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醫院人文建設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學人文下醫院文化建設
一、醫院文化建設的背景概述
1.1商業化的醫療服務模式。
當前,患者作為醫院服務消費的主要群體,是最主要的利潤獲取對象,這就造成了層出不窮的醫療腐敗現象。醫院醫生收取回扣和“紅包”現象頻發,曾經的“白衣天使”一下子成為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主體。在這種醫療背景下,當前人文精神在我國醫療保健機制中可謂是毫無領地,人文精神處于嚴重缺失的地步,理論上的醫療保健機制成為了金錢至上的市場商業活動,社會大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愈發嚴重,醫患關系極為尖銳。
1.2醫患關系矛盾不斷激化。
當前,我國的醫患關系可謂是正處于歷史上最為緊張的階段,在這種醫患關系背景下,醫生和患者是相對對立的,不再是之前的朋友、親人關系,患者和醫生之間嚴重缺乏溝通、信任和尊重。事實上,和諧的醫患關系不但能夠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而且還能提升醫院的社會知名度。但是,由于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醫院醫療服務過程中普遍缺乏人文關懷,導致我國醫患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醫院文化建設水平。
二、培育良好的醫學人文環境的意義
2.1醫學人文培育是緩和醫患關系的前提
臨床醫學人文素養培養研究
摘要: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培養高層次的臨床醫生為目標,其綜合素質的高低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現代“生理-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指導下,加強人文教育在“臨-住”研究生培養中的滲透,對于培養合格的醫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本文以美國(ACGME)提出的六大核心能力為導向,提出構建“社會、醫學院-醫院、住院醫師”三位一體的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關鍵詞:
住院醫師;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
“人文”是指“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素養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所謂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人的內在品質。醫學這門學科是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療病人是不夠的,還要在治療中與病人心與心的溝通。特別是20世紀以來,醫學模式轉向了“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模式,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文素養對于救死扶傷的真正意義,對培養醫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2014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6部委印發的《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中規定,從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以下簡稱“臨-住”研究生)。隨著全球醫學教育理念深入廣泛的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標準也有了新的擴展,涵蓋了職業道德、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交流能力、思維培養等內容,強調醫學以人為本,因為醫學不僅是對疾病的治療,更需要對患者關懷和照料,因此,對“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力度也要逐步加強。
1加強“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臨-住”研究生以培養高層次的臨床醫生為目標,是我國醫學高層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質的高低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現代醫學模式指導下,構建人文素養培養模式,加強人文教育在“臨-住”研究生培養中的滲透,對培養合格的醫學研究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醫德醫風建設下的醫患關系論文
1充分認識醫務人員面臨的社會環境
1.1政府對醫院投入不足與醫院發展的矛盾
目前,政府對醫院的財政投入不足,同時又要求醫院自身發展、承擔社會公益性的職能。政府每年對醫院的財政撥款根本解決不了醫院職工的工資;同時又要求醫院有高端技術人才、優質的服務、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備;又要醫院收費價格低廉。這些矛盾嚴重影響醫患關系,最終體現在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上。
1.2患者對醫院的期望與現實的矛盾
雖然現代醫學發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無法治愈的疾病。現在人們對健康要求不斷提高,但是醫生不是萬能的,治療是有限的,不確定因素隨時發生,醫生的服務難以百分百滿足患者的要求。
1.3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認可度不高
由于醫生與患者間存在著對醫學知識、醫療資源掌握上的不對等性,如果醫生和患者之間發生了糾紛,社會輿論總是將醫院存在的問題或不良的現象無限放大,造成醫患之間的信任度下降,使醫患關系不斷惡化。
中醫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論文
1人文教育在中醫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它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生物醫學,而是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于一體的社會文化醫學。從其雛形乃現時起便與人文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弘揚真善美人性,完備道德修養,對時下醫院醫師的醫德規范產生了深遠影響。“醫乃仁術”,這種醫哲交融現象在其他學科能夠體現的情況屈指可數。故而,在中醫院校管理教育中,培養和凝練學生與人文相關的中醫藥行業核心價值觀顯得極其重要。誠然,作為一名杏林后輩,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中醫臨床技術,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一名合格的醫學生的基本要求。但醫學研究的對象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養和職業道德。所以,醫學生階段的人文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古書有云:大醫精誠。第一是精,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要求為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是誠,要求為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無欲無求,不問其貴賤貧富,萬不可恃己所長,經略財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遷和科技進步的社會思潮,人們價值取向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變化。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取逐漸充斥著醫學領域。醫學生對物質、名利過分追求,忽視人文精神的提升,種種表現充分暴露出對人文德育膚淺的認識和無知,反映國內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缺失程度嚴重,國內醫療機構職業道德水平下降。中醫學生必須領悟到在以后的臨床醫療工作中,不僅要有高深的專業素質更需要廣博的人文素質。我們作為授業解惑的園丁,基于中醫自古以來貫徹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應該呼吁加強中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其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以便今后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2中醫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
