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課堂理論教學方案、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和科技材料撰寫能力培養為方向,將形成性評價融入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各個方面,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中藥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開啟了該領域研究的先河。斯克瑞文提出這一概念的初衷在于保障課程的有效開發,他指出教學材料的模型和草案應在最后成型之前進行學生試測,以便在教學材料的形成階段就能進行有效性評價,這樣才有可能在最后成品之前進行調整,并把這一過程稱為形成性評價[6]。從此,形成性評價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在教育及其他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中等教育委員會采用基于學校日常教學的評估手段,并認為這種手段可以測量出“某些不能輕易或充分地總結性考試中所獲得的學業成績”[7];澳大利亞學者麥格勞等人認為形成性評價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和教學計劃的進展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實質性取樣,因此在教育評價上比外部考試更加全面[8]。在我國,由于教育評價中“一考定終身”模式根深蒂固,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出現形成性評價的相關文獻與研究,盡管起步晚,但研究進展迅速[1-5]。
2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2.1形成性評價體系課堂理論教學方案探究
當前,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著一定的弊病,教師在授課中更多強調的是知識的灌輸和框架的構建,卻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用,對學習方法、科研問題、科研思路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重視。理論教學中由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在后期的學習研究中有較多的實驗操作時間而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得理論教學常常脫離實踐。理論教學歷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的理論教學更是研究生教育培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通過宣講讓學生了解形成性評價,形成以分組討論、案例教學、課堂測驗、課后作業和調查問卷為主要指標的評價模式,同時,也可以建立以即時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測驗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為主體指標的評價模式。以隨堂考試、分組調研與匯報、教學互動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改變傳統的期末考試決定最終成績的總結性評價。在以往的中藥學本科生教學中,形成性評價已初具規模,實踐表明開展形成性評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12]。
2.2形成性評價體系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探究
學術學位研究生在側重學術研究的同時,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應用技能與技巧,對于強調應用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也同理。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常表現在實驗設計與實驗操作方面,而實驗設計與實驗操作最常體現于學術論文的撰寫與發表上,但并不代表學術論文能完全體現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日常文獻閱讀、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論文撰寫,其中的每一步都考查著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導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更開放的教學思維引導學生得到更多實驗操作與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在這個體系中,學生是舞臺的主角,主動接受知識,積極尋求進步。
2.3形成性評價體系科技材料撰寫能力培養探究
科技材料撰寫包括創新課題申請書、標準書等材料的撰寫,此能力同樣是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部分,應該作為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在能力評價時的標準之一。對科技材料撰寫能力的培養應把握好各階段形成性評價的關系,從前期選題、材料準備階段,到具體內容撰寫、流程圖描繪等,每一步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著學生的科研思維與能力,把握好各階段的評價標準,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中藥人才有著重要意義。
3展望
基于形成性評價體系,以課堂理論教學方案、科研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和科技材料撰寫能力培養為方向,初步探討了中藥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以期為中醫藥現代化事業培養具有中醫思維,兼具中藥學和中醫學基礎知識背景,擁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中藥學研究型人才。這對國家的中醫藥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加速社會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余格 李原華 趙靖 梁慧慧 文雯 劉文龍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中藥成藥性與制劑制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