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卵泡膜細胞瘤影像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經手術病理證實,并在術前行CT或MRI檢查的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15例,年齡31~75歲,平均59歲。其中絕經后患者11例,臨床表現為腹部腫塊6例,腹部腫塊伴尿頻2例,伴月經不調2例,痛經1例。無明顯自覺癥狀,體檢偶然發現4例,其CA125水平明顯升高。
1.2方法
11例患者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使用SiemensAvanto18通道1.5T超導型MRI,體部相控陣線圈,常規TSE序列掃描,軸位T1WI(TR550ms,TE7ms)、T2WI(TR3580ms,TE86ms),矢狀位T2WI(TR3090ms,TE103ms),脂肪飽和抑制軸位T2WI(TR3600ms,TE80ms)及DWI序列(TR2900ms,TE74ms,b值800),經靜脈注射對比劑釓噴酸葡胺(Gd-DTPA)0.2mg/kg行軸位、矢狀位、冠狀位增強掃描。4例患者只做CT平掃檢查,未完善動態增強檢查。使用GELightSpeed16層螺旋CT,探測器20mm,管電壓140kV,管電流200mA,層厚7.5mm,層間距離7.5mm,重建層厚1.25mm。自恥骨聯合下緣掃描至髂嵴上緣水平,腫塊巨大者相應增大范圍。
2結果
2.1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及邊緣
本組15例均為單發性腫塊,其中左側6例,右側9例;最小腫塊為2.3cm×1.8cm×2.0cm,最大腫塊為15.0cm×8.0cm×6.4cm,實性腫塊13例,伴部分囊性變2例;腫塊呈類圓形或橢圓形10例,呈不規則狀、生姜狀5例;腫塊邊緣均較光滑,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未見明顯粘連、包裹周圍結構的征象。
2.2MRI及CT表現
11例行MRI檢查患者,其中7例T1WI及T2WI序列均呈等或稍低信號,1例T2WI序列呈明顯低信號,3例T2WI序列信號欠均勻伴內部斑片狀高或云絮狀稍高信號。所有腫塊于DWI序列均呈較明顯高信號,增強掃描9例病灶欠均勻性輕度強化,2例病灶強化不明顯。4例行CT檢查患者,其中3例腫塊密度較子宮肌層略低(圖1A),約35HU,1例腫塊較大者可見小斑片狀稍低密度區及不規則條片狀稍高密度影。4例患者均未見明顯鈣化灶。
2.3并發癥
8例病灶伴有少量盆腔積液,2例伴子宮肌瘤,1例伴子宮內膜增生。15例患者均未出現網膜增厚及網膜、盆腔淋巴結腫大征象。
2.4術中所見與病理結果
術中所見大體形態呈類圓形、橢圓形、生姜狀,與影像表現基本一致,腫塊質地較硬,都具有完整包膜,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包裹,腫塊剖面為灰白色或灰黃色,1例見小囊變灶,2例見局灶性出血。光鏡下示瘤體由不同比例的卵泡膜細胞及成纖維細胞構成,瘤細胞呈條索狀排列,4例信號/密度不均勻者光鏡下可見細胞間膠原纖維發生囊性變及玻璃樣變。術前9例誤診為闊韌帶肌瘤或子宮肌瘤,4例提示子宮附件良性腫塊可能性大,僅2例提示為卵巢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鑒別。
3討論
3.1來源、病理及臨床
卵泡膜細胞瘤為來自卵巢性索間質的特殊間胚葉組織向卵泡膜細胞分化而形成的腫瘤,當其與顆粒細胞瘤共同存在時稱為顆粒-卵泡膜細胞瘤,同時存在時稱為纖維-卵泡膜細胞瘤。本組15例均為診斷明確的單純卵泡膜細胞瘤。腫瘤多見于單側,多呈圓形、橢圓形,少部分可呈分葉狀、生姜狀,有包膜,切面灰白,腫瘤細胞以卵泡膜細胞為主伴部分成纖維細胞,細胞之間可見膠原纖維,導致其質地較硬。瘤體內可有囊性變,纖維間質內常有玻璃樣變性,偶有灶性出血及鈣化。本組病理基本符合以上病理特征,與文獻報道大致相似。卵泡膜細胞瘤好發于絕經后或近絕經期,平均發病年齡為53歲,65%的患者已絕經。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絕經后陰道出血,以及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生或癌變,伴有黃素化的腫瘤可出現男性化癥狀;腫瘤較大時壓迫膀胱,易引起為尿頻尿急。本組15例平均年齡59歲,11例已絕經,占73%,臨床伴尿頻2例,伴月經不調2例,痛經1例,合并子宮肌瘤2例,內膜增生1例,均未見男性化征象。
3.2CT及MRI表現
總結本組卵泡膜細胞瘤CT、MRI表現并結合相關文獻,作者歸納其CT及MRI表現如下:(1)瘤體以類圓形、橢圓形居多,部分可呈分葉或生姜狀,其中生姜狀具有一定特征性;(2)常發生于單側附件,大小不一,直徑5~10cm,邊界多清楚,當邊緣模糊時常提示腫瘤蒂扭轉、大網膜增厚,腫塊與周圍粘連所致,但本組15例病灶均邊界清晰,未出現蒂扭轉及粘連征象;(3)瘤體密度/信號略低于或等于子宮,以T2WI序列瘤體實性成分呈明顯低信號較特征,當瘤體較小時密度/信號多均勻,較大時可不均勻或出現囊變,偶有鈣化及出血,另外瘤體DWI序列呈明顯高信號,表明其成分較致密、細胞排列緊密;(4)動態增強掃描示腫塊實性部分呈緩慢漸進性、欠均勻性輕度強化,低于子宮肌層的明顯強化;(5)可伴有子宮內膜增厚、肌瘤甚至內膜癌;(6)胸、腹腔積液征,本組8例伴有少量盆腔積液,這與腫瘤對腹膜的壓迫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有關。
3.3鑒別診斷
卵泡膜細胞瘤需與盆腔其他腫瘤相鑒別。(1)實質性為主的腫塊需與闊韌帶或漿膜下肌瘤、纖維瘤鑒別,子宮肌瘤多強化較明顯,動態增強曲線呈快進型,卵泡膜細胞瘤強化較輕,動態增強曲線呈慢進慢出型,子宮肌瘤由子宮動脈供血,子宮動脈穿過子宮肌層供應肌瘤,因此可見腫瘤與子宮肌層界面的血管,也稱“橋血管征”陽性,而卵泡膜細胞瘤由卵巢動脈供血,子宮與腫塊的界面沒有血管,此征象有助于鑒別,卵巢纖維瘤與卵泡膜細胞瘤同屬卵巢性索間質腫瘤,二者鑒別困難,但纖維瘤的發生率低于泡膜細胞瘤,但該腫瘤不具有內分泌功能且質地十分堅硬。(2)當瘤體大,合并出血、水腫、囊性變時,需與卵巢上皮惡性腫瘤鑒別,卵泡膜細胞瘤以纖維成分居多,即便合并明顯囊變,也能在T2WI序列上見到以纖維成分為主體的低信號,且無惡性腫瘤的周圍浸潤征象。
4結語
總之,卵泡膜細胞瘤的影像所見符合良性腫瘤的特點。其MRI的信號表現,有一定特異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生長及病理特點,CT能較好地顯示其形態改變及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綜合CT與MR影像表現及強化特點,同時結合患者的年齡、臨床與實驗室相關檢驗,可提高對該病的診斷符合率。
作者:黃宇 呂亞萍 馬雪梅 唐圣軍 蘭慶茂 單位: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