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優秀傳統文化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動畫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摘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塑造文化自信與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大理寺日志》為例,探討動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功用及該動畫作出的貢獻。它啟示我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講好中國傳統故事,重塑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化產業建設。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傳承;動畫;《大理寺日志》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富饒的文化寶庫,已成為當下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不僅是影視產品,動畫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不應視之為一種簡單的藝術風格[1]。作為媒介的動畫,是文化生產的一種形式,可再現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傳遞日本文化載體的日本動畫,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地播出,深受當地青少年的喜愛。20世紀80年代,深受我國觀眾喜愛的動畫《聰明的一休》,可謂是日本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典范。近年來,我國也產生了一批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素材的動畫佳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大理寺日志》便是其中代表。
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包括傳統建筑文化、傳統節日慶典文化、傳統文學、傳統戲劇、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等等。充分利用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即便在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今天,也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優秀傳統文化塑造文化自信。黨的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長河中無數中國人智慧的結晶。當前,大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更多的國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合理性與優勢,對文化更有自信心,在傳承發展中,使文化更有感召力。
文化自信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淺析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支撐,傳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是夯實文化自信思想支柱的重要一環,二者具有必然的內在聯系。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增強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力、推動中原經濟區快速崛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當代價值,因此必須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包括革新傳承理念、創新傳承方式、打造傳承品牌。只有堅定文化自信、著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原文化才能更好地突破地域性局限,以獲得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一、文化自信與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2016年,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1]可見,文化自信具有高度的國家戰略地位。可以說,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理想、學說、價值觀等發自內心的敬畏和尊崇,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2]。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曾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3]由此可知,培養和增強文化自信,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柱。歷史悠悠,星河璀璨,位于中國腹地的中原地區孕育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如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甘于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等,這些都是中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時代精神。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支撐,傳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是夯實文化自信思想支柱的重要一環,二者具有必然的內在聯系。
二、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具有深刻的當代價值。首先,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可以說,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極大地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比如河南省新鄭每年3月都會舉行黃帝拜祖大典,每當這個時候,上到政府、下到百姓、近到在鄭讀書的學子、遠到游歷在外的華僑同胞都會集聚新鄭共同追念先人。在對先人的追憶中,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譬如團結友愛、勤勞樸素、奮斗不息、愛國愛民等便會感染與鞭策每一位中華兒女,這無疑為人們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平臺。可以說,傳承與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為增強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推動中原經濟區的快速崛起。文化是衡量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要素之一,也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比如在漢代,東都洛陽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時人煙阜盛、經濟繁榮、文化領天下之先。因此,在全面推動河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有賴于對中原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比如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性的尋根拜祖活動中,將會吸引海外同胞和中國沿海地區客商來河南尋根、旅游、投資,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中原地區的經濟建設。因此,厚重的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將會在河南的崛起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一方面,中原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同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呈現的社會意識形態有較深刻的反映。例如,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兼愛”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精神不謀而合。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強不息、勤勞樸素、以和為貴等文化精神在中原地區亦得到了大力發揚。近年來,河南不斷涌現出一批批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擔當的楷模,比如張榮鎖、任長霞、洪戰輝等,他們用實際行動體現了河南人勤奮、頑強、樸素、守信的傳統美德。他們將中原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厚生愛民、艱苦奮斗的傳統精神繼承了下來,并且在新時代里又煥發出迷人的光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在不斷融合與創新中穩步發展。
