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層螺CT對脂膜炎影像學特征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多層螺旋C丁對腸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學特征及臨床意義。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了年5月北京市和平里醫院放射科收治的了5例疑似腸系膜脂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進行256層螺旋C丁平面重建檢查確診,觀察患者C丁圖像,根據其特征判斷假腫瘤征、纖維組織結節、淋巴結增大、假包膜征、脂肪環征、囊變、鈣化。門診隨訪16個月,觀察疾病發展情況。結果了5例患者中有55例患者行腹部C丁平掃,10例進行C丁平掃聯合增強掃描,10例進行增強掃描。病變部位均在腸系膜。患者均為假腫瘤征:呈片狀或包塊影,腸系膜脂肪密度變大,其C丁值超過正常腹膜后脂肪組織,未見強化,腸系膜血管被包繞。了0例患者病變內出現纖維組織結節、淋巴結增大。患者均為假包膜征:病變周圍存在不同厚度軟組織密度帶,邊界清晰。51例患者可見脂肪環征,環狀低密度影包繞于腸系膜血管及纖維組織結節、淋巴結周圍;出現1例囊變、1例鈣化;22例患者周圍腸管被推移。隨訪39例,其中18例患者病變無明顯變化,3例病變全吸收,13例病變部分吸收,5例病變進展。ctllm床診斷靈敏度100%(5/5),特異性了.1%(5/了。)。結論256層螺旋C丁能夠準確診斷腸系膜脂膜炎存在假腫瘤征、假包膜征、脂肪環征,可作為首選無創影像學檢查。
【關鍵詞」256層螺旋C丁;腸系膜;脂膜炎;影像學特征
腸系膜脂膜炎是臨床不常見的腸系膜疾病之一,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即小腸系膜出現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脂肪壞死和纖維組織,形成假腫瘤征[1]。腸系膜脂膜炎患者隨訪期間病變均較穩定[2]。該病屬于良性發展病變,預后較好,但由于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需及早進行有效診斷。腸系膜炎中主要采用影像學,傳統B超及CT分辨率不高,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多層螺旋CT的出現避免了上述弊端,受到臨床醫生學者廣泛關注[3-5]。基于此,本研究就北京市和平里醫院放射科收治的75例疑似腸系膜脂膜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多層螺旋CT對腸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學特征及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北京市和平里醫院放射科收治的疑似腸系膜脂膜炎患者75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6.31±3.82)歲,臨床表現:腹痛36例,腹脹4例,惡心、嘔吐3例,膽囊、結腸、直腸等腹部手術史26例,伴隨胃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14例,糖尿病4例,闌尾炎3例,腹部外傷2例。本研究提交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納入標準:患者經病理學確診為腸系膜脂膜炎;患者腸系膜脂肪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升高);腸系膜脂肪密度大于腹膜后脂肪密度;腸系膜血管及其周邊未損傷。排除標準:患者為腸系膜水腫(腸系膜云霧狀變化,邊界不清晰);患者患有胰腺炎;患者患有腸道感染性疾病。
1.2方法。1.2.1CT檢查采用飛利浦IngenuityCT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對比劑碘佛醇[320mg(I)/mL],利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團注,流速3.0~3.5mL/s,延遲25~30s動脈期掃描,門靜脈期掃描約75s,掃描范圍:由膈頂部至恥骨聯合下緣,叮囑患者屏氣;掃描參數:管電壓和管電流分別為120kV、250~280mA,螺距和層厚分別為0.6、8mm,軟組織窗標準算法重建,層厚2mm,對比劑80mL。選測量周圍CT值、病變中央。1.2.2圖像重建掃描完畢,重建平掃、增強掃描門靜脈期橫軸面CT圖像,層厚2mm、層間距2mm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建立多平面圖像,由工作經驗豐富的影像診斷醫師進行閱片。1.2.3CT診斷標準腸系膜密度變大,包括不均勻脂肪組織,同時大于腹膜后脂肪密度,邊界清晰,包繞不侵犯腸系膜血管,推移鄰近腸管不侵犯,排除腸道、腹膜后腫瘤、感染性病變。以手術病理檢查作為“金標準”。