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栽培技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芍藥栽培技術淺析
摘要:簡述了北藥芍藥形態特征、生境分布、功能特點、栽培技術、田間管理、采收加工,旨在為北藥芍藥在栽培管理過程中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芍藥;栽培技術;北藥
芍藥別名別離草、花中宰相,系毛莨科芍藥屬植物的栽培種,根肥大平直,以根入藥。其根含芍藥甙、茁-谷甾醇、鞣質、少量揮發油、苯甲酸、樹脂、淀粉、脂肪油、草酸鈣等,并含4種未知結構的三萜類化合物。花瓣含紫蕓英甙及山奈醇-3-7二葡萄糖甙[1]。性涼味苦酸,有平抑肝陽,養血通經、鎮痙止痛之功效,主治血虛引起的頭暈、頭痛、胸脅痛及月經不調等癥。藥理研究表明芍藥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對小白鼠腹腔注射白芍1g/kg,能減少自發活動;對小白鼠大腦注射1mg,能引起輕度鎮靜,5耀10mg呈睡眠狀態。按200耀400mg/kg靜脈注射大鼠在體胃及子宮滑肌的張力和運動有松弛和抑制作用。對狗的冠狀血管及后肢血管有擴張作用。因本品含苯甲酸,人服少量無副作用;大量服用會增加肝臟解毒的負擔,故肝功能不良患者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對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主產浙江東陽、縉云、永康、臨安等縣及安徽、四川省,江西上饒、弋陽、德興、婺源、廣豐有栽培。以安徽“亳芍”產量大,質量好,馳名全國。
1形態特征
芍藥為多年生草本。株高60耀80cm,無毛。葉互生,具長柄,莖下部葉為2回3出復葉,小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7耀12cm,葉經常有極細骨質白色小齒。花大,頂生并腋生,花瓣粉紅色或白色不等。果實為骨突果,先端鉤狀向外彎,內有種子3耀5粒。種子卵圓狀錐形,棕紅色有光澤。芍藥作為花卉,其花大而美,有白色、粉紅色、紅色。加工成藥材后,由其干燥根的顏色分為白芍、赤芍,根據產地又有杭芍、川勺、毫芍之名。杭白芍栽培種有高腳紅圓、高腳青圓、矮腳紅圓、矮腳青圓,以矮腳紅圓產量高、質量好。另外,還有草芍藥(野生品)和川赤藥與此正品不同。野生品根瘦小,不平直;川赤藥的小葉呈二回分裂,小裂片條狀披針形,心皮有黃色絨毛,生于海拔2700耀3700m的高山陰涼處。還有一種變種毛果芍藥,與正種的區別在于其子房密生柔毛。
2生態特性
芍藥喜溫和而干燥的氣候,具一定的耐寒性,在贛、浙、皖等省地下部能安全越冬。抗一般干旱,若不是過于干旱,不需灌溉。怕濕,長期水分過多,排水不良之處易引起爛根。芍藥于9月下旬至10月發根,隨著天氣轉冷,生長逐漸緩慢,翌年3月露紅芽出苗,4月生長旺盛,4月上旬現蕾,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花,5—6月根膨大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后地上部枯死。
陽荷引種栽培技術初探
摘要:為了挖掘陽荷作為野生蔬菜營養成分豐富、栽培管理簡便、適于丘陵山地種植的潛力,同時滿足市場對野生蔬菜的旺盛需求,探索大別山區丘陵地帶陽荷引種馴化技術,在地塊選擇、搭架遮陽、整地開廂、田間管理、采收及擴繁等方面進行了引種研究,摸清了陽荷引種后的生長習性,即從第2年開始,每667m2產量可達1000kg,第3、第4年進入高產期,第5年后產量減少,可以適當分株擴繁這一規律,為陽荷的引種馴化提供了栽培技術及種植規模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大別山;陽荷;引種;栽培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常規大路菜栽培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蔬菜生產已由重視產量向質量提升方向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蔬菜的品質和安全,特色蔬菜種植日益受到重視,市場需要種植相對簡單、經濟效益突顯的優新蔬菜品種補充。陽荷別名陽姜、野姜等,主要以剛出土的幼嫩花苞為食用部分,廣泛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陽荷是一種一年種植、多年采收的山野菜,多生長在丘陵陰坡、低洼蔽陰、水溝岸邊等地方。陽荷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元素,富含營養成分,具有鎮咳祛痰、解毒消腫、消積健胃等作用[1-2],是藥食同源的一種野生蔬菜。目前,喜歡食用陽荷的人越來越多,陽荷的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陽荷在種植過程中不但極少施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收獲的花苞質量安全、營養健康,而且在湖北蘄春等地多生長于低海拔丘陵地帶,易于引種栽培,生產管理操作過程亦相對簡單。陽荷作為一種特色野生蔬菜,將其引種馴化后推廣種植,能夠成為優質且營養豐富的新優蔬菜品種,有利于促進當地蔬菜產業的提質、增效。本引種試驗于春季從大別山地區的蘄春縣丘陵地帶采集野生幼苗,栽植于低海拔平原地區,簡化管理、促其生長,為陽荷生產探索出了一套適用技術。現將當地栽培技術簡介如下。
1地塊選擇
選擇肥沃、疏松、濕潤、涼爽的土壤環境[3]。陽荷比較耐陰,不耐高溫與強光。種植前菜田施足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kg、硫酸鉀復合肥20kg、過磷酸鈣15kg。
2搭建遮陽網
陽荷喜陰,為避免夏季高溫傷害,需搭建遮陽棚。可使用竹竿或鋼架為建材,每間隔5m插進土中一根竹竿或鋼管,作為支撐遮陽棚的骨架,在距地面2m高處橫向、縱向牽拉鐵絲,鐵絲間隔0.8m,鐵絲上方鋪遮陽網并與鐵絲固定,形成以鐵絲為骨架的網絡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大風災害的影響。
花椒良種選育栽培技術探析
1花椒良種選育的研究
