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栽培管理技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雪松栽培管理技術
摘要:本文介紹了雪松的2種繁殖方法,即播種繁殖和扦插繁殖,并從水肥管理、防寒遮陰、培土支撐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雪松栽后管理方法,以期為提高雪松栽植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雪松;播種繁殖;扦插繁殖;栽后管理
雪松(Cedrusdeodara)屬于松科,又叫喜馬拉雅杉、喜馬拉雅雪松、香柏等,其原產地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為常綠針葉喬木,最高可至50m以上,樹干多為灰色,樹冠呈圓錐形,小枝常下垂,大枝橫伸平展,針葉短且尖銳,其橫切面為三角狀,花期約在秋季。雪松屬溫帶物種,從1920年引入我國后,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為了使其更好地繁殖與生長,應提升栽培技術,加強病蟲害的防治與管理。現將雪松的繁殖方法以及栽培后管理方法介紹如下。
1繁殖方法
1.1播種繁殖。1.1.1選種。雪松種子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其發芽率。因此,選種時需選擇新鮮的種子,其發芽率可高達90%。同時,剔除空秕粒。1.1.2種子處理。播種前,將種子用高錳酸鉀浸泡殺毒,浸泡1h,沖洗干凈,再置于40℃的溫水浸泡48h,每日應沖洗1次,撈出曬干后即可播種,切忌種子內含有水分。1.1.3選地整地。雪松怕澇怕旱,種植地最好處于坡度較低、排灌良好、地勢平坦處,土壤最好肥沃且呈微酸性。育苗時,最好不要挑選種植多年的老圃地,以未經開墾的地塊為宜。播種前先消毒土壤,將細土與多菌靈按比例混合,若土壤的黏性較重,可適當將蛭石、泥炭、鋸末或細沙摻入其中,提升土壤的保水、通氣性能。同時,將復合肥、硫酸亞鐵混合均勻,結合整地翻入苗床。1.1.4播種。播種時間最好在3月或4月,播種量不應超過75kg/hm2。由于雪松種子不易得,播種方式盡量采用條狀播種,即種子的大頭朝上,株距5cm左右,行距15cm,覆土厚度低于1cm[1]。覆土后需立即壓緊,在土壤上層覆蓋草簾,并及時澆水。種子2~3周后出土,揭去草簾,架設遮陰棚,及時澆水,保障土壤的濕潤性。追肥可在種子出土2周后進行,最好采用自然肥料,也可施用速效化肥,施于行間溝中。幼苗長大后,應及時松土,深度不可過深;為了避免土壤板結,雨后應立即松土。
1.2扦插繁殖。1.2.1穗條采集。母樹樹齡與扦插成活率有直接的關系。樹齡較小的母樹,生命力較為旺盛,扦插成活率也會隨之升高。因此,最好挑選健壯的、樹齡低于5年的實生母樹枝條作插穗,長度最好在15cm左右,極易生根。在7—8月采集穗條,因為該階段的苗木生長較為緩慢,采集時間最好在早上或傍晚,收集過程中要保證穗條的新鮮度。插穗要做到隨采條、隨短截、隨扦插。為了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應保留部分針葉或穗頂梢。1.2.2扦插。雪松一年四季都可扦插,但主要扦插季節為春季,時間在4月前后,春插前要進行土壤消毒。扦插時,先開溝,再灌水,將插穗插于苗床內,使土壤與插穗密切接觸,株行距為5cm×10cm,扦插深度為8~10cm,若采用斜插法,深度以6~8cm為宜。扦插完畢后,及時澆水、遮陰(透光度最好為30%~40%),有效防止水分蒸發,避免插穗萎蔫。
2栽后管理
油松栽培管理技術探析
摘要:油松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樹種,兼具藥用價值、工業價值及生態價值。根據油松的生長習性,總結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油松栽培管理技術,以提高油松的產量和品質,從而促進當地森林生產力和生態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油松;栽培;管理;技術
油松別名短葉松、短葉馬尾松、紅皮松、東北黑松等,是一種相對耐寒、比較抗旱的樹種,其適應性較強,在多數土壤條件下均能生長,在我國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廣泛栽植。油松是我國林業的重要資源,既可作為生產樹種,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樹種。本課題對油松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研究,以提高油松的出材率及品質,從而提高當地森林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
1油松栽培技術
1.1林地選擇與整理。土地質量是影響油松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優質、豐產的土地對于種植油松具有巨大益處。選擇透氣性好、土質松軟、土層厚、較肥沃的地塊,保證油松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空氣。目前我國的土地質量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而不斷下降,很多農田出現了板結干涸的現象。對土地質量達不到種植油松要求的,應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工作,以獲得土質松軟的土地,為油松的生長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1.2種子選育。種子的選育是營林工作的基礎,這一環節直接影響后續的工作。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油松這一樹種已出現許多變種。因此,要準確選擇品種質量好、出材率高的油松品種,保證成活率和產量。針對種植管理嚴格的環境,要選擇能夠承受缺乏氧氣和充足陽光的品種,這類品種是經過技術人員的大量選育和試驗工作篩選出來的。目前從事林業工作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存在巨大的缺口,應積極培養林業人才,鼓勵創新,以培育出適合不同地區高密度油松栽培管理的優良品種,提高土地效益和行業利潤。