三、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撐。東營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缺乏科學整體規劃、要素體系缺乏深度挖掘整理、方式途徑較為單一、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立足東營發展實際,樹立“人文東營”建設目標,實現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緊密結合,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突出傳承重點,推進研究闡發;創新思路模式,保護文化遺產;強化活態利用,對接社會生活;豐富載體形式,增強宣教效果等措施,努力提升東營市發展層次、增強城市軟實力。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公共文化;人文東營
黨的十八大報告戰略性地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并特別強調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中華優秀傳統、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之三面,也可以說前者是后兩者的內在脈絡與根本。因此,在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發展文脈、挖掘城市發展內涵、拓展城市發展張力,是東營市提升發展層次、增強城市軟實力的不二選擇。
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首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興繼文化傳統、延續民族香火。一個民族之所以為一個民族的重要規定性絕不僅僅在于其生理屬性和政治屬性,根本還在于其文化屬性。因此,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應是中華民族的分內之事,于今而言,這更是保持其根本屬性的迫切需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應該在接續文化傳統。樂黛云認為:“傳統包含兩個層次:‘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即民族文化傳承下來的‘已成之物’(Thingsbecome),如經典文獻、各種古器物等,這是全然不可更改的,只能原封不動,永遠保存;另一個層面是‘文化傳統’,這是對‘已成之物’不斷進行重新解讀、詮釋,從而構成不斷變化、不斷形成的“將成之物”(Thingsbecoming)。”[2]可見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是同一問題在不同層面的提法。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物層面。文化傳統則著重于在器物層面中提取的形而上的東西。它是智慧,是道法,是思維方式。文化傳統是不斷開創文化新局面、事業新格局的靈魂與法寶,是不斷努力創新、生生不息、實現夢想的不竭的動力與無盡資源。它是獨特性與普適性的統一。它是我們民族核心的重要規定性要素,更是我們民族長盛不衰、屹立世界、香火不斷重要保障。其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習得先賢智慧、開啟民生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如何積極解決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不斷開啟民生幸福的生活,這不僅需要政府各部門的管理者而且也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用積極的心態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先賢智慧,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資源,充實自我前進動力,方能攻堅克難,戰無不勝。李澤厚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特點:精英文化與民俗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通過儒學教義,經常相互滲透聯系。盡管期間有差異、距離甚至對立,但并不是巨大鴻溝。”[4]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細膩性,這恰好是與生活的美好相對應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必然是豐富的、細膩的,是雅與俗的融合,是大與小的匯通。這就要求我們要耐心、細心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到各個領域、各個層面,萬不可掉以輕心,走過場。
二、東營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東營市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各級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采取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引領,加強優秀傳統文化陣地建設;以群眾精神文化活動為載體,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以學校素質教育為依托,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以文化遺產遺跡保護為切入,抓好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設;以實施文藝精品項目為牽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創作;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為重點,實現地域特色文化傳承發展;以城市間文化交流活動為平臺,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交流等有力措施,扎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傳承、弘揚和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滲透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小學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的階段,小學德育工作需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能夠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通過淺談小學德育中的優秀文化及其滲透,從而保證小學德育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德育;精髓;綜合素養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奠基階段。所以說小學德育教育顯著尤為重要,它能夠決定孩子道德是否高尚,人生觀是否正確。所以作為小學德育教師,必須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教學之中,從而提高道德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傳統優秀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定位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古代,提倡“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正是具備以上的幾種品德,從而受到千秋萬世的歌頌。小學德育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具備優秀的思想品德,這也與古代傳統文化提倡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說小學德育中,優秀傳統文化是其重要組成內容,讓每一位學生傳承流傳千載的文化。
(二)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德育的動力源泉
小學德育中優秀傳統文化及滲透
【摘要】如今,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學校教育越來越注重德育教育。可以說,德育教育已經和各個學科的教學進行了融合,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思想和精神的熏陶。在德育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屬于關鍵的一項,這不僅對學生個人思想品質的提高產生著重要影響,也實現了對我國民主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德育;優秀傳統文化
引言
我國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邦,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流傳下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影響后世深遠的積極思想。這些都是我國民族的瑰寶,應積極流傳。如今,小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社會中,開始出現了愛科技,輕傳統的問題,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了解不到位。在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就顯得更為必要了。
