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醫患關系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態度改變理論為基礎,通過問卷調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改變情況;通過方差分析研究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與人口學變量的關系;結果表明,醫護人員積極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外部刺激改變了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對改善醫患關系具有正向引導作用。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態度改變理論;醫患關系;醫護工作者
1態度改變理論與醫患關系契合
1.1態度改變理論
個體形成一定態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而產生量變或質變,引起態度發生了改變且與原有態度大不相同的過程叫態度改變。美國心理學家、傳播學家霍夫蘭德提出了標準的態度改變模型,如圖1所示。從上述模型可以看出,說服者、說服對象、說服信息和說服情境構成態度改變所關聯的4個基本要素,其中說服者、說服信息和說服情境構成了態度改變的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引起被說服對象態度改變的必要條件。按照態度改變理論,外部刺激帶來的信息與說服對象原有態度之間發生沖突時,說服對象往往為維持其態度而產生反駁,當反駁作用小于外部刺激時則產生說服作用,說服對象的態度會因此有所改變,如果反駁作用大于外部刺激,則說服對象依然選擇自己原有的態度。
1.2態度改變理論與和諧醫患關系之間的契合點
和諧醫患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醫療衛生事業協調發展的外在表現,是提高診療水平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前提條件[1]。“十四五”期間,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健康服務的需求大幅增長,傳統碎片化的服務提供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2]。尤其是我國基層醫療機構面臨的設備設施落后、全科醫生短缺且水平偏低、人才流失嚴重和接受上級醫院轉診率低的現實困境[3],導致衛生服務短板明顯,醫患關系局部不和諧依然存在[4]。伴隨著公眾維權意識的提升、新聞媒體負面輿論的影響等,醫患糾紛案件呈現上升趨勢,醫患關系緊張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不容忽視。醫患關系和醫療糾紛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分析了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5]。研究表明,醫生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3個最主要原因是媒體輿論的負面報道、患者期望太高和現行醫療體制不合理;而患方則認為是掛號難、排隊久、流程繁瑣、看病太貴和部分醫生水平不高[6]。醫患彼此信任、尊重、有效溝通、醫療技術水平都是影響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7]。由此可見,醫患雙方理解的醫患關系緊張原因并不相同,患者對醫患關系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對醫護工作現有的認知上,且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態度。根據國家醫保局統計,2020年,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人均就診5.0次,比上年減少1.4次;住院率為15.9%,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雖然就診次數較上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疫情突發,公眾與醫護工作者的接觸機會反而增多,通過加強輿情引導,發揮輿情正面作用等,改善社會心理環境,強化心理干預,減輕負面心理反應[8]。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作為有效的外部刺激可能會引起公眾對醫護工作者態度改變,為改善醫患關系提供了機會和可能[9]。因此,開展公眾對醫護工作者態度的調查,運用態度改變理論研究疫情引起的公眾對醫患關系態度的變化,探究改善醫患關系的方法和途徑。
2調查對象
選取2020年8-12月南京市鼓樓區、建鄴區、浦口區等行政區域600人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516份,有效率為86.0%。
3調查方法
采用李克特量表5點選項計分法,每個題目有“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太同意”及“不同意”5個答案,正向題目以5、4、3、2、1分數計分,反向題目則以1、2、3、4、5分數計分。
4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在“您非常敬佩鐘南山、李蘭娟等這樣的醫護工作者”一題中,調查對象選擇“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頻率最高,為67.8%和29.7%。其余正向態度改變問題,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護人員顯示出了較高的專業水平”“經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您未來在就醫過程中會對醫護工作者多一份尊敬和理解”和“經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后,您對醫生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等“非常同意”和“同意”的頻率之和均超過了80.0%,表明公眾對疫情中醫護工作者的積極表現比較認同。“您覺得應該提高醫護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題中5個量級的頻率分別為33.4%、43.2%、19.2%、2.3%和1.9%。表明公眾對以鐘南山、李蘭娟為代表的權威醫護人員有非常高的認可度,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有了較好改變。根據態度改變理論,公眾在接收到醫護工作者不畏艱難險阻抗擊疫情等外部刺激后產生一系列的主動思考,這些思考對公眾產生了說服作用,從而引起了公眾對醫患關系的重新思考。見表1。
5分析
與體會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中的專業水平、人文關懷等素養認可度較高,絕大多數公眾表示未來在就醫過程中會對醫護工作者多一份尊敬和理解,更加信任醫護工作者。從態度改變理論的角度分析,近2年來醫護工作者的實際工作狀況曝光度提升,公眾對醫護人員的工作內容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并予以肯定,對醫護人員的認可度明顯增加。這與相關研究調查-疫情發生后,完全尊重和信任醫務工作者的比例分別由38.84%上升至61.15%,28.59%上升至35.53%的結論一致[10],表明醫務工作者通過汗水和奉獻營造了良好的醫患氛圍,有效改變了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這為緩和醫患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政治面貌、學歷和收入等人口學特征影響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且表現出不同的顯著性差異。年齡越大則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得分越低,不同年齡段公眾態度得分差異顯著,這可能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調查對象與醫院和醫護人員接觸較多,與醫護工作者產生矛盾的可能性更多,導致年齡越大,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得分較低,也可能與被說服者自身觀念態度已經固化有關,外界刺激難以抗衡年齡較大者固有的態度;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對醫護工作者的認可度較高,且不同政治面貌的調查對象之間差異顯著,表明黨團組織成員對時事新聞和熱點問題的關注度較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更高,能夠更為客觀的看待醫護工作中的問題;公眾對醫護工作者態度的得分隨學歷的增加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尤其是高中至本科學歷,得分增加較為明顯。原因可能是隨著學歷的提升,公眾對醫護工作的認知更為全面;不同月均收入的公眾在態度得分的差異顯著,總體上呈現對醫患關系態度得分隨著收入增加而提高的趨勢,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調查對象的得分最高,原因可能是醫療費用讓低收入群體壓力更大。綜上,本研究結果表明,近2年醫護人員的出色工作表現作為公眾對醫患關系態度的有效外部刺激,引起公眾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向積極的方向改變,這為改善醫患關系、緩解醫患矛盾提供了參考和方向。
作者:張妍 胡柏 吳藝琳 楊可欣 張永麗 單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