2.1學生價值取向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對較大,中醫院校的醫學生社會價值取向普遍是胸懷大志,服務人民,較少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和利益。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科學發展觀念的提出,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主要是社會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相互結合。這樣以來,少數群體開始自我膨脹和滿足,導致人文環境惡況愈演愈烈,以至于影響到在校學生。在目前的中醫院校教育中,雖然受到傳統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以及就業壓力的影響,眾多高等中醫院校中追求物質,忽視對醫學精神追求的現象普遍存在。諸如,隨著蘋果手機的更新換代,校園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開演唱會,排隊打地鋪搶購門票者亦是屢見不鮮;約好一起去看書,因為瑣事放鴿子……課堂中老師教授的傳統醫學人文情懷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別提去思考和挖掘中醫學古籍中經典人文精神。中醫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令人堪憂,后果嚴重將會導致價值觀的扭曲,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團結。為此,國家號召新時期高等中醫藥院校應加強人文和醫德教育,以大醫精誠的理念,提高學生品德素質。
2.2人文教育課程設置欠合理
現在的中醫院校為適應就業的需求,努力培養醫學生畢業后解決臨床實踐中具體問題的能力,突出醫學知識的灌輸,輕視綜合能力的培養,以致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大都是與所學專業直接相關的課程,真正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十分貧乏。在現有的醫學教育中,人文課程設置隨意,比例偏低。雖然近年來中醫院校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沒有經過系統設計,課程開設呈現隨意性,沒有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選修課缺乏系統性。中醫院校學生們也都將大部分時間精力用于專業課的學習、考取各種證書以及社會實踐上。不重視自身人文素質提高,漠視各種思想政治教育、醫德學習和文化活動。因此,醫學生畢業后雖有良好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質,導致學生知識體系構成實用化。
淺析加強護理人員工作能力培養策略
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與人文精神培養意義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是指導護理人員與醫院其他工作人員,與社會、患者發生聯系過程中的行為規范,是護理人員在從事護理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它直接聯系著患者的生命安危、疾病痛苦。職業道德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受到個體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科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科學的進步、我國醫改的深入等,護士的職業道德也逐漸提升到更高層次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為本”,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所以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與人文精神培養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
護理服務科學發展的需要:隨著醫學模式的逐步轉變、護理學的范疇不斷擴展。2010年衛生部組織實施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開展即是在原有護理管理基礎上將人文關懷納入護理體系,以滿足患者護理需求為目標的高品質護理服務,是現代護理服務科學發展的主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為真正體現優質護理服務內涵,用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去對待患者,做到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護士必須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品質和專業價值觀。在我國現行醫學教育中,護理人員在職前的學歷教育和職后的繼續教育中缺乏人文觀念的樹立、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關懷的學習,為適應護理服務科學發展的需要,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與人文精神的培養顯得日益迫切。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我國目前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使醫療行業備受詬病,社會聲譽每況愈下,如何改善醫患關系,成為眾多管理者的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命題。許多護患矛盾的產生原因并不是護理技術水平低下,而在于護理人員對護理理念的忽視,在于溝通能力的缺乏。愈來愈多的醫療從業人員感到醫患關系不能簡單的用經濟或法律手段來處理,更應注重應用人文精神來調和。在醫療行為過程中,應注重醫學與人文的并重,尊重生命、尊重人性,重視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也就是說,在護理工作中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尊重人的價值。醫學職業精神和醫生人文素質,直接影響醫患關系互動模式和質量[1]。所以加強護理人員人文教育,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對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重視護理文化的建設