一、組織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文學作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唐宗宋詞無一不展現著我國獨有的文化魅力,其中更是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如今的學生從小受到網絡歌曲、低俗視頻的影響,急需要進行思想建設,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能夠逐漸更正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經典誦讀活動應定期開展,長期堅持,才能收到效果。教師可以在每周一的早讀上帶領學生誦讀《弟子規》、《論語》、《三字經》等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讓文化之氣充滿課堂,營造出充滿書香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陶醉其中,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熏陶。為進一步加深效果,學校還可定期舉辦一些經典誦讀比賽,評選優秀小學生。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德育踐行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析(10篇)
第一篇:中國傳統文化與智慧本土管理探析
摘要:
目前我國的管理學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響,變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為導向的管理研究,這既不是我們的比較優勢,也不符合我們的學術使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在經營和管理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管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無限的機會。當前,關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國的文化智慧來理解當代中國的管理實踐,進而發展中國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論已經成為許多海內外華人學者熱衷的研究課題。華為、樂高等優秀企業應用陰陽思維不斷進行創新,取得了商業的成功。國內外本土管理研究學者應凝聚中華文化的精華,把中華智慧歸納起來,發展成為有系統的理論架構。中華智慧可補充西方理論的不足,進而將管理之道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次。
關鍵詞:
傳統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論
在過去一個世紀,管理學成為西方的一門顯學。經過幾代學者的探索與研究,管理學已被學術界確立為一門對行為科學有實質及重要貢獻的獨立學科,而管理學發展出來的概念和理論,例如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聚焦戰略)、以及麥卡錫提出的4Ps(營銷組合)等,已被視為每一位管理人員必須認識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管理學的理論也隨西方的商品及意識形態一起被引入并學習借鑒。經過30多年的實踐,從事管理實務的高管人員及從事相關研究的中國學者開始反思以下兩個問題: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學理論和分析架構,是否完全適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環境,例如中國;②中國傳統的智慧和哲學思想,能否補充主要由西方發展出來的管理學的不足之處,并為其未來發展提供養分。要回答以上兩個問題,需要對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異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東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異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理性思考
一、對傳統文化理解的理性把握
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就是傳統。“大道至簡”,人類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傳統文化離不開傳統社會。從時間的跨度看,農業文化和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主要景象,所以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會打上深深的農耕烙印,靠天吃飯,靠勞動生存,尊地敬天,追求自然和合,崇尚誠信、互助、友善,具有勤勞勇敢等民族文化特征等。同時也必然帶有故土難離、因循守舊、系統封閉、更新不快等缺陷。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一定要站在工業文明和信息社會的角度來審視傳統文化,換句話說今天的傳統文化,不再簡單地具有農業文化和農業文明特征,必然浸潤了工業文明、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等諸多現代元素。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實踐活動中展現的精神活動、理性思維、文化成果。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傳統文化能夠在發展中不斷地否定自己完善自己,并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揚棄”。傳統文化經歷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傳統文化都有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偉大實踐的背景下,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當下,傳統文化必然折射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重返漢唐雄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的中國夢。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偉大復興。撫今追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官學,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兩漢經學只是學術的表層,經世致用,強化中央政權,結束紛爭,維護統一,開疆辟土,是當時的時代背景。到了唐朝,傳統文化的格局不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儒釋道并立,兼容并蓄,是傳統文化在當時最大的特征。強大的國力和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不僅促進了民族文化大融合,而且以泱泱大國的氣派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傳統文化意味著古往今來,從愚昧走向文明,所以也會有糟粕,也會有腐朽的味道。因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經成為阻礙當今社會發展的東西。傳承傳統文化,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一概肯定、全盤繼承。所以理性地對待傳統文化,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合,有力體現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傳統文化不是萬能的,但是不要傳統文化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從1840年起,中國進入任人宰割的屈辱史。有人把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落后。背了黑鍋的傳統文化也一度遭到質疑,甚至遭到了破壞。實踐證明,傳統文化與科學民主在邏輯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如果因噎廢食,拋棄祖先留下的固有文化基因,等于割脈自殺,自毀精神家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理性地對待傳統文化,直奔“優秀”文化主題,是行之有效的路徑。所以“優秀”既是對傳承哪些傳統文化的限定,也是對傳承哪些傳統文化的重點標紅。
二、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以理解思想理念是“骨骼”,傳統美德是“經絡”,人文精神是“血肉”。古往今來謂之傳,學以致用謂之承。2017年1月,中央下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簡稱意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一次以黨中央文件形式,面向全黨、全社會、全世界,就中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強力發聲。展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必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綱領性文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文獻。所以,2017年是中國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元年”。《意見》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方針原則、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是傳承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宣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做到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統一。必須體現愛國主義和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怎樣傳,如何承?