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腎癌多種影像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46例患者,其中腎癌36例,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腎臟嗜酸性粒細胞腺瘤2例。腫物剜除術15例,腎臟部分切除病例20例,8例行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2例腎臟切除,1例腎臟切除并同側腎上腺切除。隨訪觀察均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1.2掃描方法及儀器設備
CT采用美國GE640層螺旋CT行腎臟平時加動態三期增強掃描。均選用造影劑優維顯高壓注射器注射,速率4ml/s,層厚3~5mm,部分行薄層重建。MR選擇美國GE1.5T核磁共振多序列掃描,層厚3mm,造影劑選擇釓噴酸葡胺1支,靜脈推注。
2結果
46例患者中15例行超聲檢查、28例行MSCT平掃加動態增強、15例MSCT平掃加增強同時MR平掃加增強、10例單獨MR平掃加增強。15例超聲檢查中10例呈稍高回聲,5例呈等回聲;邊緣光滑14例,1例略呈分葉;周邊見強回聲包膜10例,其內見囊性低回聲區12例,周圍見高速血流8例,無血流7例。MSCT平掃加增強顯示腫塊呈稍低密度30例、等密度13例,增強掃描37例呈明顯強化,6例輕中度強化,強化方式明顯強化病例38例,均呈“快進快出”強化,輕中度強化病例5例呈漸進性強化多見。部分內見囊變、壞死區。多數病例腫塊突出腎皮質邊緣。MR平掃病灶呈T1WI等及稍低信號,T2WI高信號及稍高信號。10例腫塊內見點片狀長T1、長T2液化壞死囊變區。5例內見低信號鈣化影。
3討論
3.1小腎癌的影像診斷
3.1.1超聲診斷
腎癌聲像圖:腎邊緣向外生長的癌腫。小腎癌呈圓形或卵圓球狀。病變處腎結構不清。2~3cm直徑有時呈稍高回聲及低回聲,邊界較清。周邊彩色血流豐富,見高速血流信號。
3.1.2CT診斷
突出于腎皮質的低密度類圓形腫塊影,大部分腫塊邊緣光滑。其內密度略不均勻,內見囊性壞死及點狀鈣化。增強掃描皮質期呈明顯均勻及不均勻強化,實質期及腎盂期強化程度快速減低,呈“快進快出”表現。
3.1.3MR診斷
突出于腎皮質的T1WI等及稍低信號,T2WI高信號及稍高信號類圓形腫塊影,大部分腫塊邊緣光滑。其內信號不均勻,內見囊性壞死信號及鈣化低信號影,周圍見假包膜,FSE序列T2WI脂肪抑制圖像顯示為圍繞腫塊的低信號帶。增強掃描皮質期呈明顯均勻及不均勻強化,實質期及腎盂期強化程度快速減低,呈“快進快出”表現。
3.2小腎癌鑒別診斷
3.2.1與AML(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鑒別
AML由血管、平滑肌、脂肪三種成分構成,其比例差異較大,通常以脂肪成分為主。好發40~60歲女性,MR上鑒別AML與小腎癌具有明顯優勢,腎富平滑肌AML在T2WI像呈均勻低信號,而腎細胞癌以高信號為多;富脂肪的AMLCT可見脂肪密度,MR可見脂肪信號,壓脂像信號減低。
3.2.2與腎腺瘤鑒別
腎腺瘤是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的良性腫瘤。組織病理學分為腎皮質小管腺瘤及大嗜酸性粒細胞腺瘤,平掃鑒別困難,增強掃描呈輕度均勻強化及車輻狀強化,中心見星狀瘢痕。
3.2.3除本組病例中病變小腎癌還需與高密度囊腫、單發腎轉移瘤及腎發育異常駝峰腎等相鑒別
高密度囊腫無強化、腎轉移瘤需有腫瘤病史、發育異常則無明確腫塊包膜及強化同腎實質一致。因此小腎癌的診斷主要靠影像學診斷。超聲作為一種簡單、無創的影像學手段主要在于發現病灶,可以作為一種小腎癌的篩查手段,MSCT及MR平掃加增強是診斷小腎癌最準確的影像學方法,診斷準確率高,MR檢查試用于造影劑過敏及腎功能不全患者。
作者:門立明 單位:吉林市中心醫院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