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區基本醫療分級服務管理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常見病、慢病在社區,疑難重癥轉診。這不僅是醫療資源配置的理想狀態,也是當前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社區基本醫療通過對居民的分類管理,簽約服務進行分級服務管理,使醫療資源優化配置,使社區患者得到及時規范的診療,緩減患者看病難、大醫院擁堵的現狀,使社區疾病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落到實處。
關鍵詞:社區;基本醫療;分級服務管理;探討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社區基本醫療服務出現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但在國外已經存在半個世紀[1]。社區基本醫療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網底功能,是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斷與治療,是以全科醫療為主的服務內容。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社區基本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服務對象多樣化使得醫療管理內容呈現出多元化,這就對醫療服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社區醫療服務管理建設,將醫療資源進一步合理化的配置與整合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探索社區基本醫療分級服務管理模式,更好的管理社區醫療,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
1傳統基本醫療服務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基本醫療服務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更注重的是安全、有效,不會因“看病醫院級別越低、報銷比例越高”而優先選擇級別較低醫療機構看病,還是持著“看病找專家、去大醫院看病”的原則,加上對社區責任醫生的不信任及對其業務水平的懷疑,造成大醫院的擁堵、社區醫療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費。②社區醫療服務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是影響社區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與大型醫院相比,社區基本醫療服務資源相對較少,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③醫療管理模式尚未完全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重醫輕防的現狀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④人才培養和流動問題還存在不少弊端。⑤行業風氣和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有待進一步解決。⑥在醫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醫院管理理論落后于管理實踐,管理理念又落后于管理理論的狀況。
2新型社區基本醫療服務管理模式
為切實加強社區基本醫療服務規范管理,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0~36個月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預防接種、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等管理服務的工作網絡,且實行分級管理。社區全科醫生、慢性病首席管理醫生、診療中心專家組建成社區基本醫療服務三級管理系統。一級管理主要是由社區全科醫生完成基礎性的醫療工作。社區全科醫生及護理人員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分別依據家庭、個人、年齡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全面分析、綜合評估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為孕產婦及小兒提供智護、營養等保健知識。二級管理主要是由慢性病首席管理醫生處理一些較難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開展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評估工作。三級管理主要是診療中心專家診治慢性病首席管理醫生和全科醫生都沒有解決問題的難患者[2]。構建醫療分級模式能改善基本醫療服務資源配置與利用狀況,最大限度發揮全科人才的優勢,有效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構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模式,組建社區責任醫生團隊,劃分服務網格,通過簽約服務、上門服務、門診服務等方式,與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社區責任醫生團隊可由全科醫生領導、社區護士、專科醫生、營養師、心理師及康復師共同參與。簽約居民通過預約可優先獲得門診或出診服務。因病情需要轉診的簽約患者,可通過綠色轉診通道遠程會診或優先轉診至上級醫院,并可優先預約專家門診、住院等。簽約社區團隊為簽約居民建立規范的電子健康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更新補充相關信息。通過采用健康宣教、發放健康管理資料和開展健康講座等方式進行,開展防病相關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指導。根據在區域內實行簽約的居民按類型或病種進行分類,以“分類服務、按需服務”為原則,為老年人、幼兒、孕婦、慢病患者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和簽約健康管理服務包,結合藥物、飲食、運動和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進行綜合性治療,并對其開展定期隨訪管理,包括就醫依從性、評估疾病狀況和合理用藥等服務,為其提供連續、規范的指導服務。對簽約居民的健康咨詢,需要及時進行救治和幫助,同時幫助簽約居民選擇適宜的就醫路徑,如預約掛號、現場預約、復診預約等。并根據病情需要,為簽約服務對象提供轉診或會診服務。開展簽約服務,為居民提供了連續、綜合、便捷、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有助于責任醫生與居民之間建立良好的契約服務關系。同時,也能增強居民對基層醫療服務及醫務人員的信任度,促進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就診秩序的形成,實現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的功能。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增加全科醫生的數量,提高其綜合素質及自身業務水平,規范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管理制度,提升整個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從事社區醫療服務的全科醫生要做到六勤、六基、六能。六勤:勤看、勤問、勤寫、勤聽。勤講及勤思。六基:掌握物理診斷基本功、外科操作基本功、病歷書寫基本功、急診處理基本功、搶救基本功及臨床操作基本功。六能:提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獨立能力、溝通能力、科研能力及任勞任怨能力。社區基層醫療服務不僅要分級管理,也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管理,建立完備的醫療規章制度,明確每名醫護人員的責任,全面提高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3新型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管理模式的成效
綜合性大型醫院以疾病診療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間斷服務、被動服務、專科服務,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則以預防為主,以患者為中心,為居民提供終身全程服務,主動服務和上門服務[3]。隨著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管理從地毯式建檔轉變為團隊網格化管理[4]。如何滿足居民對于醫療服務日益提升的需求,這就務必使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發揮最大的效益。通過基層醫療服務分級管理、組團式服務、簽約服務、上門服務,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團隊資源優勢。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對象包括整個社區的全體居民,為了使健康服務管理更有針對性、明確性,將社區居民分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患者群、患者家屬及照顧者四類管理,并突出各自服務的側重點。其中,對于健康人群主要側重于衛生保健知識。對于患患者群,則進行相關疾病教育及常規服務,如健康管理指導、心理咨詢、急救知識、隨訪等。對于患者家屬及照顧者,主要是提高其對家庭護理的信念。而對于高危人群需要尤為關注,因為高危人群存在著潛在的致病因素卻不發病,因此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主要側重于早期對其健康綜合評估,制定針對健康危險因素的干預計劃與方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醫院有限的醫療條件與人們需求的矛盾日漸突出。社區與人居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有效提高社區基本醫療服務水平,讓人們生小病愿意去社區,生大病再去大醫院,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對此探討的社區醫療服務分級管理,使社區疾病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落到實處,通過對居民的分類管理,簽約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全科人才的效能,使社區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診療,有效關鍵患者看病難,大醫院擁堵的現狀。此外,還需建立信息化社區醫療服務,區域間實現信息共享,真正實現社區疾病“首診、雙向轉診”[5]。
參考文獻
[1]蒲聯兵.淺談組織文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人才,2009(12):23-25.
[2]鐘瀾.社區基本醫療分級服務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療,2014,17(16):1832-1834.
[3]李紅蕾,劉丹紅,楊鵬,等.居民健康檔案個體標識與標準化[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3):435-437.
[4]路孝琴,黎采青,顧慶煥,等.社區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7):2192-2194.
[5]范超,王柳行,任麗瓶.信息化社區醫療服務探析[J].中國經貿,2015(21):105
作者:卞梁 單位:杭州市下城區石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