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脊柱骨母細胞瘤影像學特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母細胞瘤臨床及影像學特征,探討骨母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2017年就診于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15例手術病理或穿刺病理證實的脊柱骨母細胞瘤的影像學特征。分析病變征象包括病變部位、邊界、邊緣、內部密度/信號特點、周圍軟組織改變、強化方式等征象。結果骨母細胞瘤發生于頸椎者7例,胸椎者4例,腰椎者3例,骶尾椎者1例。腫瘤均呈偏側生長,主要累及椎體后份、椎弓及關節突骨質。CT顯示病變多表現為邊界清晰、邊緣伴有寬帶樣硬化緣的骨質破壞區,內部密度混雜,可見軟組織密度及砂礫樣、小斑片樣鈣化,部分骨內病變突破骨皮質,突入周圍軟組織內形成軟組織腫塊,引起周圍軟組織水腫;增強掃描病變均見明顯強化。MRI顯示病變邊界不清者較多,周圍骨質硬化較少,周圍骨質水腫多見;病變于T1WI及T2WI均表現為混雜信號,主體以T1WI高、等信號、T2WI高信號為主。結論脊柱骨母細胞瘤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對于腫瘤的術前診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脊柱;骨母細胞瘤;計算機體層成像;磁共振成像
骨母細胞瘤(osteoblastoma)是來源于骨組織的良性腫瘤,發生率約為良性骨腫瘤的3.5%[1],好發于10~30歲人群,尤其20歲左右的男性青年多見。脊柱是骨母細胞瘤最好發的部位,占骨母細胞瘤的32%~46%,其次多見于顱骨。骨母細胞瘤雖然相對較為少見,但具有惡變傾向,切除不徹底的骨母細胞瘤,即使術后加做放射治療,仍具有高復發率及高惡變率[2]。因此術前準確診斷骨母細胞瘤,尤其將它與其他良性骨腫瘤鑒別具有重要意義。CT和MRI基于組織分辨率及組織內部結構無創性顯示,對于脊柱骨母細胞瘤的術前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但由于發病率相對較低,目前對于脊柱骨母細胞瘤完整的影像學征象的描述分析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所收集脊柱骨母細胞瘤影像學特征分析,總結其CT及MRI表現特點,為脊柱骨母細胞瘤診斷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13-2017年就診于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并行影像學檢查的脊柱骨母細胞瘤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收集病例中9例患者經本院或外院手術切除病理確診,6例經本院或外院CT引導下穿刺病理確診。患者年齡分布為12~58歲,平均28.1歲,臨床表現包括疼痛、肢體麻木、局部腫脹、頭暈等。
1.2檢查方法
X線掃描采用SiemensDR掃描儀,采用正側位攝影,攝影條件正位75~90kV、65~75mAs,側位100~120kV、80~120mAs;CT掃描采用Siemens64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層厚5mm,分別采用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MRI掃描采用GE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MRI掃描序列包括矢狀FrFSET1WI(TR473ms,TE8.3ms),FrFSET2WI(TR2850ms,TE120ms,層厚3mm),脂肪抑制T2WI(TR3000ms,TE102ms,層厚3mm)以及病變節段軸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TR4337ms,TE120ms,層厚3mm,層間距0.5mm)。所有15例患者術前均進行X線及CT掃描,其中8例行CT增強掃描,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碘對比劑碘海醇(北陸藥業,中國),經肘靜脈高壓注射器注射,劑量2mL/kg,上限60mL,流速2.5~3.0mL/s;12例患者行MRI掃描,其中6例行MRI增強掃描,增強掃描采用經肘靜脈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Gd-DTPA(Bayer,德國),劑量0.2mmol/kg,流速2mL/s,采用軸位脂肪抑制T1WI序列(TR706ms,TE9.9ms,層厚3mm,層間距0.5mm)、冠狀位(TR482ms,TE11.2ms,層厚3mm)及矢狀位(TR758ms,TE11.2ms,層厚3mm)。
1.3圖像分析方法
