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質護理在泌尿微創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評價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在泌尿微創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入我院收治的泌尿微創手術患者50例,采用抽簽法的分組形式將其平均分成實驗組(n=25,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與對照組(n=25,基礎護理),分析兩組疼痛感與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的疼痛感與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數據之間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泌尿微創手術護理的工作中,采用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法,有助于降低疼痛感,提升護理效果,具有較高的推廣優勢。
關鍵詞:人文關懷理念;優質護理;泌尿;微創手術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泌尿外科疾病診療中,微創手術技術的應用已經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傳統的基礎護理工作中,只能進行服藥方面的指導,難以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綜合性的護理,導致工作效果降低。針對于此,下文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泌尿微創手術患者,評價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法在其中的應用價值。
1基本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時間段我院收治的泌尿微創手術患者中,選入5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年齡39歲~80歲,中位年齡(56.23±1.45)歲。性別:男14(56.0%)例,女11(44.0%)例。實驗組:年齡38歲~81歲,中位年齡(56.28±1.49)歲。性別:男13(52.0%)例,女12(48.0%)例。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參與研究的同意書。兩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等予以SPSS21.0軟件處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基礎護理,開展用藥以及飲食方面的指導工作,嚴格監測體征指標。實驗組: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①手術之前: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微創治療情況,并為其講解疾病知識,提供成功治療的案例,以此提升參與治療的自信心。護理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臨床資料,合理預測圍術期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制定完善的預防方案;由于泌尿科的疾病發生部位較為特殊,手術期間會暴露出隱私的部位,所以,護理工作者需要為其講解暴露的原因,并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護理工作者應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一旦發現有不良情緒,需要進行正確的疏導。②手術過程中:全面觀察體征指標,做好應急工作。③手術之后:在手術之后過床環節應預防劇烈震動所引發的創口疼痛感,如若疼痛度很高,可以采用鎮痛泵進行鎮靜處理;護理工作者需要為患者與家屬講解需要注意的事項,合理預防壓瘡并發癥與血栓并發癥,定期進行肌肉按摩[1]。
1.3判定指標
①采用疼痛等級評價法分析疼痛感,總分為10分,0分代表無疼痛感,1分~3分代表輕微疼痛,4分~6分代表著中度疼痛,7分以上代表著重度疼痛。本次研究中的疼痛感采用輕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計算。②在護理之后未出現并發癥,創口愈合,未見焦慮抑郁情緒,判定為痊愈;在護理之后創口愈合,偶爾有焦慮情緒,未見并發癥,判定為有效;在護理之后創口未愈合,焦慮情緒嚴重,判定為無效,本次研究中的治療效果采用痊愈+有效的形式計算。
1.4統計學分析
對兩組護理效果以及滿意度,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卡方檢驗,核對數據軟件選擇SPSS21.0軟件,當所有研究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時,采用P值小于0.05表示。
2結果
2.1護理效果
不同方式護理之后實驗組的有效率96.0%(24/25)遠遠高于對照組56.6%(17/25),P<0.05。
2.2疼痛感
不同方式護理之后實驗組遠遠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泌尿微創手術屬于臨床診療中較為常見的治療手段,近年來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由于患者的最初入院之后未能全面了解手術治療的過程與知識,經常會出現緊張與恐懼的情緒,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護理方式進行指導[2]。上文分析中主要研究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在泌尿微創手術中的應用,對照組的疼痛感高于實驗組,P<0.05。在人文關懷理念之下開展護理工作,要求工作者遵循人文性與人本性的原則,做好心理方面以及疼痛感方面的護理,以此提升舒適度,降低疼痛感,減少心理問題,提升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爭取早日康復[3]。綜上所述,在泌尿微創手術的過程中,采用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法,有助于降低疼痛感,提升舒適度,預防不良情緒問題,給予患者充分的人文關懷,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具有推廣優勢。
參考文獻
1胡艷.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在重癥監護病房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118~119
2何艷,周文琦.優質護理實施后的術前訪視對骨科手術患者的重要作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6):668~669
3張理花,陳婭薇.以人文關懷為主的優質護理干預在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的應用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5):419~422
作者:劉梅娟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