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影像學檢查在骨腫瘤診治中的價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影像學檢查在骨腫瘤診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55例2010年1月到2018年2月醫院接收的骨腫瘤的患者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進行構建,其中,數字化X射線攝影(DR)檢查的患者為51例,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患者為20例,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T)檢查的患者為21例。接著,根據實際情況對比骨腫瘤的影像學特征,應用價值。結果:DR與CT在骨質增生、破壞、硬化等方面結果比較接近,但是DR在顱、脊柱、骨盆病灶等方面的陰影低于CT在骨膜中的反應與展現。MRI雖然在骨髓水腫和軟組織的影響上較強,但是示骨膜增生、硬化等方面卻不理想。接著,DR的診斷率為91.2%,CT的診斷率為90.48%,MRI的診斷率為95.00%。因此,三組影像學檢查的形式,針對于良惡性骨腫瘤的檢查,三組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DR是骨腫瘤的的優選方式,CT展現的是腫瘤的范圍和細微結構,MRI是展現了軟組織與骨髓水腫的優勢,因此,將這三者融為一體,對骨腫瘤診的治療,實現了相互補充的重要應用價值。在臨床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效果,應該被廣泛的應用和推薦。
關鍵詞:影像學;檢查;骨腫瘤;應用價值
占全身腫瘤發病率中,骨腫瘤屬于一種少數病癥。因此,在臨床實踐當中,至今也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治療方式。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治手段[1]。從影像學檢查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分為DR、CT、MRI等多種形式,但是這些方式中,都存在自身的優勢與局限性。DR是骨腫瘤的優選方式,展現了全面,價格低廉的優勢。CT展現的是腫瘤的范圍和細微結構,對骨腫瘤病變有較好的臨床效果[2]。MRI展現了軟組織與骨髓水腫的優勢,分辨率高。通過分析與對比,希望以此來對臨床應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數據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選取55例2010年1月到2018年2月醫院接收的骨腫瘤的患者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進行構建,其中,數字化X射線攝影(DR)檢查的患者為51例,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患者為20例,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T)檢查的患者為21例。接著,根據實際情況對比骨腫瘤的影像學特征,應用價值。尤文氏肉瘤為2例,男性為1例,女性為1例,平均年齡為(11.5±5.2)歲;纖維瘤為1例,男性為1例,女性無,平均年齡為(16.5±5.2)歲;軟骨母細胞瘤為2例,男性為1例,女性1例,平均年齡為(16.0±5.2)歲;骨脂肪瘤為1例,男性為1例,女性無,平均年齡為(55.0±5.2)歲;良性顯微組織細胞瘤為1例,男性為1例,女性無,平均年齡為(59.0±5.2)歲;以上選取的患者當中,在手術之后都進行了活檢病理學檢查。以上內容選取的標準,是經過患者或者家屬的同意之后,自愿進行實驗并簽字的患者。三組資料的基本情況不具有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其中,數字化X射線攝影(DR)檢查的患者為51例,使用的是用FCR5000型X射線攝影,接著對結果進行正側位與斜位平片采集,那么攝影板的大小是35X43厘米,24X30厘米,35X35厘米[3]。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的患者為20例,GE1.5檢查,超導磁共振腰線圈、頸線圈、體線圈,按照性SE序列掃描,接著成像處理,層厚度為5到8厘米,層距為0.5到1毫米之間。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T)檢查的患者為21例,使用的是GE16排檢查,橫斷掃面,層間距與厚度是3到5厘米,512X512的矩陣,存在四肢病變的患者,可以進行雙側的掃描,接著使用骨窗和軟組織窗進行分析。
1.3評價指標
根據實際情況對比骨腫瘤的影像學特征,應用價值。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得到的統計數據用(xˉ±s)來進行表示,用t來對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的檢驗則通過χ2,得到的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DR與CT在骨質增生、破壞、硬化等方面結果比較接近,但是DR在顱、脊柱、骨盆病灶等方面的陰影低于CT在骨膜中的反應與展現。MRI雖然在骨髓水腫和軟組織的影響上較強,但是示骨膜增生、硬化等方面卻不理想。接著,術后病理學診斷及影像學診斷結果診斷率對比中,DR的診斷率為91.2%,CT的診斷率為90.48%,MRI的診斷率為95.00%。3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對良惡性骨腫瘤的鑒別診斷中,DR檢查的正確率為86.5%,CT的正確率為88.5%,MRI的正確率為90.00%。三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以上可以發現,骨腫瘤雖然比較少見,但是需要在早期診斷和術前良惡性定性診斷中,確定有效的治療方式。骨腫瘤分為良性的骨腫瘤和惡性的骨腫瘤,在類型上又可以分為很多種,因此,有不同的影像學表現形式,那么就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但是X線、CT、MRI技術在骨腫瘤的臨床診斷中,實踐證明了三種方式都具有各自的優勢與缺陷。DR是骨腫瘤的的優選方式,CT展現的是腫瘤的范圍和細微結構,MRI是展現了軟組織與骨髓水腫的優勢,因此,將這三者融為一體,對骨腫瘤診的治療,實現了相互補充的重要應用價值。在臨床診治當中,需要綜合病理學與影像學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提高診斷率。
參考文獻
[1]吳蓉,胡兵.影像學檢查在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骨腫瘤療效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7,15(03):84-85.
[2]涂雪松.顱內動脈瘤的發生機制和影像學檢查[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8(12):21-22.
[3]王經天,王艷玲,普云霞,楊耀銘,陶玉仙,俞淼森.各種影像學檢查在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診斷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5(06):825-826.
作者:黃林旗 單位:上饒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