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高專中藥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結合非醫藥高校中醫藥氛圍薄弱、高職高專學生學習主動性偏低、基礎知識儲備量偏少的特點,通過對中藥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研究,重點關注課程導入形式、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手段多樣化、歸納總結鞏固知識點四方面,著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加深感性認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中藥學基礎;教學方法;高職高專
中藥學基礎作為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為我校藥品質量檢測技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中藥藥性理論和各類中藥的性能、功效、適用范圍及使用注意等方面開展,通過教學意在引導學生認識中藥,熱愛中藥。由于我校并非醫藥高校,學生的中醫藥知識和意識均較薄弱,因此根據專業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重點培養學生對中藥的感性認識,對中藥學基礎建立初步的認知,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瑰麗與現代中醫藥技術的發展,為后續中藥鑒定學課程的學習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結合高等專科院校學生基礎知識儲備量偏少、學習主動性偏低的特點,欲在有限的學時(48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精心準備教學設計,組織安排好每一堂教學活動,采用合理合適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以提高主動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就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課程導入激發興趣
一堂優秀的教學課程,離不開精彩的開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偏低[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課程導入環節顯得至關重要。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種導入方式。
1.故事導入
中醫藥文化淵源流長,關于中藥的典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具有神話色彩或傳特色的故事。以故事導入的方法開展教學,學生可以深刻地記住與故事相關的中藥相關知識,同時擴增見聞。例如介中藥的發現起源時,以“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導入,讓學生樹立“藥食同源”的意識,了解中藥是通過口嘗身試、經驗積累共享傳承而來,是數代人智慧的累積,中藥的起源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果。介紹中藥采收時節時,以華佗編寫“三月茵陳四月蒿”、“三月茵陳治黃癆”這首《茵陳蒿歌》的典故講予學生,不僅能讓學生對中藥采收的時節引起重視,還能讓學生記住中藥青蒿治療黃癆(黃疸)的功效應用。
2.問題導入
問題導入法,向學生拋出引導性的問題,由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再由教師引出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問題導入法相比故事導入法,邏輯性更強,學生可根據自身知識儲備和生活常識思考問題,最后通過教學內容予以驗證和回答問題。例如介紹中藥性能四氣五味章節時,圍繞四氣(寒、熱、溫、涼)可提問“為什么淋雨受寒患風寒感冒時服用姜糖水可以祛寒”、“為什么目赤昏花頭痛眩暈時服用菊花茶可以降火”等,引導學生思考以熱祛寒、以寒降火的原理;圍繞五味(酸、苦、甘、辛、咸)可提問“你所認識的中藥有哪些味道”,讓學生回憶自身接觸過的中藥有哪些味道,進而引出五味的具體含義,加深記憶。
3.熱點事件導入
熱點事件導入是通過介紹與醫藥有關的社會熱點事件或新聞,導入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熟悉的醫藥熱點事件,引起共鳴,并在事件過程中穿插或貫穿跟中藥有關的信息,由此引出教學內容。例如講述中藥青蒿,可先向學生介紹屠呦呦女士帶領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而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這一熱點事件[2],進而引出對中藥青蒿的講解。青蒿素的熱點事件既能讓學生深刻記住青蒿這一味中藥,也能讓學生記住其抗瘧疾功效。再如講述清熱解毒藥這一章節時,可以與學生介紹金銀花、板藍根、連翹這一類清熱解毒藥在2003年非典(SARS)時期火極一時的熱點事件,以夸張的事件導入以上幾種中藥的清熱解毒療效和應用。
二、教學內容主次安排
作為非醫藥高校,中藥學基礎這門課程的課時量為48學時。各版本規劃教材章節均分為總論和各論,以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供藥學類專業用的《中藥學基礎》第2版教材為例,該書共含二十六章,其中總論占五章,各論占二十一章。若想在有限的課時時間內將全部內容均詳細地教授給學生,顯然不現實。因此本著重點培養學生對中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中藥學基礎建立初步認知的初心,必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總論及各論中的重點章節細講詳講,各論中的次要章節粗講略講。例如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發展、中藥的產地與采集、中藥的炮制、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補虛藥等重點章節根據知識內容可安排3-5學時精講,化濕藥、驅蟲藥、安神藥、開竅藥、收澀藥等次要章節根據知識內容可安排1-2學時粗講。
三、教學手段活躍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甚至“填鴨式”教學,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量和學生接收的知識信息量往往相差甚遠,況且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本就偏低,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再者本課程的教材插圖基本為黑白圖片,非常不利于學生直觀的認識和觀察中藥材及其飲片。另外,雖然中藥學基礎的相關教材有版本和內容的更新,與時俱進增加了愛慕課等學習模式,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登錄網絡進行主動學習的情況甚少。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及時、直觀、準確地認識和學習中藥學的基礎知識,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更好的弘揚中醫藥的傳統文化,本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活躍課堂。
