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乳腺癌影像學表現特點,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癌的影像學特征及其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方法回顧收集我院120例乳腺癌患者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均進行B超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癌,根據是否合并淋巴結轉移分為轉移組與未轉移組,分析兩組影像學成像特點,并判斷其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率,并探討淋巴結轉移的影像學特征。結果經病理檢查確定轉移組38例,未轉移組82例,經B超診斷依次為42例、78例,B超診斷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依次為84.2%、87.8%、86.7%、76.2%、92.3%;淋巴結轉移超聲成像是以偏心增厚型為主要皮質形態,其血流形態為周邊型為主,內部回聲無不均勻;未轉移組主要皮質形態為狹窄型,其血流形態為淋巴門型,內部均勻低回聲或無回聲。結論乳腺癌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可作為淋巴結轉移的一項判斷標準,為乳腺癌患者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乳腺癌;超聲檢查;淋巴結轉移;診斷
女性乳腺是由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及脂肪構成,它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但常發生各種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癌等疾病,尤其是乳腺癌,將導致切除乳房、死亡等。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因其高發病率一直是女性關注熱點,我國早期已開展乳腺癌篩查,以期早期發現并診斷乳腺癌,避免其病情惡化、淋巴轉移[1-3]。因超聲具有無輻射、快速等優點,廣泛運用于女性乳腺疾病篩查,故本研究分析乳腺癌患者的B超圖像特點,并分析其與淋巴結轉移特征,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診斷為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并均進行超聲檢查,根據病理確診結果分為轉移組與非轉移組,并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
1.2儀器與方法
使用美國SiemensAcusonSeruoia512型超聲診斷儀,頻率8~14MHz,主要根據乳腺癌患者的胸部厚度決定。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上舉雙臂,充分顯示雙側腋窩和乳房,觸診了解雙側腋窩整體情況,發現腫塊后確定其部位,并了解其質地、活動高度。首先對患者腋窩淋巴結進行常規二維超聲掃描,觀察其數量、形態、縱橫徑比值及內部回聲,隨后采用CDFI觀察淋巴結內的血流分布情況,采用脈沖多普勒血流頻譜對淋巴結及周邊動脈阻力指數(RI)等,并觀察病灶及病灶周邊血流信號分布和形態情況。如乳腺癌患者存在多個淋巴結腫大情況,則連續觀察3次以上,取血流動力學參數平均值作為檢查結果。
1.3觀察指標
在發現淋巴結后記錄淋巴結的組別、大小、形態(扁平、類圓形或融合狀)及內部回聲(環形或“C”形低回聲、均勻低回聲),及淋巴結門(中心性、消失或偏心性),并如觀察兩組皮質形態及血流狀態,如淋巴結內無彩色血流信號或血流信號稀疏,呈規則淋巴門型分布則定義為血流不豐富;如淋巴結內見較多點、條狀血流信號,且分布紊亂呈周邊型(或混合型)表示血流豐富。
1.4圖像處理
所有圖像均由兩位乳腺疾病診斷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評估,意見不統一時共同商討得出統一意見。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病理檢查診斷為乳腺癌伴淋巴結轉移者83例,無轉移者37例;超聲顯示伴淋巴結轉移者78例,無轉移者42例。有關B超診斷價值及成像特點見下。
2.1超聲診斷乳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分析
B超診斷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依次為84.2%、87.8%、86.7%、76.2%、92.3%。
2.2兩組皮質形態及血流狀態比較
轉移組患者偏心增厚型皮質顯著高于無轉移組,狹窄型皮質形態顯著低于無轉移組(P<0.05);轉移組周邊型血流狀態顯著高于無轉移組,淋巴門型周邊血流狀態顯著低于無轉移組(P<0.05)。
2.3兩組超聲圖像比較
見圖1-4。
3討論
乳腺癌分布以外上象限居多,其主要原因是外上象限乳腺組織密度最厚,最易發生病變,而中央區的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率最高,其原因可能是中央區為淋巴管叢集結地,最易發生腋淋巴結轉移[4]。淋巴結遍布全身,但只有比較淺表的部分才可觸及,如頸部、頜下、鎖骨上窩、腋窩、腹股溝等處,當淋巴結腫大時,可觸及皮膚下有圓形、橢圓形、條索狀的結節,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一種免疫性器官,是機體接受抗原刺激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具有過濾、增殖、免疫作用[5]。其正常結構與腎臟較為類似,高回聲中心偏向的一側為淋巴結門或髓質部,主要由淋巴竇、脂肪、動靜脈組成,淋巴結周圍的皮質部則為低回聲,主要由小淋巴結構成,癌細胞可侵犯至髓質、皮質區,形成轉移性淋巴結[6]。非轉移性淋巴結患者的髓質部及淋巴結門出現反應性增生,其淋巴結正常結構可表現正常,故普通超聲檢查其皮質形態即可作為淋巴結轉移標準之一[7]。乳腺癌患者淋巴結髓質若為良性,則表現其內部具有豐富血管[8],而轉移性淋巴結因癌細胞浸潤,導致淋巴結髓質內部血管形態發生改變,被膜血管殘存,導致血流形態多數為周邊型[9]。陸永文等[10]人回顧分析30例乳腺癌患者影像學資料,患者均接受乳腺鉬靶X線照射、B超檢查后疑似乳腺腫物者,并進行乳腺動態CT、MRI平掃并最終進行手術取得病理診斷的臨床資料,研究顯示超聲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與MRI檢查無顯著差異。王紹東[11]分析超聲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結果顯示72例乳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者56例,未轉移者16例,超聲診斷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依次為90.0%、83.3%、94.4%、62.5%,本研究依次為84.2%、87.8%、86.7%、76.2%、92.3%,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類似。分析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影像學特點與轉移情況,結果顯示,合并淋巴結轉移者其皮質形態主要為偏心增厚型,而未出現轉移者,其皮質形態為狹窄型。前者低回聲顯示皮質為不對稱增厚,高回聲時則顯示淋巴門呈偏心分布;后者低回聲為狹窄C型,高回聲為淋巴門處于一側中央。向性增厚型超聲表現為低回聲時,患者皮質呈對稱增厚,高回聲則表現為淋巴門處于一側中央;無淋巴門型高回聲時其淋巴門消失。分析兩者血流成像特點,顯示轉移組血流類型主要為周邊型,其超聲特點為血流信號主要在其淋巴結周邊分布;未轉移組血流分布以淋巴門型為主,其超聲表現為血流信號以淋巴門為中心,向結內以放射狀形式分布;散在型超聲分布表現為血流信號以其淋巴結內條狀、點狀分布。總之,超聲可作為乳腺癌淋巴結轉移診斷參考指標之一,并可通過淋巴結皮質類型及血流分布情況判斷淋巴結轉移情況,從而為臨床治療乳腺癌提供表現。
作者:牛冰 孫新黨 李新 單位:鄭州人民醫院乳腺外科 鄭州人民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