡之后進行。該模式中的網絡,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實時發表,另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進行典藏,即論文倉儲數據庫。學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論文得以典藏并能實時查閱,是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順利進行的條件之一。該模式中的學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論文并能進行反饋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該模式中的公眾,除了非科學共同體成員還包括非學科同行科學共同體成員———他們也難以對論文進行反饋,與非科學共同體成員并無太大區別。圖1是對學科同行內部科學傳播模式的抽象概括,這其實是一種無阻礙的理想描述———論文生產完畢,快速發表典藏于網絡,學科同行閱讀使用并進行反饋。在實踐中,相關工作者正努力實現這種理想狀態,其中以開放獲取模式(OpenAccess)為代表。
二、開放獲取思想與其特點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也即專業交流,除去面對面的交流,一開始是通過寫信等方式來完成,后來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與普及,以發表學術成果為目的的學術期刊出現。1665年在英國出版的《哲學會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評議的科學期刊。同行評議是一種科學的專家決策制度,到目前為止仍被公認為最好的一種決策制度。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學術期刊,幾百年來為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貢獻。但是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第一,學術期刊體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學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發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學術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載太多文章,科學共同體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無疑問就被浪費。第二,時效性不強,不能及時捕捉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在科學高速發展的當代,論文寫作到發表之間的周期過長,會影響科學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對2006年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進行了統計,審稿時間不低于2個月的超過50%。第三,期刊價格快速升高,讀者不堪重負。紙質期刊價格升高,出版商又通過IP和密碼等控制電子版,信息費用被抬高。據LibraryJournal的統計,2004年到2008年,平均價格相對上漲最高的為哲學與宗教領域的期刊,上漲幅度達到178%,最低為數學與計算機學科領域,上漲幅度也達到27%。第四,傳播價值無法最大化。學科同行之外的公眾,基本不可能訂閱學術期刊,當其對某論文有需求時,路徑依賴導致其不知也難以查閱。紙質期刊數量有限,不易保存,后來者很難繼續利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期刊漲價與圖書館經費減少、網絡使用范圍擴大與學術期刊電子版訪問受限、學術研究速度加快與學術期刊出版滯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漸凸顯,并導致學術交流危機,于是開放獲取(也稱開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漸得到認可。開放獲取是一種全新的文獻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費而用戶免費,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獲取該學術資源。通過開放獲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與公眾見面,避開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機構,促進了信息傳播。在網絡作用下,文獻檢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術保證。
三、開放獲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例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評價作用的發展現狀
摘要:參考文獻是學術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參考文獻的標引不僅體現了對同行學者的尊重和學術誠信,也是對學術研究傳承和創新的體現。近年來,參考文獻的標引對學術期刊的影響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文章在考察了國內外學者對參考文獻作用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質量評價的意義、方法和技術,期望對于學術期刊編輯出版人員、科技情報研究人員和科技成果管理人員在學術期刊出版和管理工作中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參考文獻;科學計量學;研究進展;期刊評價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是研究人員在論文撰寫中引用和參考的已有研究成果,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可以是觀點、數據、圖表和實物等學術成果。在學術論文的寫作和編輯出版中,參考文獻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對相關領域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參考文獻的質量也能反映學術論文的質量高低。參考文獻在學術論文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它不僅反映出科學研究的學術繼承和對前輩科學家的尊重,也體現出科學研究的獨特性、創新性和新穎性。所以,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學術界逐步開展了對參考文獻作用的研究,包括對參考文獻作用和功能的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計量學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引用質量研究,關于參考文獻的引文分析研究等。本文試圖圍繞這幾個方面對學術界對參考文獻的研究做一個初步的梳理,并對以后的研究趨勢提出自己的觀點。
1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研究的發展
