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療保障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青島在2018年—2019年連續承辦了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一系列的涉外重大活動20余項,筆者對上合青島峰會重點人群及核心區域醫療保障團隊的建設經驗進行回顧,總結了醫療保障的實踐經驗,包括建立國際標準化管理理念,開展國際標準的規范化行醫培訓,并探討建立醫療保障團隊的長效管理機制,研究了涉外醫療保障特點、人員培訓方案等,以進一步優化重大涉外活動醫療保障。
【關鍵詞】大型活動;醫療保障;團隊建設
當今世界日漸成為“地球村”,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涉外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工作對醫療衛生行業來說意義重大,是國家醫療服務水平的一次綜合展示,更是實現醫療服務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一個有利契機。繼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順利召開后,2019年青島舉辦了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大會、海軍節、中德對話論壇、世界韓商合作大會等重大活動20余項,參加活動有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十余人,來自6大洲40多個國家的數千外賓。這些活動的醫療保障充分借鑒了上合峰會的成功經驗,其中核心貴賓和核心區域的重點醫療保障不可避免地成為保障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上合青島峰會的重點醫療保障團隊的建設經驗進行回顧,并探討建立醫療保障團隊的長效管理機制。
1峰會醫療保障團隊的建設經驗回顧
國際重大活動是指在地域上跨國、人員上參與眾多,在世界上影響力巨大的活動,由于保障對象來自不同的國家,有國家元首、政要、名流和媒體工作者,他們在宗教文化、政治、經濟、語言等方面有差異,就醫和服務要求不同,在提供醫療保障服務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上合峰會重點醫療保障團隊的任務是以重點貴賓保障為核心,以重點區域保障為中心,區域聯動、突出重點、最大保障、最小干預,為活動提供快速、精準、高效、規范的具有世界水準的優質醫療服務。這種標準高、要求嚴、影響大的保障必須遵循嚴格的國際化管理理念、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化行醫救治,所以醫療保障團隊的國際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1]。
1.1樹立標準化管理理念,醫療保障團隊的人員選拔、技能培訓、設備配備的標準化對成功保障具有重要意義。[2]樹立標準化管理理念:上合峰會2018青島醫療保障工作的突出特點是標準明確,從國際化標識使用、無障礙設施配置到診療操作、藥品使用和醫療站點設置、保障人員配備,都有明確的國際化規范標準。醫療保障團隊保障的重點貴賓包括國家元首、政要及陪同,參會嘉賓、新聞媒體記者等。醫療保障團隊的保障重點區域:主會場、宴會廳、重點貴賓駐地、雙邊會談及嘉賓活動隨行保障、外國媒體駐地等。每一區域均設有若干醫療點、隨行的醫療組。每個醫療點設4醫4護,設組長1名。其中2醫2護負責現場觀察點,1醫1護負責臨時補位,1醫1護留守固定點內,每組醫護里護士兼任信息上報。每個區域配備救護車2~3輛,補位救護車1輛,每車配有1醫1護1司機,定點轉運醫院備有醫療救援直升機1架。貴賓駐地2醫2護,隨行保障1醫1護跟隨貴賓車隊。醫療保障團隊的人員在保障定點醫院和后備醫療保障機構內選拔,綜合政治、業務及語言能力選拔[3]。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外語聽讀寫說水平,勝任駐點保障、跟隨保障、急救強度和工作環境。醫生由急診科、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經內科、普通外科、骨科等專業中級職稱3年以上人員組成。護士熟練掌握危急癥及創傷的急救護理、操作熟練。駕駛員持有C1及以上駕駛執照,2年以上救護車安全駕駛經驗,市內道路熟練,掌握搬抬輔助急救等技能。選拔程序:單位推薦上報后由會議安保工作組統一審核,確定人選。