1.3化肥施用。很多土地的肥力無法滿足油松密集栽培管理的需求,需要對土地進行施肥管理。目前我國林業施肥工藝發展較為成熟,技術人員根據當地土壤養分含量情況設計適宜的施肥配方,同時配以具有我國特色的農家肥,使土地肥力達到要求。在油松種植過程中,遇到肥力不足的情況時,需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和開發適合土地肥力實際的施肥配方,以滿足油松生長對養分的需求,提高油松栽培質量,保證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蔬菜綠色防控栽培技術與管理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地提升,對綠色食品在農產品市場上也日益走俏。蔬菜作為我國主要農副產品之一,通過積極開展蔬菜綠色防控栽培技術,對于提高蔬菜品質,為人們提供無公害蔬菜產品有著重要意義,此外,還要求種植人員應具備先進的種植管理理念,結合當地環境展開合理栽培,從而構建完整的蔬菜栽培管理體系,為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促進我國農副事業長久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蔬菜;綠色防控栽培;管理技術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不斷頻發,人們在蔬菜食品選擇上也更加慎重,綠色、無公害的蔬菜成為人們首選。但蔬菜在種植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病蟲害以及擴大蔬菜的產量,都會使用一些化肥等催生劑,這不僅危害了蔬菜的質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構成一定的威脅。對此,要積極倡導綠色種植理念,使用有機肥來實現無污染種植目標,采用科學手段展開綠色蔬菜種植活動,合理的分析綠色蔬菜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應對,為實現我國綠色蔬菜栽培技術長效發展,提高蔬菜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1蔬菜綠色栽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推廣機制。蔬菜綠色栽培技術難以進行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制定有效的推廣機制,栽培技術不夠成熟,不能為蔬菜提供良好的的生長環境,同時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加大了病蟲害的侵襲,此外,一些農業部門管理人員不具備先進的管理意識,無法對其他栽培管理人員展開正確的技術指導,與農戶溝通不到位等等,農戶的意識提升不上去,農民種植活動也就無法得到有效開展。
1.2缺少科學技術蔬菜綠色種植對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的選擇種植技術,從而保證種植工作順利開展。有些種植人員雖然大力提倡綠色種植理念,但由于一些現實因素,使得這一理念無法落實到實際中來,栽培方案制定不合理,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制定,使得方案存在嚴重的盲目性,管理部門沒有構建一個構建完善的栽培技術推廣機制,從而阻礙了綠色種植栽培工作順利進行。
1.3缺少必要標準。當地基層部門沒有結合蔬菜栽培基現狀來展開針對性的技術指導不足,一些栽培技術手段更新不足。首先,農技部門沒有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生物、農業、物理等新型的綠色蔬菜栽培操作技術不多,其次,農民對于新型的栽培技術掌握不足,農業部門對于病蟲害數據信息獲取周期較長,此外,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盲目性,沒有開展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這也加大了栽培風險。
黃瓜栽培技術管理提高途徑
摘要:黃瓜屬于葫蘆科藤蔓屬植物,生產潛力巨大。隨著農業市場對黃瓜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在我國北方地區可利用栽培技術與設施來提高黃瓜產量。分析了黃瓜栽培過程中的選種、育苗、田間管理、嫁接及定植等技術,并對病蟲害防治及科學的采收方法提出合理方案,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瓜;栽培技術;管理;途徑
黃瓜屬于喜溫性植物,對土壤環境要求較為嚴格,對肥料施用也有一定標準。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黃瓜可以進行周年生產與供應。在北方栽培技術的支持下,黃瓜實現了大面積種植,其適應性強、產量逐年遞增、經濟收益可觀,是農業設施技術的主要發展蔬菜品種。
1黃瓜的選種與育苗
1.1選種
高質量的農作物品種是栽培技術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需要根據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溫度條件來進行品種的選擇,同時針對不同品種特點,及其對土壤的要求來制定相對應的栽培方案。北方種植黃瓜,也需要根據當地情況來進行品種的選擇。例如:山東地區主要選擇魯蔬4-6號黃瓜,這種黃瓜是蔬菜研究中心根據山東地區土壤環境培育出來的品種,在山東各地試種后效果較好。魯蔬4-6號黃瓜抗霜霉病、白粉病等能力較強,適合溫室越冬種植,其特點是前期可耐低溫、弱光,而栽培后期可耐高溫。
