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檢驗技術課程整合體系構建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分析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培養方向、縱向課程整合、橫向課程整合、實驗教學體系整合、線上線下整合、考核方式、教學團隊等方面入手,探索新形勢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整合體系的構建,為該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課程整合;新醫科
隨著精準醫療及診斷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日趨重要。各個高校都在大力促進醫學與多學科的交叉融通,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但目前大多數高校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主要采用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以學科為主體,以知識點為中心,保持學科的獨立性與完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學科內容相互割裂和碎片化,不利于學生對醫學知識的系統掌握。同時,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制由5年減為4年,推行學分制后學時也大為減少,在這些多重因素影響下,再按照以往的課程模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為了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醫學人才,必須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整合[1]。
1實施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目前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專業必修課程數量過多,選修課偏少,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專業必修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占用學時過多,學生學習負擔較重;最后,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相互脫節,學生難以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2]。這是因為傳統的課程模式以學科為基礎,由于學科知識的發展和學科完整性的需要,導致各門課程的知識越來越多,重復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整合課程是將原來獨立的各門課程或各教學環節中有關的教學內容重新組合,減少多余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發揮整合優勢[3]。目前國內醫學院校中開展課程整合改革的專業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主,其他醫學相關專業開展較少。根據國內外醫學院校課程模式改革的經驗,以器官系統或疾病為中心的模式和以問題為基礎的課程模式是兩種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整合模式[2]。針對當前我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模式存在的突出問題,本研究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整合,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主要課程內容進行縱向整合和橫向整合,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針對不同的專業培養方向建立選課體系,并且配套教學模式、考核方式、教學團隊的改革,構建適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課程整合體系,培養適應新醫科背景下社會多元化人才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
2課程整合體系的建立
通過文獻查閱、專家咨詢等方式初步了解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社會調查、專家咨詢等方式分析研究用人單位對該專業畢業生能力的具體需求信息;通過學生座談會、個人談話、畢業生追蹤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本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需求和建議,經過充分調研,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論證修訂,優化組合課程內容,初步確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整合的實施方案,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將基礎學科與檢驗學科主要課程內容進行縱向整合,實現從基礎醫學到檢驗醫學的融合貫通;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主要課程內容進行橫向整合,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突出“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將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培養方向進行優化,建立分專業方向培養的選課體系;將考核方式進行整合,建立平時測驗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將師資隊伍進行整合,組建博學合作的教學團隊。具體改革方案見圖1。
3課程整合方案的實施
3.1將基礎學科與檢驗學科主要課程內容進行縱向整合,實現從基礎醫學到檢驗醫學的融合貫通。傳統的檢驗教學模式中,基礎醫學和檢驗醫學的相近課程是互相脫節的,本研究將基礎醫學與檢驗醫學的課程進行全方位整合,精簡相近課程重復的教學內容,把基礎與檢驗融合在一起,解決了基礎教學與檢驗教學的脫節問題,如醫學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檢驗整合為臨床免疫學與檢驗,醫學微生物學和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整合為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和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分別整合為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臨床分子生物學與檢驗。整合之后可以壓縮控制必修課程學分,力求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3.2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主要課程內容進行橫向整合,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臨床所涉及的檢測項目可覆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所有專業課程[4]。因此,本研究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開設一門醫學檢驗技術綜合課程,涵蓋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內科學、外科學總論、診斷學、臨床免疫學檢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輸血學檢驗等十余門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多個學科的核心課程,構建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課程模式,內容包括“血液系統疾病的實驗室診斷”“肝臟相關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等單元模塊,使檢驗教學緊密聯系臨床實際,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總體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學生運用醫學檢驗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臨床實踐技能的應用水平,有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對將來繼續深造、就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將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突出“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堅持以能力培養為導向,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連續3個學期開設檢驗技能學課程,第一學期主要是醫學實驗室的基本常識、生物安全培訓與演練、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實驗室消防演練等基本技能訓練;第二學期主要是對醫學檢驗各個方向的基本認識;第三個學期主要是醫學檢驗專業首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突出“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理念,鼓勵學生參加系級、校級、省級等各類檢驗技能大賽,突出應用能力培養,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構建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在部分專業課程(如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中開設設計性、自主性、綜合性實驗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運用已經學習過的專業知識,自主設計實驗研究方案和研究內容,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將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線上”(網絡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本研究建設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等各個門類在線開放課程以及3D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以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的轉變,推動在線自主學習、在線測試考核、在線質量監控、線下深度學習等廣泛應用,構建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3.5將培養方向進行優化,建立分專業方向培養的選課體系。濰坊醫學院從2014年開始就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分專業方向培養[5],設立了臨床檢驗技術、病理技術、輸血技術3個方向,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在入學兩年后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進而選擇不同的課程模塊,科學合理地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到高質量的課程,這也是對學分制改革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
3.6將考核方式進行整合,建立平時測驗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傳統考核方式為期末考試,一次考試定乾坤,大部分學生在期末考試前進行突擊復習,考試結束后,所學內容在腦海中所剩無幾。為了督促學生養成平時學習的習慣,本研究建立了每門課程的考試題庫,全部錄入考試系統,題型主要是客觀性試題。根據課程學科特點,每門課程每個學期進行1~3次平時階段性測驗,將課程的平時測驗成績計入總成績,采用在線考試平臺機考方式集中進行。考試時設置為隨機出題,每個學生的題目內容和答案順序均不同,在技術上避免抄襲現象,并且可以電腦自動閱卷,不會增加教師額外教學負擔。
3.7將師資隊伍進行整合,組建博學合作的教學團隊。整合課程對師資素質的要求相對較高[2],不僅要掌握本門學科的系統知識,而且要具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以及綜合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要教學組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本研究將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授課經歷或臨床經驗的相關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各個學科通力合作,加大集體備課的執行力度,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溝通,不斷提升整合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4結語
為了培養適應新醫科背景下社會需要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本研究對課程整合進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基于能力培養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整合體系,加強了學科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希望對同類院校課程整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有可能遇上各種問題,比如目前缺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整合課程的相關教材等,這些問題還需要通過實踐和探索來不斷完善和解決。
參考文獻:
[1]馮澤永.醫學院校的課程整合[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2):17-20.
[2]盧鳳娟.關于醫科院校學分制下課程整合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57-58.
[3]鄭軍,馬建輝,吳雄文,等.醫學整合課程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9):7-8.
[4]秦毅,李會強,常成林,等.整合課程體系構建新型檢驗醫學實驗教學平臺[J].實驗室科學,2015,18(3):122-124.
[5]李猛.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評論,2015(4):111-112.
作者:邵麗軍 李猛 李恒 伊正君 單位: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