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研究的最早標志性成果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稱為文獻分散規律。它是英國化學家和文獻學家布拉德福(BradfordS.C.)于1948年提出的定量描述文獻序性結構的經驗定律。20世紀60年代,美國文獻計量學家加菲爾德(GarfieldE)從引文的角度發現被多次引用的論文集中在少數的期刊上,期刊的分布存在明顯的集中分布特點[1],據此,加菲爾德論證了核心期刊的存在。此后,加菲爾德又提出了影響因子的概念。該指標將期刊的被引次數與期刊刊載文獻篇數相結合,用來揭示期刊在學術交流中影響的大小。加菲爾德提出的影響因子“為核心期刊遴選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測度指標”[2]。正是基于布拉德福文獻分散規律和加菲爾德的核心期刊、影響因子的理念,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于1948年創立了科學引文索引(SCI),成為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和檢索的最有影響力的工具。1971年,普萊斯(PriceD.J.S.)對出版年限不超過5年的被引文獻數量和被引文獻總量二者進行了研究,得出了用來衡量學科領域里文獻老化快慢的“普賴斯指數”[3],普賴斯指數越大,說明期刊文獻老化的速度越快。這種計量學方法試圖通過參考文獻的數量揭示期刊甚至學科發展的速度。因為期刊文獻的老化某種程度上也表征了相應學科的發展快慢。隨著對期刊評價的不斷深入,與被引次數不同的是,有學者對參考文獻本身的一些特征也進行了研究。Small[4]從參考文獻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參考文獻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章的思想脈絡,從而更好地梳理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思想淵源。而Lovaglia[5]則從參考文獻數量的角度闡述學術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會影響到論文被引次數。文章指出參考文獻數量代表相關文獻參考的充分性,因而也是讀者對于文章質量的判斷的一個表征。我國學者潘一輔[6]對中國大陸3種主要情報學雜志進行了統計分析,從期刊被引用次數與期刊對中外文期刊的引用次數和參考文獻的學科分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此外,玉崇德闡述了學術期刊參考文獻的指標特征,包括引用數、被引數、論文平均引文數等8項指標。[7]隨著各類評價指標的應用,1989年,中國科學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評價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8]同年,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并出版了《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評價指標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年載文量、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所載文獻的地區數、基金論文數7項文獻計量學指標。[9]到2001年,指標體系更加完善,評價指標發展為3類17項[10]2021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評價指標發展為24項,包括:總被引頻次、核心影響因子、核心即年指標、核心他引率、核心引用刊數、核心開放因子、核心擴散因子、學科擴散指標、學科影響指標、核心權威因子、核心被引半衰期、來源文獻量、文獻選出率、AR論文量、平均引文數、平均作者數、地區分布數、機構分布數、海外論文比、基金論文比、引用半衰期、影響因子的離均差率、紅點指標、綜合評價總分。隨著科學計量學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傳統的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難以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1-12],學者們試圖尋找新的研究手段來完善參考文獻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參考文獻對于期刊質量的影響。例如,有學者區分了參考文獻的引用在論證作者觀點中的不同作用,有學者對參考文獻的數量、類型、語種比例等對學術論文的影響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信息計量學的研究。總體來說,國外對于參考文獻的研究相對早于國內,但隨著我國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對參考文獻的研究就更加多樣和完整。
2關于參考文獻作用的研究
2.1參考文獻對于學術期刊水平的影響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設研究
1精品期刊建設現狀
1.1精品期刊建設背景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集中傳播的基本渠道,是爭奪國際科技創新成果首發權的主要平臺,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園地,因此,科技期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一個國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響力,反映了該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中國科技期刊對科技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國啟動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設,其背景有三。
1.1.1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
中國是科技論文產出的大國。據中國科學院《2015科學發展報告》顯示SC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快速增長,已經連續5年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國發表在SCI各學科領域代表性期刊的論文數量(21.9萬篇,占世界總量16.2%,美國為34.7萬篇)也位居世界第二;國際熱點論文數量世界第四;在《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世界第六;2014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論文的篇均引用量由2004—2008年的3.19增加到2009—2013年的5.54次,引用率從55.22上升到63.35.中國已經以SCI論文產出大國的形象活躍在世界科技舞臺。中國是科技期刊大國。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以4987種位居第二,但與美國(17000余種)相比差距還很大。從今年6月湯森路透《SCI期刊分析》結果看,中國科技類學術期刊數量和質量都不容樂觀:中國大陸只有167種科技期刊被SCI收錄,僅占SCI收錄82個國家11149(其中科技期刊8618)種期刊的1.4%;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是《光:科學與應用》,達14.603,《CellResearch》居于第二,達12.413,分別位列SCI10分以上190種期刊中的第100位和第136位,相差第1位CA(臨床腫瘤雜志)115.84分仍有很大差距。學科在今年《2015NatureIndex》排名僅生命科學勉強進入前10的第10位。遠落后其他科技發達國家。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論文被其他國家引用較少,學術影響力的輻射相對較窄,還無法與歐美科技強國相比。中國尚不是論文強國,也不是期刊強國。
1.1.2有識之士的睿智
2011年4月全國政協會議上,李東東等2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了《關于設立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的提案》,認為中國雖然已成為學術期刊出版大國,但并非出版強國,有必要設立“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明確“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就是通過政府主導,設立專門項目,建立“國家重點學術期刊”遴選標準和選拔機制,優中選優,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瞄準國際先進期刊陣列的“重點跨越”學術期刊20個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有潛力快速發展的“重點培育”學術期刊200個左右。強調學術期刊不僅是記錄科技進展、傳承科研成果的載體,更是衡量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對于繁榮學術研究、推進理論創新、培養高端人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