1.2育苗
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初探
摘要:如今,各種先進的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各大領域,促進了我國社會發展,其中農業作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也同樣應用到了很多現代化技術,使得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加快了農業發展速度。玉米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對我國社會生產力提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是我國人民溫飽的主要保障,因此引來了社會各方人士的重視,使不斷提高玉米產量成為了我國農業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加強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則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途徑,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對此,根據對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的了解,詳細分析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及管理措施。
關鍵詞: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問題;措施分析
0引言
眾所周知,玉米是最為常見的糧食作物,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及生活均產生直接影響,不僅在我國農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我國整體的社會體系中占據主體地位,故其生產力、產量及質量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玉米田間栽培技術是保證和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長期以來都是玉米種植的主要技術方法,高效應用玉米田間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玉米疫苗成活率,還能夠促進玉米健康成長,最終提高玉米質量,為我國人民提供更多且質量更高的玉米,足以見得玉米田間栽培技術對玉米高效種植、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下文先分析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然后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措施,希望能夠對實際的玉米田間栽培起到積極作用。
1玉米田間栽培技術
1.1育苗技術
1.1.1查苗、補苗技術。玉米田間栽培的前提是要有質量良好且生命力較強的玉米苗,所以在玉米出苗后需要及時進行查苗和補苗,以及時發現和去除有缺陷的玉米苗,具體查苗、補苗技術如下:第一,玉米三葉期前如果玉米苗連續缺苗株數≥3株,則需要進行補苗,通過情況的補苗方法為帶土移苗補栽,能夠減少玉米株間的苗勢差異;第二,在對玉米苗進行移栽時,要注意天氣環境,一般選擇陰雨天進行移栽,以保證玉米苗有足夠的水分,從而縮短緩苗的時間,最終提高移栽玉米苗的成活率[1]。1.1.2間苗、定苗技術。間苗、定苗簡單來說就是適時間苗、定苗,是減少弱玉米株率和提高玉米群體整齊度的重要技術措施,同時還能夠有效確保玉米苗的適宜密度,促進玉米生長快。具體技術如下:第一,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間苗、定苗,通常情況下在玉米展開1~2片葉時開始間苗,在玉米展開2~3片葉時開始定苗;第二,間苗過程中還需要堅持“去弱去病苗留壯苗”原則,以保證整體玉米苗的質量;第三,注意間苗、定苗的時間,通常情況下選擇在晴天下午進行間苗和定苗,主要原因在于此時很多病苗、蟲咬苗等幼苗很多容易辨識出來,從而有效淘汰掉質量不達標的幼苗;第四,對于苗矮葉密、下粗上細以及扭曲的絲黑穗浸染苗等要及時進行徹底剔除,避免絲黑穗浸染苗面積擴大,影響整體玉米的種植質量及產量;第五,對于旱地且生產水平較低的地塊,其間苗及定苗需要在早上進行,而對于病蟲害較重的地塊則需要在晚上進行間苗和定苗,如果間苗期間需要雙株留苗時則需要保持兩苗的合適間距,一般控制在5~10cm的范圍內[1,2]。1.1.3中耕、滅茬技術。玉米苗期要對玉米進行3次中耕,要對中耕的次生根進行適量增加,通常可增加4~6條,并保證中耕的增加范圍在5~7cm之間,從而保證玉米增產10%,每次中耕、滅茬如下:第1次:定苗前適量增加玉米的中耕深度,通常控制在3~5cm的范圍內;第2次和第3次:定苗至拔節期將中耕深度增加到10cm。中耕過程中還需要堅持“苗旁淺耕”原則和“行間深耕”原則,待套種玉米麥收后及時對玉米進行深中耕滅茬和土壤疏松,以促進玉米根系健康發展。
西紅花栽培與管理技術探究
摘要:原產于伊朗、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西紅花不僅是名貴藥材、香料、染料、美容化妝品原料,還是名貴觀賞花卉,現在我國的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種植,豫北地區的藥農在多年生產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成熟的西紅花栽培管理技術。文章從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種球室內培育、花絲采收、加工等多方面介紹了豫北地區西紅花栽培與管理技術。
