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質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康復的應用效果,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在促進腦梗死患者康復中優質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7年7月-2018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腦梗死患者作為常規組,將2018年3-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試驗組。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試驗組實施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神經缺損評分。結果: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神經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神經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護理總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梗死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運動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康復;運動能力;生活能力;優質護理
隨著醫學進步和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人們對護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需強化臨床護理管理。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多數患者預后不佳,治療中需進行科學干預,減少偏癱等后遺癥,降低對生活的影響。臨床學者認為在腦梗死治療中進行有效護理,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功能[1]。部分研究認為,針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可明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運動和生活功能[2]。基于此,本研究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7年7月-2018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腦梗死患者作為常規組,將2018年3-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5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試驗組。納入標準:滿足腦梗死診斷標準;可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昏迷患者;中途退出研究;合并精神疾病。常規組男女比例25∶20;年齡51~85歲,平均(65.6±6.2)歲;治療時間14~25d,平均(19.8±2.5)d。試驗組男女比例24∶21;年齡51~85歲,平均(65.7±6.3)歲;治療時間14~25d,平均(19.3±2.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病情觀察,根據醫生的方案進行用藥。試驗組實施優質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構建整潔、安靜的治療環境。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應充分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責任護士引導患者盡快熟悉環境,介紹醫務人員。基礎護理中應堅持三輕原則,并定期開窗換氣,為患者治療和休息提供良好的環境,提升身心舒適度。(2)心理護理。責任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應和患者及家屬進行積極溝通,盡可能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病情較重患者應提升巡視頻率,及時了解患者病情改變,定期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瞳孔變化。同時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心理疏導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鼓勵,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易出現抗拒和不耐煩情緒,這會對康復效果產生影響。護理人員應鼓勵和幫助患者,向患者充分說明康復訓練的作用,減輕患者排斥心理,提升康復訓練依從性。(3)健康教育。患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齡、心理狀況,部分患者因對疾病認識不足,臨床治療和護理配合度不佳。護理人員需強化對腦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依據患者文化程度和年齡確定恰當溝通方式,并利用視頻、圖片等介紹發病原因、治療、預后、預防復發等知識,使其全面認識疾病。同時告知患者多飲水和食用新鮮果蔬,形成規律作息,避免劇烈運動。(4)康復訓練。為促進腦梗死患者盡早康復,減少語言和運動障礙,情況允許后開展康復訓練。觀察患者肢體及語言功能恢復情況,對康復訓練計劃進行調整。早期以被動康復訓練為主,可預防肌肉萎縮,例如四肢關節被動運動。情況允許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同時指導家屬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做好安全防護,預防跌倒等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應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評估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項目包括洗澡、吃飯、修飾、穿衣等,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應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兩組神經缺損情況,評分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缺損越嚴重。(3)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評估兩組運動能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共7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0~2分,總分0~14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好。(4)應用自制問卷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5)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肌力上升2級以上或Ⅳ~Ⅴ級,NIHSS量表評分低于干預前40%,患者生活自理。有效:肌力上升1級或Ⅲ級,NIHSS量表評分低于干預前70%,日常生活需要簡單輔助。無效:肌力下降或上升不明顯,NIHSS評分不低于干預前70%,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神經缺損情況對比
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神經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神經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梗死的發病原因復雜,是臨床常見中老年多發性急癥,該疾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等特點,患者會出現腦部血液循環受損,引發腦組織缺氧缺血[3]。該疾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病死率,部分患者經治療后會出現失語、偏癱等。該疾病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這部分患者通常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抵抗力弱、體質差,臨床治療難度較大[4]。臨床學者認為,針對腦梗死患者開展有效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癥狀風險[5-6]。醫療科技發展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理念開始應用于臨床護理服務,這對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更快康復、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重要價值[7]。本研究在對臨床經驗進行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對臨床護理管理工作進行創新和完善,在部分患者治療中實施優質護理,收獲了顯著效果。具體護理中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引導其熟悉治療環境,介紹責任醫護人員,減輕患者陌生和緊張感[8-9]。患者治療期間為其構建良好就醫環境,并通過積極、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存在的負性心理,通過針對性疏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治療依從性[10]。同時依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性格、學歷等內容,為其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在患者情況允許后指導其盡早進行康復鍛煉,減少各種不良癥狀風險,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11]。另外還針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使其對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預后等形成全面認識,并在治療過程中積極配合[12]。本研究顯示,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神經缺損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神經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試驗組總有效率、護理總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由此可見,優質護理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實施優質護理可明顯提升護理效果,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臨床認可程度較高,值得進行廣泛推廣。
作者:龔朝翠 單位: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