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CT圖像,根據其特征判斷假腫瘤征(圍繞腸系膜血管密度呈片狀或包塊影)、纖維組織結節、淋巴結增大、假包膜征(厚薄不一條狀軟組織密度影包繞病變邊緣)、脂肪環征(呈脂肪密度影圍繞)、囊變、鈣化。門診隨訪16個月,觀察疾病發展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太分布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影像學特征。75例患者,腹部CT平掃55例,CT平掃聯合增強掃描10例,增強掃描10例。患者病變部位均在腸系膜。病變數量:單發56例,多發19例,每例5~12個,共152個。75例患者為假腫瘤征:為腸系膜根部延伸至腸系膜血管、不同大小、邊界分明的片狀或包塊影,長軸大部分是腸系膜根部往左腰區空腸反向,腸系膜脂肪密度增加,CT值較正常腹膜后脂肪組織高,呈霧狀,強化較弱,腸系膜血管被包繞。70例患者病變內呈不規則條索樣、圓形纖維組織結節、淋巴結變大。75例患者均存在假包膜征,病變周圍可見軟組織密度帶,邊界清晰,大部分包膜延伸至左腰區,呈前后方較厚,右側較薄。51例患者可見脂肪環征,環狀低密度影包圍腸系膜血管、纖維組織結節或淋巴結周圍;出現1例囊變、1例鈣化;22例患者周圍腸管被推移。影像分析結果見表1和圖1~4。圖1腸系膜脂膜炎CT檢查結果。1A:CT顯示腸系膜脂肪密度變大、邊界清楚、假腫瘤
2.2隨訪結果。隨訪39例,隨訪時間1~16個月,平均隨訪時間5.3個月。39例患者,18例病變無明顯變化,3例病變吸收完全,13例病變部分吸收,5例病變進展。影像分析結果見圖5。
2.3CT臨床診斷。靈敏度及特異性比較CT臨床診斷陰性率6.7%(5/75),陽性率93.3%(70/75),靈敏度100%(5/5),特異性7.1%(5/70),見表2。
3討論
腸系膜脂膜炎發病與性別、年齡無顯著相關,大部分患者超過50歲、體型偏胖,且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發病機制較復雜[6]。以往研究表示,多數表現為特發性,部分與腹部手術、感染、外傷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損傷腸系膜后非特異性炎性反應相關[7-8]。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納入病例均為腹部手術史、伴有惡性腫瘤引起。腸系膜脂膜炎源自小腸系膜,尤其是空腸系膜[9]。病理學組織檢查表示,脂肪組織壞死退變、漿細胞、嗜酸性細胞、淋巴細胞等病變均伴有鈣化[10],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腹部脹痛、惡心、嘔吐。本研究納入例數與上述描述相似。CT是目前臨床首選及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多期動態增強掃描技術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腸系膜脂膜炎檢出率及診斷準確率,受到臨床醫生和學者高度關注[11-12]。腸系膜脂膜炎包括腸系膜脂肪浸潤、慢性的炎癥和纖維化、腫瘤淋巴結浸潤,不同類型腸系膜脂膜炎其CT圖像存在差異,腸系膜脂膜炎均表現為假腫瘤征,對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或炎性增殖灶可見[13-15]。本研究結果表示,75例患者均為假腫瘤征,CT圖像呈大小不一、邊緣清晰的片狀或包塊影,長軸大部分是腸系膜根部往左腰區空腸方向,腸系膜脂肪密度變大,呈霧狀,強化不明顯,腸系膜血管被包繞。同時該病特征性表現為假包膜征與脂肪環征,其中假包膜征作為分界線,表示炎癥自限性反應;脂肪環征反映血管及結節周圍存在正常脂肪組織,包繞腸系膜血管但未被侵犯。由于空腸系膜會受到病變影響,所以包膜大部分延伸至左腰區。腸系膜脂膜炎為腸系膜霧狀密度增加,僅為腸系膜,同時出現淋巴結增大;腸系膜血管遭到攻擊會出現血管狹窄或中斷,不會發生假包膜征與脂肪環征,應與淋巴瘤、轉移瘤進行區分[16-17]。研究表明,腸系膜脂膜炎在隨訪中病變較穩定,無顯著變化,少部分患者病變大小、密度、包膜厚度會發生變化,即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甚至出現進展[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9例,其中18例患者病變無明顯變化,3例病變吸收完全,13例病變部分吸收,5例病變進展,提示腸系膜脂膜炎可為良性病變,常規治療不需行特殊治療,預后較好,與上述研究一致。另有研究表明,腸系膜脂膜炎在CT增強掃描前后密度無明顯變化,但增大淋巴結中密度較高,說明與淋巴結炎性變化相關[20]。本研究結果顯示,CT臨床診斷靈敏度為92.9%,特異性為100.0%,提示CT能夠高效診斷腸系膜脂膜炎,其靈敏度與特異性較高,可作為首選無創檢查方法。綜上所述,256層螺旋CT能夠準確診斷腸系膜脂膜炎存在假腫瘤征、假包膜征、脂肪環征,可作為首選無創影像學檢查手段。
作者:田斌 單位:北京市和平里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