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肺黏液腺癌影像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經手術病理或穿刺活檢證實的7例PPMA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發病年齡54~75歲,中位發病年齡65歲,平均發病年齡63.9歲;病程1個月~2年。臨床以反復出現咳嗽、咳痰就診3例:1例咳大量白色黏痰,1例輕微胸痛,1例氣促;1周前受涼后出現流涕、咳嗽、咳痰、發熱就診1例;體檢時發現2例;痔瘡術前常規胸部X線片檢查發現1例。所有患者無消化道癥狀及其他臟器腫瘤病史。吸煙者5例,均為男性,吸煙>20支/d,煙齡34~40年。
1.2影像學檢查
7例患者均行CT平掃,其中4例行CT多期增強掃描,1例行MR平掃及MR多期增強掃描。CT掃描均采用PhilipsiCT256層螺旋CT機,掃描條件為:120kV、230mA,層厚5mm,層間距5mm;對比劑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50mgI/ml),劑量1.5ml/kg,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注射速率為3.0ml/s,延遲時間30~180s。MR平掃采用GESignaHDXT1.5T雙梯度超導MR儀,腹部相控陣線圈,所有序列采用呼吸門控和屏氣掃描。檢查序列包括平掃軸面、冠狀T1加權像(T1WI),快速梯度回波(FSPGR)雙回波序列及軸面T2加權像(T2WI),快速回聚快速SE(FRFSE)序列,軸面T1WIFSFSPGR雙回波序列及T2WIFSFRFSE序列,軸位重T2WI及彌散加權像(DWI)(b=800),軸面、冠狀面三維容積超快速多期動態增強掃描(3DLAVA)序列,軸面掃描層厚6mm,間隔3mm,冠狀面掃描層厚8mm,間隔4mm。對比劑為Gd-DTPA1.0mmol/kg,注射速率為2.0ml/s,經肘靜脈注射并分別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5、60、90、120s行軸面動態增強掃描,延遲180s掃描冠狀面。
1.3圖像分析與測量
所有患者圖像由2名高年資主治醫師獨自閱片分析,對病變的部位、數目、形態、最大徑、邊緣及周圍情況、密度、內部結構及強化表現、有無縱隔、肺門腫大淋巴結及胸膜、胸壁侵犯進行評價。對1例行MR平掃的病變信號(與背部肌肉對比)、增強表現進行觀察分析,并將DWI傳至高級工作站(ADW)4.5工作站,自動生成表觀擴散系數(ADC)圖和DWI,參照病變在常規平掃、增強序列圖像和DWI上的位置,在ADC圖中選取感興趣區,測量其ADC值,分別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病變的ADC值。意見不一致時與1名高級醫師共同協商確定。
1.4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行紅細胞沉降率、血常規、腫瘤標志物及腹部B超檢查,5例行低劑量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3例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1.5手術方式及病理檢查
5例行根治性肺葉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術,1例行姑息性切除術,手術切除的標本行常規固定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
2結果
2.1CT表現
2.1.1病變部位、數目、形態及最大徑
單發6例,多發1例,總共9個病灶。肺右上葉4個,右下葉1個,左上葉2個,左下葉2個。外圍及胸膜下分布8個,其中1個位于縱隔胸膜下;1個占據整個肺左下葉。結節型(類圓形、類橢圓形或不規則形)5例,其中4例呈單發結節,1例呈多發結節;實變型2例。最大徑0.5~17.3cm,平均(4.9±5.0)cm,除1個結節為0.5cm(出現在多發結節患者中),其余病變均大于2.0cm。
2.1.2病變邊緣及周圍情況
6例邊緣毛糙不整,分葉、血管集束征各4例,暈征、胸膜凹陷征、支氣管截斷征各3例,細小短毛刺、棘狀突起、碎石路征各2例,肺葉膨隆2例,2例病變所在肺葉有衛星播散病灶,1例邊緣呈不規則厚壁狀。
2.1.3病變的密度、內部結構及強化表現
7例均未見出血、鈣化,4例有空泡征,且分布于病灶邊緣部。3例內部見空氣支氣管征,其中2例呈病理性支氣管。行CT平掃及CT增強掃描的4例患者,血管造影征2例,3例密度不均勻,呈囊實性,實性成分均以邊緣分布為主或內部散在斑片樣分布,1例密度均勻;實性成分平掃CT值29.5~36.9HU,平均(34.0±3.5)HU。CT增強掃描后,囊性成分無強化,實性成分中度或明顯強化,強化幅度25.9~59.5HU,平均(40.0±15.0)HU,1例于60s達峰值,而后緩慢下降,另3例于120~180s仍持續強化。
2.1.4縱隔、肺門腫大淋巴結及胸膜、胸壁侵犯情況
5例有縱隔腫大淋巴結,1例有肺門腫大淋巴結,其中1例縱隔腫大淋巴結內部出現明顯壞死。均無胸膜、胸壁侵犯。
2.2MR表現
肺葉膨隆,以長T1、長T2信號為主,重T2WI呈明顯高信號,呈白肺征,可見血管造影征及病理性空氣支氣管征,邊緣多發含氣小泡狀低信號;內部及邊緣散在分布斑片狀、片絮狀實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號,DWI呈高信號,ADC值明顯減低(ADC=1.42×10-3mm2/s);MR增強掃描后,實性成分明顯強化,黏液成分無強化。
2.3病理特征
6例手術患者大體病理肉眼見腫物呈灰白色、濕潤、半透明似膠凍狀;鏡下腫瘤細胞排列成細支氣管肺泡結構或腺腔,細胞呈柱狀或杯狀,胞質豐富、透亮呈分泌狀,胞核位于基底,細胞異型不明顯或輕度,核分裂象罕見,肺泡及腺腔內充滿黏液,部分浸潤間質。免疫組化均呈CK7(+)、CK5/6(-)、P63(-),2例CK20(+)、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部分(+)(見圖5A、B)。6例術后病理均為浸潤型肺黏液腺癌,分期為Ⅰa期1例,Ⅱa期1例,Ⅲa期4例。另1例未行手術治療,經穿刺活檢證實為肺黏液腺癌。
2.4影像診斷
CT檢查4例單發結節型中1例誤診為縱隔腫瘤,另3例診斷為肺癌;1例多發結節型及2例實變型均誤診為肺炎癥性病變。實變型1例MR檢查診斷為肺黏液腺癌。
作者:涂燦 鄧生德 汪建華 于志海 俞文英 鄧茜 周成偉 王玉濤 于亮 江凱 單位: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