1.2按國際標準進行業務技能培訓。峰會服務中常見的有心腦血管病、感冒、腹瀉、胃炎、過敏、外傷骨折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4-5];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應對突發急危重醫療事件如心跳驟停、休克等救治。醫務人員在日常的行醫過程中,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監督評價,醫療行為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但是涉外重大活動現場,透明度強,曝光率高,醫務人員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會引發重大的后果及國際影響。所以在醫療團隊建設上首先要按國際化標準規范建設[6-8]。峰會核心保障團隊醫生61名,其中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47人,主治醫師10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齡44歲。護士55名,平均年齡31歲。技能培訓按照國際最新標準,分三階段,第一階段:各自醫院內按美國心臟病協會(AHA)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基礎生命支持(BLS)、高質量的心肺復蘇(CPR)課程培訓,時間一月。第二階段:在120急救中心集中分批次培訓考核:①外傷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轉運基本處置;②氣管異物的急救;③理論考試,BLS、ACLS基礎知識考試;④雙人操作心肺復蘇(CPR+AED),雙人操作氣管插管,團隊操作最大代碼的綜合考試(Megacode測試),時間二周。第三階段:強化技能操作規范化,按國際醫療救治標準對醫務人員進一步規范化行醫管理,做到救治規范、流程規范、操作規范。團隊磨合訓練,醫療組人員搭配固定、操作逐一達標,時間一月。由于人員來自不同醫院、專業,臨床工作繁重,單純醫院內的培訓效果有限,在對第一階段院內培訓結束后的考核時發現,醫護理論考試平均94.3分,技能操作得分普遍較低,其中雙人操作氣管插管合格率50.7%,雙人操作CPR+AED合格率90.1分,團隊操作最大代碼的綜合考試(Megacode)測試合格率61.2%。存在的主要問題:外科醫生心電圖閱讀水平不高,氣管插管操作普遍存在套管直徑選擇不準確、插入深度不夠及誤插食道、不固定、插管用時過長。雙人操作CPR+AED儀器給分低則主要是按壓頻率和深度不合標準,電極片放置位置不準確。Megacode測試存在團隊協調差、組長指揮欠清晰,用藥不規范。第三階段的培訓則有的放矢專項培訓,針對上面的問題一一糾正,強化標準化要求,人人考核過關,最終重點保障團隊的醫護人員全部操作規范、配合順暢、合格準入。
1.3醫療點醫療物資、耗材、急救藥箱標準化配置。[9-10]峰會時每個醫療點配置急救箱4個、除顫儀4臺、急救呼吸機4臺、心電圖機3臺、輪椅3輛,A/B拉桿箱及其他物品一套。急救箱內配備:電子血壓計、氣管切開包、氧氣瓶(含氧瓶)、快速血糖儀、咽喉鏡、單子體溫計、旋壓式止血帶、導尿包、三角巾、一次性骨夾板、吸氧管、繃帶等。急救藥箱藥品全部中英雙文說明,口服藥物以進口或合資藥廠產品為主。A/B拉桿箱及其他物品配備:心電圖機及耗材1套,心電監護儀帶血氧血壓監測及耗材1套,微量泵(雙道)1套,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計1個3L氧氣瓶(裝滿,帶氧氣流量計、帶開啟設備)1個,心電圖紙2卷。醫療點其他配置:可升降擔架車、診查床、鏟式擔架、電動負壓吸引器、屏風、輸液架、多用插排、抽血整理箱、飲用水、醫療廢物垃圾袋等。
1.4通訊及涉外服務能力的培訓。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聽取外事部門就相關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飲食衛生習慣等知識培訓。涉外服務能力培訓包括服務禮儀、服務技巧、溝通能力、外語口語和工作記錄等。對醫護人員平時接觸較少的信息上報系統、信息通訊保障方案講解,培訓并熟練使用對講機等專用通訊設備和通訊方式進行有效聯絡和溝通,嚴格學習保密制度。每個醫療點第一響應的報告按流程反復演練,準確高效的上傳下達,明確信息報告責任人、記錄統計責任人。