關鍵詞:西紅花;藥用作物;豫北地區
西紅花,別名番紅花、藏紅花,多年生鳶尾科。番紅花屬草本植物。西紅花不僅是名貴觀賞花卉,還是名貴藥材、香料、染料、美容化妝品原料。西紅花原產于伊朗、西班牙、荷蘭等國,我國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種植。豫北地區的安陽市內黃縣和濮陽市濮陽縣的藥農在多年生產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技術,逐漸形成成熟的西紅花栽培管理技術。
1西紅花的生物學特性
西紅花耐寒,喜濕潤、陰涼環境,怕積水,喜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土壤。球莖秋季發根、萌葉,夏季休眠。球莖呈扁圓球形,直徑約3cm,外有黃褐色的包衣。葉基生,條形,灰綠色。花期10~11月,花朵淡藍色或紅紫色,藥用部位為紅色雌蕊,細長線型,長2.5~3cm,基部窄,向上稍微寬大,內卷成筒,邊緣不整齊,呈細齒狀。有特異香氣,味微苦。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選擇陽光充足、便于排灌、保水保肥性好、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種植,pH值5.5~7.5為宜。選用地塊不得有含甲磺隆的化學除草劑殘留,能與花生、玉米或水稻等作物輪作。栽種前將土壤深翻,土塊打碎,揀除前期作物殘根,耙平地面。并起溝整平作畦,畦寬1.20~1.30m、溝寬0.25m、深0.25m左右為宜,并開好橫溝。
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淺析
【摘要】伴隨現代化管理的發展,對玉米田間管理正在逐漸趨向于現代化,從最初播種到最終收獲,玉米種植的過程是非常繁瑣復雜的,但實際上,不管是玉米莖還是玉米葉,其健康生長都無法脫離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因而本文將會重點分析玉米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案,以求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作用,有效提升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栽培;田間管理;實行措施
玉米在我國經濟作物中占據的位置是非常大的,其產量以及種植質量和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社會穩定發展存在極為密切地關聯,所以全方位地強化有關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的研究探討,積極開展有關病蟲害的防治的技術探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如何保障其生產質量和數量向來都是農民群眾關注的重點話題。
1現代玉米栽培和田間管理的問題
1.1玉米栽培和田間管理流于形式。在我國玉米栽培的過程中,玉米栽培以及田間管理工作存在嚴重的流于形式的問題,農業灌溉技術過分落后,整體灌溉質量明顯不高,玉米機械化種植技術難以獲得深層次的推廣應用,部分地區仍舊在處采用人力耕種的方案,此類方案將會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會導致玉米產量受到沖擊,因此應該有效強化對精細化栽培管理模式的重視和關注,推廣應用玉米精細化栽培技術,從根本上提升玉米的產量,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2所選擇的玉米品種存在問題。我國玉米種植技術仍舊沒有達到理想高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玉米種植技術相比,整體技術水準有待提升。這其中,玉米品種的劣勢便是我國面臨的核心問題,阻礙玉米生產水準提升的障礙[2]。我國玉米品種的整體優良程度不足,對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導致玉米種植過程中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此類問題將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對整體生長而言存在諸多負面影響。
1.3忽視土地翻耕的作用。由于玉米自身結構特征,導致玉米生長過程中對土地的翻耕要求非常明確。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有充足的植株距離,同時由于玉米的根系分布非常廣泛復雜,所以土地翻耕極為重要,如果忽略翻耕所具備的重要作用,便很有可能導致植株的頂端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影響到植株的正常生長。
杉木栽培技術與撫育管理
【摘要】
本文從良種選擇、苗木培育、清理整地、栽培種植四個方面,討論了廣西地區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之后,從除草松土、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害、撫育間伐四個方面,闡述了廣西地區速生豐產林撫育管理技術,希望對促進廣西地區杉木速生豐產林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廣西;杉木;栽培;撫育
引言
杉木樹冠小、生長迅速、材質較好、產量較大、用途廣泛,市場前景很好,是廣西地區非常重要的經濟樹種,深受農民朋友們的喜愛。但受各種因素影響,廣西地區杉木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水平還不是很高,部分地區栽培種植狀況還不是很高,值得相關部門和人員予以高度關注。
1廣西地區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