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療信息化的醫療質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美國IT支持的質量測量項目簡介
美國作為醫療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在依靠IT助推醫療質量方面,已經走過了單純的理論探討和政策研究階段,超過150個項目都在努力促進信息化技術在質量測量中的應用,美國的相關經驗對我國質量測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聯邦級項目
美國的聯邦級醫療信息化推動機構主要有美國醫療信息化協調官辦公室(ONC)、衛生部(HHS)下屬的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美國醫療研究與質量管理局(AHRQ)、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HRSA),針對特定人群的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印第安人健康服務署(IHS),甚至還有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疾控中心(CDC)都在開展促進醫療質量數據電子化測量方面的項目。其中ONC統籌整個美國醫療信息化的發展,AHRQ作為HHS下屬的研究機構,主要負責通過資助研究的形式,引導相關領域進展。而CMS則直接對有合作的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經濟刺激,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ONC的整體規劃協調、AHRQ的科研支撐、CMS的直接經濟刺激,形成合力實現對醫療質量信息化項目的全面推動。
(1)AHRQ
AHRQ的醫療信息技術項目是推動醫療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國家戰略。該項目包含急診安全和質量項目、通過醫療信息系統促進質量測量項目、通過醫療信息系統改進質量項目等很多政府支持研究。自2004年至2009年支持了118個項目,這些項目在計劃、應用和研究醫療信息技術在很多醫療領域中的應用。
(2)CMS
包括:(1)醫師質量報告系統(PQRS);(2)PQRS項目和電子病歷刺激項目的融合;(3)醫院住院質量上報項目,為醫院提供經濟刺激,促進其上報質量數據,為CMS提供數據幫助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就診選擇;(4)電子病歷激勵性上報項目試點2013;(5)測量管理系統。
2、區域項目
除聯邦級項目外,州一級層面也有許多項目在推動信息化在質量測量中的應用。如CaliforniaPayforPerformance項目,由IntegratedHealthcareAssociation發起,該組織是8個醫療服務計劃組織的代表,覆蓋了上千萬投保人。該項目設立了常用質量指標集,不同醫療服務計劃提交標準化的質量報告,病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加州病人倡議辦公室查到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質量信息。其他開展信息化質量測量項目的地區還有科羅拉多、夏威夷、印第安納、愛荷華等州。
3、非政府組織項目
非政府組織主要包括醫療質量組織,如專門的質量指標開發組織NQF、醫療質量評價組織JointCommission,醫療信息化標準組織HL7,醫療信息化組織HIMSS,醫師行業組織如AMA、AHA。另外還包括高校、醫療服務提供者如KaiserPermanent、供應商等。
二、我國目前的現狀
1、病案質量控制不等于醫療質量控制
病案質量控制的目標就是確保病案的書寫內容質量及格式能夠滿足醫療、研究、教學、醫療付費、醫院管理及法律法規等各方面符合所提出的質量要求,是對其適用性、可靠性、安全性、邏輯性、合法性等內容的監控。傳統的病案質量控制主要由病案科承擔,涉及病案的完整性和及時性。由于病案內容質量下降、醫患雙方對醫療安全的重視、法律的健全、病案的利用更加廣泛,因而對病案質量也就更為重視,在過去的20年間,許多醫院選派了一些臨床醫師對病案的書寫質量進行審查,加強質量管理,建立了病案的終末質量監控。由于病案內容具有能夠反映醫療質量的特征,所以對病案質量監控也是對醫療質量監控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醫療質量的監控并不等于病案質量監控,醫療質量監控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案。
2、基于住院患者病案首頁的醫
療質量評價是不夠的在病案首頁中,管理性數據占了很大一部分,臨床數據尤其是診療流程相關數據卻相對有限,因此有很多國際上普遍承認的敏感度比較高的指標都無法從病案首頁中采集到計算所使用的數據。當然這種數據源的缺陷并不是病案首頁本身的問題,當初設計病案首頁的目的并不是進行醫療質量評價,只是在需要醫療質量定量評價的今天,我們無法找到標準化程度更高、更適宜大范圍數據收集的情況下,才采取的一種過渡性、階段性的做法。我們也不能僅僅依賴通過增加病案首頁內容來完善醫療質量評價的數據源,就算增加的內容可以完全覆蓋醫療質量評價的全部要求,而數據的真實性、時效性都無法在病案首頁這一層面上得以完美的實現。
3、醫院信息系統應該成為醫療