社會實踐調查表明,我國是世界上花椒栽培面積及產量第一大國,但花椒良種選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花椒種植的長期發展中,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花椒種植經歷了從野生到栽培循壞的過程,其中常見的培育品種主要有大紅袍、小紅袍、豆椒、白沙椒和青椒等,根據其分類依據的不同,這些品種的叫法也有所不同,反映在科研方面就導致出現了花椒品種雜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花椒良種選育的水平,對于花椒種植業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花椒種植,應在社會科技的支撐下,結合花椒種植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解決問題的對策非常關鍵。
2花椒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
我國花椒栽培技術方面的相關研究很多,對于進一步提高花椒豐產栽培技術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在種植過程中,花椒的豐產栽培技術對于提高花椒種植的經濟效益非常重要。針對花椒的豐產栽培技術進行研究發現,花椒適合生長于年平氣溫大于10℃,絕對溫度不低于-25℃的溫度環境下,且無霜期要超過150d,生長土壤中性至微堿性,排水良好的中小陽坡等。針對花椒的豐產栽培技術研究也充分說明,花椒在春季、秋季和雨季均可以進行種植。但在花椒培育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根據花椒生長的不同階段合理進行施肥。其次,安排人員對花椒的生長情況進行定期的記錄,以便可以及時發現花椒生長中出現的病害問題,有效避免病害給花椒產量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在花椒種植中,必須重視花椒的豐產栽培技術的相關研究,才能進一步促進花椒種植業的發展。
3花椒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技術
一直以來,花椒的產品都是以原始調味品的形式出現的,花椒加工品目前有花椒粉、花椒精、花椒味素和花椒芽等,但加工量較少。而花椒可以用于治療動物疾病及有利于人類保護心臟、降血壓、抗癌等輔助治療的功效方面的報道并不多見。因此,花椒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技術研究也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在花椒種植的發展中,其最終必須經歷花椒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這樣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在花椒種植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重視花椒良種選育及豐產栽培技術的相關研究外,其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技術的研究也非常重要。為了更好地促進花椒種植業的發展,需要在先進的花椒良種選育及豐產栽培技術的支撐下,積極做好各項培育工作,確保花椒種植的產量,最終實現花椒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結合花椒種植及發展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深入分析花椒產品開發與加工利用技術,并逐漸進行推廣應用非常關鍵。
4結語
甘蔗雙高栽培技術初探
摘要:
甘蔗作為制作蔗糖和提煉乙醇的原料,具有優良的經濟效益,由于其本身偏愛溫熱性氣候,近年來在我國南方地區得到了廣泛的種植與推廣。本文對甘蔗的雙高栽培技術應用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和產量,為甘蔗種植提供參考,以此促進蔗農增收。
關鍵詞:
甘蔗;雙高栽培技術;應用
甘蔗作物的種植面積在我國糖料總種植面積中的占比高于85%,產糖量在食用糖總產量中的占比高于90%,因此,甘蔗種植行業成為了南方地區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據數據統計顯示,受干旱天氣和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我國食糖于2015~2016年呈減產趨勢,而國內的食糖缺口為600萬噸,與此同時,全球的糖業缺口在2016~2017年為780萬噸,因此,采用雙高栽培技術提升甘蔗品質,就成為了我區甘蔗種植的重點內容。
1甘蔗的雙高內涵
“雙高”指的是高含糖量且高產的甘蔗,南方地區作為適宜甘蔗種植的先天優勢區,在經過建立甘蔗培育基地,采用良種選擇、夏天以及強化種植管理等甘蔗種植綜合措施,能夠有效改善甘蔗種植和生長的環境條件,從而使甘蔗的畝產值達到5t,而含糖量則為14.5%。通過基地種植的經驗總結,得出了適宜復制和推廣的雙高栽培技術,這就為甘蔗的創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冬季赤松茸栽培技術探索
【摘要】赤松茸具有艷麗色澤、肥厚菌肉,營養價值較高,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臨夏州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壯大赤松茸、羊肚菌等食用菌產業,赤松茸產業發展迅速,栽培規模不斷擴大,顯著提高了群眾的收入水平。為進一步加快赤松茸產業發展步伐,需大力推廣冬季赤松茸栽培技術,幫助種植戶對赤松茸的栽培技術要點準確把握,進而提高赤松茸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赤松茸;冬季栽培;技術要點
赤松茸又名酒環球蓋菇,主要在赤松林根部生長。進入新時期后,赤松茸成功實現人工培育,栽培面積在不斷擴大。赤松茸擁有良好的口感和較高的營養價值,市場潛力巨大。同時,農作物秸稈、谷殼等是赤松茸的主要栽培原料,生產成本較低,又可變廢為寶,避免因焚燒秸稈而破壞地區生態環境。因此,需大力推廣應用赤松茸冬季栽培技術,進一步擴大赤松茸的整體產量,促進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
1赤松茸的價值與功效
