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臀肌影像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34歲,平均年齡為15.6歲。患者中明確臀部肌肉注射病史16例。經外科手術證實雙側患病為15例。
1.2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兒童期反復臀部肌肉注射病史,主要表現為坐位或下蹲姿勢、步態異常。體格檢查雙下肢不對稱,為“外八字”步態、高低步態,坐位雙膝不能并攏,中立位屈髖。
1.3影像學檢查
本組患者術前均行X線及MR檢查,其中2例行CT檢查。所有患者均行標準位X線檢查,要求患者平臥位,恥骨聯合正對檢查床中線,雙下肢伸直,足尖并攏向上。CT掃描采用Toshiba16排機器,掃描時骨盆盡量對稱,層厚及層距均5mm,掃描范圍為腰4椎體水平或髂骨翼上緣至股骨上段,應用軟組織窗及骨窗重建。MR掃描采用GE1.5T機器,掃描范圍為同CT。所有患者常規采用SE序列,掃描參數:SET1WITR400ms,TE9.0ms;T2WITR4260ms,TE80ms;T2FSTR4500ms,TE80ms。層厚5mm,層間隔0.5mm;掃描方位:軸位T1WI,T2WI,T2FS及冠狀面T2WI。
2結果
2.1X線表現
所有患者X線檢查均可見不同程度骨盆傾斜。15例患者均可見骶髂關節旁致密線狀或窄帶形致密線影,均為雙側,其中3例患者平片未見髂骨旁致密線影。所有患者中僅3例可見臀肌卵圓形致密影,平均徑線約6mm。
2.2CT表現
僅2例患者行CT檢查,主要表現患側臀肌較健側萎縮,患側臀肌間隙不同程度增大。所見骨質結構均未見明顯異常。
2.3MR表現
所有患者均行MRI檢查。MRI能準確顯示雙側臀肌大小、形態、信號,15(83.3%)例患者可見雙側臀肌不同程度變薄;通過雙側對照,另3例(16.7%)患者為單側臀肌及其筋膜萎縮變薄。所有患側病變處臀肌間隙增寬,并可見脂肪信號影增多。15(83.3%)例患者共27側可見臀中肌內T1及T2低信號纖維條索改變。18例患者共33側(91.7%)臀大肌外側緣自髂骨翼至股骨大粗隆行程可見增厚纖維條索影,T1及T2均呈低信號,T2WI顯示明顯,軸位顯示纖維條索位于臀大肌及臀中肌間隙外側緣,冠狀位可見增厚的纖維條索影牽拉骨盆傾斜。雙側骨質結構未見明確異常信號影。
2.4手術所見
所有患者于患側粗隆上方切口,術中探查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筋膜增厚及纖維化變,攣縮變性者可行部分或全部松解術,松解術后檢查術側髖關節活動度,無活動障礙,縫合。所有18例患者共33側行外科手術處理,與術前MR診斷符合。33側患處術前MR診斷臀大肌及其筋膜增厚攣縮術中均證實,準確率為100%。33側患處術前診斷臀中肌病變為32例,經術中證實并行臀中肌松解術者病變為30側,準確率為93.8%。經MR診斷臀小肌萎縮變性患者為19例,其中術中證實為18例,準確率為94.7%,另有14例患側MR未發現臀小肌病變而經術中證實萎縮變性需行松解術者5例,假陰性率為21.7%。18例患者共33側臀大肌外側緣自髂骨翼至股骨大粗隆行程可見低T1低T2條狀異常信號影,術中證實為增厚變性纖維條索,準確率為100%。
3討論
GMC病因及臨床表現復雜,致病原因目前多認為與兒童時期臀部反復肌肉注射有關,在反復肌肉注射時,其機械及藥物的化學性炎癥刺激作用下,臀部肌肉組織滲出、出血及壞死可以引起肌肉組織萎縮及纖維化,并最終導致肌筋膜及結締組織攣縮變性引起髖關節功能異常,并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大而加重。GMC患者可通過手術(完全松解或部分松解)處理攣縮的肌肉及痙攣的纖維組織,本病術前可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分型,但由于缺少術前客觀全面準確的影像學評估方法,部分患者術后效果欠佳。因此,通過術前各項影像學檢查,特別是MR檢查,可以清楚明確受累肌群的范圍,并與術中所見對照,有利于指導手術治療。X線及CT檢查:X線對軟組織分辨率較差,多用于懷疑GMC患者的骨骼改變觀察,主要表現為雙側骶髂關節旁髂骨縱行、條狀致密線影--髂骨致密線影,為提示GMC的重要X線征象。髂骨致密線是由于臀肌變性攣縮時,肌肉及其筋膜牽拉其附著的髂骨后緣,由于長期牽引作用下,髂骨肌肉附著處骨質變形增厚,并使原來后內向前外走行的骨皮質逐漸變為前后走行,后前位投照時便表現為致密線征,這有助于提示GMC,但不能明確病變累及的臀肌部位、范圍及程度。另外,骨盆傾斜也有助于GMC的臨床診斷。也有研究發現,可以分別測量骨盆平片髖臼指數、CE角、頸干角及臼頭指數等,可用于GMC的診斷。有報告認為,GMC患者可于X線發現臀肌有圓形、卵圓形及邊緣清楚的高密度影為特征表現,但本組病例發現僅3例患者于患側卵圓形高密度影,陽性率僅16.7%,故我們認為卵圓形高密度影僅能作為GMC的一個提示征象,不能作為其診斷依據。MR檢查:MR軟組織分辨率好,其多角度及多序列成像,能清晰顯示臀部肌肉及其筋膜形態及信號改變,在本組病例中,MR對GMC診斷準確率可達100%。(1)MR主要對于臀肌及其筋膜,闊筋膜張肌及其筋膜,髂脛束等大小、形態及信號觀察好,GMC的基本病變為臀肌及其筋膜的萎縮、攣縮及白色纖維瘢痕索條形成,由于GMC病變的程度不同對肌肉累及程度、范圍不等,MR技術可于術前準確評估相關臀肌及其筋膜受累程度;但本組病例中發現MR檢查臀小肌病變存在假陰性率(21.7%),故我們認為如MR未能發現臀小肌攣縮變性患者術中仍需要探查排除臀小肌病變。(2)由于GMC患者病變以臀肌攣縮為主,相應肌間隙增寬,T1及T2序列可觀察肌間隙間增多的脂肪信號,并通過T2壓脂序列可進一步明確肌間隙間T2高信號組織為脂肪成分,可進一步支持GMC診斷。(3)MR的多角度觀察在GMC中的應用:軸位MR可觀察肌間隙間增粗的T1低信號及T2低信號纖維條索影,沿臀中肌及臀大肌外側緣間隙走行,冠狀位T2可見患者自髂骨至股骨粗隆間低T1及低T2攣縮纖維條索影牽拉骨盆向患側傾斜,因此,我們認為多角度觀察在GMC診斷中有重要指導意義。GMC的X線及CT診斷雖有特征性表現-髂骨致密線影,對GMC有高度提示意義,但難于直接顯示軟組織病變范圍;臀肌卵圓形高密度影能作為GMC的一個重要提示征象;MR軟組織分辨率好,能直接顯示受累肌群及增生增厚的纖維條索影,對臨床診斷有指導意義,術前MR可對外科手術治療有指導意義,但MR未能診斷的臀小肌病變患者,術中仍需探查。
作者:劉偉鋒 陳俊偉 賴麗莎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