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現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前我國有十余所高等中醫藥院校設置了本科層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醫學檢驗人才,彰顯中醫藥特色,是各大中醫藥院校面臨的問題。筆者通過網絡調研全國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情況,以遼寧中醫藥大學為例,對專業發展進行分析,并從人才培養角度提出推動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新時代背景下,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是我們必須做好的事業。中醫通過四診法(即望、聞、問、切)來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辨證論治。近百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蓬勃發展,我們了解到在臨床診斷中,傳統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存在著一定的主觀性與局限性。為了更加快速、準確、全面診治疾病,我們會結合現代醫學的先進儀器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醫學檢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醫學檢驗是對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等標本運用多種實驗室技術進行檢測,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映所檢物質的含量。目前我國大型中醫院均設有檢驗科,醫學檢驗與中醫傳統辨證論治已經很好地結合起來,因此如何培養適應中醫藥發展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成為各大中醫藥院校共同探討的問題。
1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1.1專業簡介及發展概況
醫學檢驗是一門以醫學應用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科,我國于1984年開始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歷經30年,醫學檢驗教育已形成目標明確、層次齊全、形式多樣的體系[1]。自2013年起,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統一調整為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代碼101001),授予理學學士學位[2],這是醫學檢驗教育的一次內涵性變革,更加突出專業的技術屬性,側重于技術型人才培養。由于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就業前景廣闊,近年來除各大醫學院校外,許多綜合性高校也開始設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目前全國共有一百余所高校開設了本專業。
1.2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情況
網絡調研結果顯示,全國24所高等中醫藥院校中有12所開設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占50%,招生規模60~180人不等,其中浙江中醫藥大學在開設本專業的同時還開設了衛生檢驗與檢疫、醫學實驗技術兩個醫學技術類相關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大部分中醫藥院校已經形成規模和體系,并呈穩定發展趨勢,多數具有自身辦學特色,在中醫藥院校占有一席之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不再是西醫院校的專屬,培養具有中醫藥背景、掌握醫學基本知識并熟練運用醫學檢驗相關技能的專業人才,是各大中醫藥院校的目標與責任。
2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開設情況
目前,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較類似,除一些中醫特色課程外,與西醫院校主干專業課程設置差別不大,仍以醫學檢驗相關基礎或專業課程為主。以遼寧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為例。遼寧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依托優質實驗教學資源,201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通過網絡調研、院校走訪及專家論證進行了合理的課程設置,突出臨床與實驗室工作特點,主要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特色課程3方面。專業課在第三學年開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在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更加注重實驗操作技能培養,突出專業實用性與技術性。利用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有利條件,開設一系列中醫必修和選修課程,使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有初步了解,以滿足未來中醫臨床檢驗診斷的要求[3]。根據3屆畢業生的反饋及實際教學效果,我們對課程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1)對每學期學時數進行合理安排,一些基礎課程提前開課,一些考查課程適當縮減學時;(2)對知識重復交叉多的課程進行整合,如將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兩門課程合并為醫學生物學課程;(3)為使學生在考研中更具競爭力,將生理學和西醫內科學課程調整為考試課,并增加學時;(4)考慮到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及科研思路培養,增設醫學檢驗基本技能及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兩門課程。本次調整以不給學生增加課上負擔為原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注重學生多元化培養。
3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屬于西醫學科,與傳統中醫藥相關專業在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上有本質區別。本專業如何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發展、如何與時俱進傳承中醫藥特色、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檢驗人才,是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面臨的問題,要從多方面努力,持續進行專業建設。
3.1發揮優勢,突出特色
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定要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利用優質的中醫藥教學資源。因此我們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多門中醫特色課程(中醫學基礎、中醫文化概要、中醫實用技能、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不僅完善了課程體系,而且使學生熟悉中醫基本理論與知識,基本能夠滿足中醫院檢驗科人才需求。在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的同時,為滿足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國際化培養要求,遼寧中醫藥大學開設了美國臨床病理學學會(AmericanSocietyforClinicalPathology,ASCP)組織的AS-CPi國際認證考試項目的相關培訓,為畢業生順利通過國際醫學檢驗技師(MLT)、國際醫學檢驗醫師(MT)等的認證創造有利條件[3],從多角度開闊學生視野,鞏固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英語能力,從而在未來的求職中更具競爭力。
3.2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創業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在未來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具備獨立發展與抗擊風險能力,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4]。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更加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是課堂教育的重要補充,學校高度重視,建立了“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創業實踐”四環一貫式培養計劃并貫徹落實。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創新創業能力,挖掘了自身潛力,并且在團隊合作中增強了自信心。社會實踐、科研創新等多種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3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良好的教學質量和持續的專業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必要前提,同時專業學科在不斷發展,課程教學改革成為任課教師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首先,教師應精心對每一堂課的教學進行設計,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PBL、CBL等[5]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到教學中。互聯網迎來5G時代,智能技術將給我們帶來許多便利,教師應積極利用移動智能設備,實現教學的信息化。其次,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與學生及時交流,以網絡問卷調查、代表談話等方式進行,根據學生的反饋及考試分析對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再次,教師應對近年來臨床檢驗技師考題進行研究,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畢業后順利通過臨床檢驗技師考試。最后,注重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實驗操作技能是本專業學生學習與訓練的重中之重,課程安排上適當增加綜合性實驗學時,在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適應專業發展。
3.4完善學生考評機制
在之前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考查課不重要,基本將全部學習時間都用于應付期末考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考試方法研究,完善各類課程的考評機制,公正、嚴格、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期末考試杜絕死記硬背,著重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知識掌握程度等給予多方面評價,形成最終成績。近年來學院對學生畢業考評要求更加嚴格,包括以下幾方面:(1)在校期間按要求修滿相應學分;(2)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避免“一張紙”式評價;(3)畢業考試分為筆試與實驗操作兩部分,筆試按照臨床檢驗技師考試出題形式與難度要求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考核,實驗操作項目學生隨機抽題考核;(4)畢業論文、綜述要求學生有基本的科研、數據統計及論文寫作能力;(5)完成1篇英語專業文獻翻譯。學生只有以上幾方面考評合格,方可進入畢業論文答辯階段,合格后準予畢業。考評機制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要根據時代要求,不斷完善學生考評機制。
3.5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是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師多畢業于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有著良好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及科研能力,但缺乏中醫相關背景,在推動中醫藥院校的發展與學科建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應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西學中”培訓,對西醫專業畢業的教師進行中醫相關知識培養,使之將中醫基本理論運用到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同時重視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交流和臨床進修的機會,定期對教師業績及教學水平進行評估與考核,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4結語
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中醫藥高等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有著自身特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辦學體系。我們要努力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拓展專業方向,重點為中醫院、科研機構等培養具有中醫藥知識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發展需要多學科的支撐,在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發展前景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張玉強,夏炳妍,周玉明,等.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0):13-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陳雷,任平.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幾點措施[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7):181-183.
[4]李海俠,鄭磊,楊佳,等.醫學檢驗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3):39-40.
[5]劉雅芳,田旭升,程偉.PBL教學法與CBL教學法的比較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3):62-65.
作者:張越時 郭雋馥 陳文娜 王丹 郭勝男 叢培瑋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學院 遼寧中醫藥大學教學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