醫院文化是醫院在激烈競爭中取勝的重要因素,作為醫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文化反映和代表了護理人員的護理思想、價值標準、倫理道德、行為準則及文化修養。在護理文化建設中,要重視政治思想建設,樹立和弘揚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執業宗旨和良好的工作作風;開展持久的醫德醫風宣傳教育工作,認真組織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弘揚南丁格爾精神,恪守護士行為準則;引導護理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文化修養,始終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秉承“患者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原則,改善服務態度,改進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護理形象。
醫院文化建設對和諧醫患關系的作用
摘要:醫院在發展過程中,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都是醫院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醫院文化建設作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內動力,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真正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本文即是基于此對醫院文化對醫患關系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建設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醫院;文化建設;和諧醫患關系;內動力
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醫院市場競爭也變得愈發激烈,在這種環境下,市場對于各級醫療單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其具備先進的設備、一流的技術,還需要具備較為良好的醫院文化氛圍,以此來形成良好的精神凝聚。為此,在新形勢之下要想真正有效地保障醫院核心競爭力,就必然要加強醫院文化建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和諧的醫患關系,從而促使醫院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
1醫院文化對于醫患關系的影響
1.1對于醫院精神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醫院精神主要指的是全體工作人員的內心態度、精神支柱。不同醫院其精神也會存在不同,但都是以奉獻為宗旨、以全心全意服務患者為核心。具備良好的醫院精神,醫務人員在服務患者的時候也就會處處為患者著想,并且以此來對自身行為以及工作態度進行約束,進而也就能夠以最佳的態度服務患者,從而也就能夠構建出和諧的醫患關系。而醫院文化建設對于醫院精神價值觀本身就具有導向作用,做好這一項工作就能夠形成良好的醫德風貌,讓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端正態度、管理自身行為[1]。
1.2對于醫院形象道德具有約束作用
新醫學模式下醫學人文教育探討
摘要:醫乃仁術,醫者仁心。醫學學科的重點是討論和解決人的生老病死,醫學的根本對象并不單單只是疾病而是人的本身。在當前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醫學模式轉變為新的醫學模式,醫學人文教育也隨之面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轉變的現實問題。因此,從新醫學模式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入手,剖析醫學人文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力量表現,探究新醫學模式下新的醫學人文教育有效模式。
關鍵詞:新醫學模式;醫學人文;人文教育
醫學從產生到現在,依次經歷了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現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類知識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帶來了人們對健康問題理解的不斷深入。在現代文明中,人們所認知的健康不再單純只指各項生理功能的健全,同時還包含個人完好的社會、心理適應轉態。患者來到醫院除了渴望解除身體的病痛,對社會醫學的人文關懷也有非常強烈的要求。
一、新醫學模式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
沒有哪個學科是完美的學科,醫學也是如此。這種不完美主要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風險性存在醫學或醫療中。也正因如此,讓醫學人文的完美才顯得更為重要,只有醫學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醫學本身的不完美。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模式背景下,醫學發展立足于生物、心理和社會層面,重心在于對生命的敬畏,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愛,以及對病人和家屬心理的關懷。醫學人文精神以人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價值,堅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這既是醫學的最終目的,又是醫學的最高使命。新的醫學模式一方面重視對疾病的診治,另一方面又強調重視患者的關懷需求,這與醫學人文精神中以人為本、強調關注、敬畏生命的思想一致。所以,踐行新型醫學模式必須要先踐行醫學人文精神。
二、醫學人文教育的力量表現
1.推動醫學人文文化的發展
婦產科護理滲透式教學法應用
摘要:針對婦產科護理這一學科,滲透式教學法的提出旨在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動力,加強臨床實踐的練習和畢業后的操作能力。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加強人文教育、加強師資建設和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等方式,滲透式教學法能較為顯著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滲透教學;人文教育;婦產科護理
近年,醫學教育領域發展的滲透式教學法已經逐步被業內接受,其改革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到醫院婦產科、內科等相關科室見習,在醫院教學人員的帶領下,直接協助醫生為病人做檢查,把實踐階段提到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之前的階段;二是在理論教學階段,增設在崗護士的教學過程,把醫學的實踐經驗增加到理論教學中。這種滲透式的教學法可以避免學生在臨床和理論中間出現學習障礙,把教學和實踐的過程統一起來。針對婦產科護理這一學科,我們從教師隊伍建設、人文教育和實訓三個方面探尋滲透式教學的方法。
一、教師隊伍建設
為保證學生畢業后的專業素養,高校必須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婦產科是一個重要的科室,也是臨床醫學四大主要學科之一。這要求醫生既要有很高的理論素養,又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此,需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雙師型”培訓,把寒、暑假時間利用起來,組織教師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并要求新入崗的教師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對高職高專來說,“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大專層次的畢業生,能夠參與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比例較低,弱化理論知識在授課中占的時間比重是大勢所趨。
二、人文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一)突破現有人文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