質量評價的大數據寶藏依賴管理數據(如財務數據等)還是依賴臨床數據所進行的質量評價,所產生的結果和效果是不同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帶有一定的引導性。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根據醫保數據統計的糖尿病患者數要比真實情況下的患者數少很多,因為醫保要求每個患者必須連續兩次得到門診醫生“糖尿病”的診斷,才被視為患有糖尿病。而很多患者沒有連續兩次的診斷,只有一次,那么在統計患者數的時候,這部分患者就被漏掉了。為了更好的比較住院患者病案首頁數據和EMR系統中的數據在醫療質量評價方面所產生的差異,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從EMR系統中進行數據采集和指標電子化翻譯,得出具體結果后才能繼續比較,但是目前為止,此類文章在國際上也非常少見。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利用EMR系統中的數據比利用管理性數據的指標結果更為敏感:96%比62%。
三、基于醫療信息化的醫療質量評價的實現路徑
如何能夠科學、權威、公正、透明、方便、可行的評價醫療質量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發展衛生行業信息化(HIT)(如EMR、EHR)的目的在于為病人提供更及時、高效、高質量的服務,減少醫療錯誤,提高醫療質量、醫院的工作效率、醫生的工作效率,通過臨床信息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實現。實際上,更為直接的目的是有可能對復雜、自由的醫生行為,包括診療活動、質量、效率和收費實現監管。我們有近200個疾病的臨床路徑沒有達到可交換共享的電子病案標準,沒有格式化的表達臨床路徑規范的標準。眾多HIS開發商個性化的把臨床路徑規范融入CPOE,有應用臨床路徑規范的要求,但沒有醫療質量量化測量的要求,更沒有標準化的質量測量報告要求。結合美國醫療質量測量發展的經驗,我國主要應在以下方面努力建設醫療質量測量體系:
1、建立全國性的醫療質量主管機構
建立國家的醫療質量機構是促進醫療質量評價和促進的必經之路。全國醫療質量中心的主旨就是促進國內醫療質量評價和醫療質量改進工作的不斷發展,從指標的開發、電子化翻譯和表達、與EMR系統實現融合,按時要求各醫療機構定期上報指標結果等。
2、建立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
的一套完善的質量評價與改進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具備可操作性,在滿足評價目的需要的前提下,設計時概念要清晰,表達方式簡單易懂,盡量避免形成龐大的指標群或層次復雜的指標樹。在評價的同時,不能干擾醫生的診療流程,給醫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是要通過后臺的臨床數據處理和挖掘來生成新的知識,實現績效評價,褒獎效率最高、質量最優者。
3、各類編碼、數據庫、知識庫
亟待開發與使用以往靠手工模式收集質量指標相關數據的做法成本非常高,要利用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就需要將已公布的質量指標翻譯成可計算的格式,然后收集結構化數字化的數據,這樣才能完成指標的計算和分析。雖然美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嘗試電子化上報醫療質量的流程和結果數據,但是各家機構所使用的數據定義和上報格式卻是千差萬別。而醫療質量、績效等評價的內在要求卻是精準、可靠、統一、標準、價廉。因此,雖說“經濟刺激”的方法在美國各大醫療機構激起了千層浪,但需要解決的底層基礎問題是信息系統自從進入醫療行業時起就埋下的隱患——統一底層標準,此時此刻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了。如若要從最初就規避美國出現的五花八門的上報內容,就需要在臨床質量指標的開發階段開始考慮EMR系統中存在哪些已編碼的數據、結構化的數據,指標和標準代碼要同時上馬,同時還應該要求各EMR廠商也采取相同的數據標準來支持標準化的質量指標評價。除了各類編碼標準,目前數據庫和知識庫知識表達也沒有標準格式。
4、質量評價是過程,質量改進
是目標醫療質量評價是一個難以捉摸的目標,醫生現有的基于手工的業務流程習慣已有多年,當前的質量評價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不使用自動化工具的手工醫療質量評價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人力。而現階段提出的改進質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一定會把醫療質量的評價工作變成一種經常性的管理行為,而這種經常性的行為其目的歸根到底還是為了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信息系統的數據采集和存儲模式,可以讓管理者根據醫療質量評價和改進的工作需要隨意組合數據、使用數據。其對醫療質量改進工作的支持,目前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診斷檢查和藥品使用。診斷檢查和藥品使用在醫院所有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美國給出的數據是診斷檢查占整個醫療支出的25%,而其中有50%的檢查是冗余的可以不做的。除了診斷檢查和藥品使用以外,信息系統對上級醫療管理機構的監管也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及時向上級醫療機構上報重要的指標異常值等。
作者:梁銘會 單位: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