赤松茸具有十分豐富的營養成分,涵蓋粗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同時,鈣、鐵、磷等礦物質含量較高。和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相比,具有更高的蛋白質與氨基酸含量。赤松茸的保健功效明顯,能夠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有效預防,還具備延緩衰老、美顏美容等功效。長期食用赤松茸,有助于人體免疫力的提升。由于赤松茸的營養豐富、口感極佳,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發展潛力較大。
2赤松茸的栽培條件
2.1土壤條件。壤土由于具備良好的透氣性與持水性,與赤松茸菌絲生長需求較為符合,能夠促使出菇速度得到加快。黏土不具備良好透氣性,沙質土不具備良好的保溫性,不適宜赤松茸生長。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7之間即可。
豇豆栽培技術要點探析
摘要:本文總結了臨洮縣水川區豇豆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內容,以期更好地指導臨洮縣水川區豇豆的種植,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水川區;豇豆;栽培技術;臨洮縣
豇豆[學名:Vignaunguiculata(Linn.)Walp.]是豆科豇豆屬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或近直立草本植物。豇豆富含蛋白質和胡蘿卜素等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之一,而且能調顏養身、健胃補腎。由于其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在臨洮縣洮陽、八里鋪、新添、辛店等水川區鄉(鎮)廣泛栽培,是菜農喜愛種植的蔬菜品種之一。現將臨洮縣水川區豇豆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于當地氣候條件、海拔高度、優質高產、莖蔓生長旺盛、豐產性好、抗病性強、中晚熟的蔓生優良品種,主要有鴻運架豆王、綠帥、美玉架豆王、紅帥架豆王、秀玉架豆王、杰優狀元紅等。
2播前準備
2.1種子處理。2.1.1選種。經過精選對病、爛、破損、已發芽的、未成熟及霉變的種子進行去除,保證種子純度不低于95%。2.1.2晾曬。在天氣晴好微風時對即將進行播種的種子晾曬1~2d,通過晾曬可以殺死種子表面附著的病原菌,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發芽率。
玉米密植栽培技術探討
摘要: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一些農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玉米種植上,隨著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的出現,玉米的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筆者通過對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技術推廣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技術
一般來說,在玉米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光照和通風條件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除此之外,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技術要想發揮作用,品種必須得到嚴格把關,尤其是性能必須過關,否則所有的技術都將毫無意義。此外,合理選擇種植方式也非常關鍵,通常情況下都會選擇應用隴寬窄行、增大密度的方式,以此來增加玉米的產量,進而實現增收的目的,該技術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1玉米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的作用
1.1提升玉米產量、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靈芝仿野生栽培技術探究
摘要:貴州黔東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是發展林下仿野生栽培靈芝的天然場所。從林地、季節的選擇,菌種制備、整地、脫袋覆土、出芝管理、采收等方面總結了靈芝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
關鍵詞:靈芝;林下;仿野生;栽培
黔東南州地處貴州東南部,位于橫斷山脈以東的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過度地帶,海拔最高2178m,最低137m,總體地勢西高東低[1],其氣候特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4~18℃,年日照時數1068~1296h,年無霜期270~330d,年降雨量1000~1500mm,年空氣相對濕度78%~84%。黔東南州群山疊翠,林木蔥郁,森林資源豐富,有“杉鄉”“林海”之稱,適宜發展林下食藥用菌[2]。靈芝(Ganodermalucidum)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名貴中藥,素有“仙草”“瑞草”“還魂草”之美譽[3],是一種著名的藥用真菌。我國人工栽培靈芝的歷史已有60多年[4],有短椴木栽培、代料栽培等模式。黔東南州主要以短椴木仿野生林下栽培靈芝。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1林地選擇
選擇郁閉度在0.6~0.8的馬尾松樹林或竹林地,其坡度在5~10°,林內有微風流動,土壤肥沃[5]。
2栽培季節選擇
赤芝為高溫型食藥用菌,出芝溫度在27~30℃。根據黔東南州氣候特點,出芝時間在每年5—10月,4月中下旬做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