1.5強化專項演練、融入整體綜合保障實戰演練。[11]大型活動的組織工作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核心保障團隊的崗前培訓只是基礎,在合理布局的醫療點確定后,保障團隊脫產半月集中開始各項背景演練,會務考核組對保障團隊人員統一服飾、佩戴標識、醫療站點的中英文標識、基礎設施、保障物資標準化配置均按外事要求進行驗收。所有保障隊員進行模擬各種突發醫療急危重事件如突發心腦血管急癥、氣管異物、猝死、外傷骨折等場景實戰演練,形成現場緊急救援、定點醫院外賓救治專區、省市專家救援梯隊全流程閉合演練。演練中全程英語完成問診、與外方病情匯報、救治說明、用藥溝通,強調國際化標準術語,規范化診療。鑒于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醫療保障也要隨時應對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突發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恐怖事件等的群體性意外傷害,所以核心醫療保障團隊在指揮部統一調動下與各緊急專項救援隊制定各種聯動預案,應急推演和實戰演練,形成分工明確、區域協作、有條不紊、立體高效的救治梯隊。
2探討建立醫療保障團隊的長效管理機制
上合組織峰會圓滿落幕,青島市的后峰會時代已經來臨。在城市層面需建設區域國際醫學中心和國際醫療門診,提供外籍人員門診住院檢查一體化診療,提升醫院全員涉外禮儀、服務用語、醫療規范常態化培訓,120急救提供在線雙語支持、醫療急救費用擔保等全流程國際醫療保險綠色通道服務,開發英語版的智慧醫療,打造國際化的診療環境,使涉外醫療常態化,這是國際城市軟實力的必備條件。
2.1醫療保障團隊的長效管理機制。[12]峰會的重點醫療保障經累了豐富的經驗,核心保障團隊的醫護人員也經歷了一系列的培訓并在后面的涉外保障活動中逐漸成熟。但是保障團隊醫護人員是醫院在職職工,日常工作繁重,每次保障任務人員不固定,新人的加入意味著團隊水平起伏。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配置設備物資等,如何繼續管理團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2.2建立相對固定的人員庫。在峰會保障團隊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定數量外科、麻醉科的合格醫護人員,組成保障人才庫。人員相對固定,隊伍統一由衛健委管理指揮、統一培訓、統一標識、統一裝備。根據每次保障任務的需求從庫中選配保障人員。
2.3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團隊人員全部參加并完成國際化標準的急救培訓,通過美國AHA高級生命支持(ACLS)考核持證上崗。動態對保障團隊進行急救新指南、新技能的業務培訓,定期對隊員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恐怖事件、傳染病等事項的響應進行專項培訓,融進全流程救治體系的背景演練。可輪流安排人員赴國外進行不低于3個月的專項學習培訓,實地學習國外急救診療規范,進一步準確并熟練使用規范醫用英語。對外交流比較常見的其他語種的醫務人員如俄語、日語、法語、漢語、德語也應有培訓計劃[13-14]。
2.4建冊監管后勤保障。保障用的醫療設備、物資、耗材、車輛等由衛健委統一建冊監管并負責維護經費,每項設備日常管護落實到人,急救醫療器械、藥品、運輸等必須每月至少檢查或運行一次,發現問題及時修復以確保功能正常。
2.5信息專項演練。建立完備的立體通訊系統,配置專用網絡設備,熟練使用對講機,熟練掌握信息上報流程,做到隨時與指揮調度中心上傳下達。
2.6建立常態的不定期考核機制,考核成績計入考核檔案。考核內容除急救業務知識外,還需時政知識、涉外禮儀、保密記錄、宗教知識等。保障團隊人員日常還在醫療第一線,業余時間培訓會占用較多的隊員休息時間,醫院管理的支持和付出也是相當大的,所以應建立考核獎勵制度,對考核不合格的隊員及時更換,對考核合格的醫院和隊員適當獎勵。大型涉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對醫療保障提出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們只有常抓不懈,日常訓練一絲不茍,同時,對涉外醫療保障疾病特點、保障團隊人員設置及分配、涉外醫療技術力量建設、物資配置、工作流程、信息化支持、人員培訓方案和課程等多方面進行研究,才能進一步優化重大涉外活動醫療保障模式[15-16]。
作者:李慧鳳 王鴻雁 邵紅 單位:青島市干部保健服務中心 青島市市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