既是一個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的問題,又是落實層面的方法論問題。必須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客觀科學地對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下中國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指導思想。《意見》是黨中央下發的指導性文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其在邏輯上是一以貫之的。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偉大的復興,首先要文化復興,文化復興必須有文化自信,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成功的寶貴經驗。中國化,中國精神,中國故事,這些已經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追求“真新實”,切忌“假大空”。不能“一幫哄”,一說傳承,就只會喊口號貼標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在墻上,在于心上,不在嘴上,在于行上。形式為內容服務,離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越追求外在的奢華的形式,越可能成為勞民傷財的鬧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是檢驗成果的客觀標準,要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一個慢功夫,又是一個真功夫。傳承不會一蹴而就,教育是傳承最佳路徑,所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融入國民教育當中。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的意義,遠遠大于各種大賽活動進校園。通過甄別取舍,牢牢抓住各類優秀經典,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人文學科中的比重,下大力氣扶持有資質有實力的各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機構等,都是積極有益的建設性的探索。利用好互聯網的現代科技手段,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插上網絡的翅膀。優秀傳統文化是網絡的主人,不是網絡的客人,更不是網絡的仆人。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公共文化內容。要讓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村屯,進單位,和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四維”、“八德”,融入倫理道德建設和文化產品的創造傳播。
三、追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境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人類面臨這些難題的啟示。沒有強大文化底蘊支撐的物質文明,是曇花一現的空中樓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遠古走來,歷久彌堅,經過時間長河的淘洗,特別是經受住了近代血雨腥風的考驗,是人類文明的寶貴的文化財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厚德載物,民為邦本、安民富民,經世致用、知行合一,仁者愛人、以德立人,守時尊位、中和泰和,知常達變、革故鼎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等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倫理道德等,可以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啟迪。“達摩渡江一字無”,拈花一笑,禪自西來,卻植根發芽開花結果于中土,所以禪學是中國化的佛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堅持我為體,他為用。要始終堅定不移地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用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表達,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自信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獨有的智慧、氣度、神韻,在影響著世界。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若要被世界認可,須要敞開胸襟,用世界認可的方式,去借鑒學習消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當今中國是開放的中國,當今世界是發展的世界,當今中國是發展的中國。中外文明的碰撞前所未有,中外文化的互融,前所未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注入新的活力。“立己達人,協和萬邦”,是中國人在經歷了立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文化表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而且是要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從這個高度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實現中國夢的新境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奇跡”。
作者:王泰筌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優秀傳統文化對舞蹈創編的作用
摘要:時代的不斷發展對高校舞蹈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培養高水平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舞蹈教育對學生專業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啟迪學生通過舞蹈表現情感、表現思想、表現內涵。針對當前我國高校舞蹈教育的實際狀況,探析了舞蹈教育的文化價值,從舞蹈創編指出高校舞蹈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舞蹈教育;舞蹈創編
2013年,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孔子》大獲成功,享譽中外。《孔子》的成功是一個文化現象,它標志著中國舞蹈正在逐步走向中華文化的內核,中國舞者逐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中國舞蹈也應該越來越多地呈現大國情懷、中國故事,中國舞蹈教育也越來越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物質水平的極大豐富以及先進網絡技術的普及,不少大學生出現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模糊,名利的追逐驚擾了寧靜的校園,一方面高校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涵養卻漸漸從學生當中淡化弱化,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高校舞蹈教育的質量。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與文化的連接也最緊密,是文化靈魂的集中體現。只有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把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在這一點上,專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舞蹈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作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迪學生運用肢體語言表達文化內涵。
一、當代高校舞蹈教育現狀
傳統的高校舞蹈教育中,普遍輕視傳統文化學習。教師不能將舞蹈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大部分學生很難主動從二者之間找到內在聯系,缺乏對舞蹈的深入思考,即便是引導學生模仿成功作品,也往往出現動作到位感覺不到位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學生不理解為何而跳,難以理解領會舞蹈蘊含的靈氣和韻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學習和理解的缺失對舞蹈專業學生來說是一種文化認知障礙,是學生藝術表現力長期無法提升的病根,文化素質薄弱的學生由于長期處于藝術生涯的瓶頸,無法進行更深程度的學習,專業能力提高舉步維艱,極大地局限了學生的藝術發展,也限制了高校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當代舞蹈專業教師必須認識到文化素質培養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舞蹈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育人的關鍵作用,健全學生人格,豐富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文化素質,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最終達到舞蹈教育的文化、藝術雙重目標,為學生的藝術人生插上翅膀,助力學生就業創業。
二、舞蹈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推動學生探討理論,深入領悟舞蹈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