由名兩名高年資影像診斷醫師在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工作終端獨立閱片,分析圖像的邊界、邊緣、內部密度、周圍軟組織改變、強化方式,列出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并取得統一意見。
2結果
2.1病變分布
本組15例患者脊柱骨母細胞瘤均為單發,腫瘤大小均>1cm,至確診時無合并其他骨腫瘤或惡性腫瘤病史。腫瘤可見于脊柱各個節段,其中以頸椎為多(7例),其次依次為腰椎(4例)、胸椎(3例)及骶尾椎(1例)。腫瘤均呈偏側生長,主要累及椎體后份、椎弓及關節突骨質,位于椎體后份者3例,累及椎體后份及椎弓者5例,累及椎弓及關節突者3例,累及椎體后份、椎弓及關節突者4例。
2.2病變密度、信號特點
本研究主要分析病變于CT圖像上的邊界、邊緣、內部密度、周圍軟組織改變、強化方式;MRI圖像上的邊界、邊緣、T1WI、T2WI信號特點、周圍軟組織改變、強化方式等征象(見表1)。CT圖像顯示,病變主體位于骨內,多邊界清晰(9/15),邊緣伴有寬帶樣硬化緣(11/15)(圖1),腫塊內部密度混雜,可見軟組織密度(14/15)及砂礫樣、小斑片樣鈣化(15/15)(圖2),部分骨內病變突破骨皮質,突入周圍軟組織內形成軟組織腫塊(8/15)(圖2),CT可顯示部分病變周圍軟組織水腫(2/15),表現為層次結構模糊,相鄰皮下脂肪內見網格狀影;增強掃描病變均見明顯強化(圖2)。MRI對于病變周圍骨質、軟組織改變顯示更佳,但由于周圍骨質水腫信號與病變本身信號接近,故MRI圖像顯示病變邊界不清者較多(8/12);另外MRI對于骨質硬化不敏感,顯示的周圍骨質硬化較少,見于5例患者(5/15),但MRI可較好的顯示周圍骨質水腫(11/12)(圖1);病變于T1WI及T2WI均表現為混雜信號(圖1),主體以T1WI高(6/12)、等(5/12)信號、T2WI高信號(9/12)為主,病變內可見條片樣極低信號區,與CT所顯示病變內鈣化相符,但小于CT所顯示范圍;增強掃描病變均呈明顯強化(12/12)。
3討論
骨母細胞瘤是來源于骨組織的良性腫瘤,發生率約為良性骨腫瘤的3.5%[1],好發于10~30歲人群,尤其20歲左右青年男性多見。骨母細胞瘤多起源于髓質骨,少數可起源于骨旁,最常見于脊柱,脊柱骨母細胞瘤占骨母細胞瘤的32%~46%,其次多見于顱骨。腫瘤常因壓迫周圍軟組織、神經、血管而引起相關癥狀,癥狀常呈漸進性,一般在明顯影響生活質量前有約18~24個月相關病史[3]。其引起的疼痛特點是服用水楊酸類藥物不可緩解,且無夜間加重[3-4]。本研究對15例脊柱骨母細胞瘤影像學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CT可顯示脊柱骨母細胞瘤的主要細節信息,包括病變的邊界、累及范圍、密度。本組所收集脊柱骨母細胞瘤CT特點為邊界清晰的骨質破壞區,周圍伴寬的硬化帶,病變內部伴多發砂礫樣或斑片樣鈣化,部分腫瘤內可見明確的軟組織密度成分,增強掃描腫瘤呈明顯強化。在MRI圖像上,腫瘤于T1WI可表現為稍高信號或等信號;于T2WI信號常較混雜,但病變主體多呈稍高信號或等信號;腫瘤內部鈣化及周圍硬化緣于T1WI和T2WI均呈極低信號;增強掃描病變均呈明顯強化。筆者認為,T2WI高信號與腫瘤局部類骨質產物相關。另外,本組病例觀察到,MRI因周圍水腫信號影響,顯示病變邊界不及CT清晰,與文獻[5]報道一致。既往研究認為由于周圍水腫與病變本身信號對比不明顯,骨母細胞瘤于MRI顯示范圍常較CT顯示范圍大,但腫瘤切除后病變周圍水腫會逐漸吸收,故病變范圍應以CT顯示范圍為準[5]。脊柱骨母細胞瘤常需與骨樣骨瘤、動脈瘤樣骨囊腫、骨巨細胞瘤鑒別[6]:(1)骨樣骨瘤臨床表現有一定特異性,表現為局部疼痛,并有夜間加重的特點,服用水楊酸后可緩解。骨樣骨瘤影像學表現也具有一定特異性,表現為環形透光區,外周環以鈣化帶的邊界清晰的局灶性病變,常見于皮質骨,髓質部分膨脹性改變不明顯,增強掃描強化較骨母細胞瘤低[7-9]。骨樣骨瘤組織學表現常與骨母細胞瘤相近,組織學鑒別常基于病變的大小,一般認為1~2cm者為骨樣骨瘤,>2cm者為骨母細胞瘤。(2)動脈瘤樣骨囊腫可為原發性或繼發性良性骨腫瘤,腫瘤內常無礦化成分,無成骨反應,僅表現為局部骨質破壞,其內部常可見液液平面[10]。(3)骨巨細胞瘤常見于四肢長骨骨端,表現為直達關節面下的偏心性、局限性骨質破壞,常無硬化緣,內有較多殘留骨嵴,典型者呈“皂泡樣”改變;其內成骨少見,且少見于脊柱[11]。脊柱骨母細胞瘤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特點:在CT上表現為邊界清晰的骨質破壞區,內部多發砂礫樣或斑片樣鈣化,部分腫瘤內可見明確的軟組織密度成分,增強掃描腫瘤呈明顯強化;在MRI上腫瘤于T1WI可表現為稍高信號或等信號,于T2WI信號混雜,但腫瘤主體多呈稍高信號或等信號,其內鈣化及周圍硬化緣呈極低信號。CT及MRI對于腫瘤的術前診斷有一定價值。
作者:王東俠 白宇翔 崔平 王華 單位: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放射科 北京豐臺醫院放射科 寧波市第六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