1.彩圖標本形象化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而《中藥學基礎》教材所配插圖均為黑白色,非常不利于學生對中藥的特征建立感性認識。為了生動形象地呈現中藥的相關特征,采用在教學PPT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中藥彩圖,分發中藥材標本,使學生通過眼、鼻、嘴、手等感受器官親自認識中藥的外觀、氣味、質地等特征,更好的構建感官記憶,加深對中藥的印象,也為后續中藥鑒定學課程奠定基礎。
2.PBL教學法+小組自主學習
為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采用分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結合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式學習)[3],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次要章節或難度小的章節(如理氣藥、消食藥等)。學生首先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然后針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小組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教師而后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回應和補充。此種教學手段的實施不宜選擇難度太大的內容和問題,需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對該門課程有更濃厚的興趣。
3.視頻節目拓視野
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一味的照本宣科會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枯燥、乏味的感受,降低學習興趣。本課程在教學環節中利用播放與中藥有關的優質視頻節目,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知識綜合性強、豐富有趣、具有文化底蘊的素材。例如以輕松趣味的基調呈現富有傳奇色彩的紀錄片《本草中華》,該片講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本草故事,尋訪與中藥有著深厚情感和羈絆的人物,探究根植于中華文化中的生存智慧,同時片中也涵蓋了大量相關中藥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臨床運用、使用注意等知識點。值得注意的是,在觀看視頻節目前,必須先給學生布置好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觀看、認識中藥,認真做好筆記,安排課后作業,杜絕學生學無所獲的現象。通過觀看視頻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學習或復習鞏固中藥基礎知識、拓展視野,滲透并弘揚中醫藥的傳統文化。
4.靈活運用隨堂測驗
教學效果需要通過測驗、考試、考查等方式反應體現,除了期中、期末考試(考查)以外,教師可靈活運用隨堂測驗及時把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則能快速對教學計劃作出調整和合理安排,找到對策解決問題。隨堂測驗的方式方法也不用拘泥于筆試形式,可以靈活利用多種考核方式。例如設置課前復習提問環節、課堂總結提問環節、學生之間互相提問測驗、章節小測驗等方式,最終準確、動態地獲取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學效果。
四、及時歸納總結
中藥學基礎各論部分所涉及的常用中藥包括170多味,均嚴格按照章節板塊劃分,獨立性強,每一味中藥均從性味歸經、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方面開展介紹,知識內容龐大,學生較難綜合記憶和運用。因此除了教學計劃中需要注重主次安排外,還需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歸納重難點和總結規律。如根據功效作用歸納總結:具有清泄肝火功效的中藥包括解表藥菊花、清熱瀉火藥夏枯草、清熱解毒藥蒲公英、清熱涼血藥赤芍、瀉下藥大黃等;具有清泄肺火的中藥包括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熱解毒藥魚腥草、清熱燥濕藥黃芩、清虛熱藥地骨皮等。根據同源不同入藥部位歸納總結:地骨皮和枸杞子分別來自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和成熟果實;天花粉和瓜蔞分別來自于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干燥根和成熟果實。根據干燥方式歸納總結需陰干的中藥包括金銀花、紅花、薄荷、菊花、辛夷等。通過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尋找規律,可以使其更加綜合地掌握、記憶知識點,降低難度。綜上所述,本文圍繞以上四個方面對《中藥學基礎》課程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學生懷揣濃厚興趣地、全面地認識中藥,感受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建立對中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教學的探索不能停留于此,還有許多經驗教訓有待總結、提高,我們將繼續本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努力學習探索。
參考文獻:
[1]楊建.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其教育[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21:98-99
[2]周程.屠呦呦與青蒿高抗瘧功效的發現[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1:1-18
[3]周曄,段宏泉,張攻,李佩孚.PBL教學法在中藥學基礎教學中的綜合應用[J].《藥學教育》,2011,(4):43-45
作者:劉忠洪 單位:重慶化工職業學院環境與質量檢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