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患溝通多種教學法的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探討采取互聯網平臺“慕課”教育、LBL、PBL、CBL、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運用于新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的醫患溝通教學。采用課前摸底,常規教學方法傳授醫患溝通基本技能;課中分組,多種教學方法演繹醫患溝通角色互動;課后調研,問卷調查方法推動醫患溝通持續改進等步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教師教學潛能,重視和突出教與學方法延伸,在各個感官上充分激發教師與學生學習熱情,授課動力。使教師在課堂上授課的形式更加精彩,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加豐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從問卷調查、學生反饋的意見建議來看,多種教學模式能夠突破單一模式的局限,大幅度提高醫師對于教學結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多種教學法;新教學改革實踐;醫患溝通;應用研究
自2018年始,接醫科大學通知,臨床醫學院醫患溝通本科生教學授課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由原來單純性大課講學、傳授溝通理論改為先由學生通過計算機自行下載APP“慕課”自學,再由臨床醫學院教師進行案例授課,兩者結合完成臨床本科生最后一年的醫患溝通學習,最后以論文形式檢驗授課效果,以達到臨床醫學本科生掌握醫患溝通技能,為下臨床走向醫療崗位,成功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實踐人文關懷、治病救人打下基礎。本文探討采用LBL(lecture-basedlearning,傳統教學)、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病)例為基礎的學習)、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運用于新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的醫患溝通教學,為臨床醫學本科生提供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期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溝通理論,高標準地掌握溝通技能,高質量地踐行醫患溝通,降低醫患風險,更好地為臨床服務[1]。
1課前摸底常規教學方法傳授醫患溝通基本技能
當前醫患溝通教育的主要形式為“課堂講授式”,存在無法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2],課程機械單調、課時不足壓縮、教育模式缺乏靈活性等問題。如單純強調教學大綱內容授課,雖可保證知識全面、完整,但連續灌輸,于教師一方傾心備課、激情授課,完成院校一方要求責無旁貸;于學生一方不免聽課疲勞、效率低下、效果缺失。因此教學改革已經勢在必行。自2018年始,醫學院校開始與臨床醫學院嘗試教學改革實踐,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創新,網絡課程介入臨床教學,始于美國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3]。其為現代教育提供先進的理念及優質的資源,是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重大突破。“慕課”(MOOCs)模式相對常規教學具有以下優點:一是主題明確、形式新穎。一旦確定主題,教師可廣泛收集海量信息,在規定時間內篩選生動、有趣案例對某一主題進行旁征博引,也可插入視頻、運用動漫等其他新穎形式加以說明,增加趣味,加深印象,提高效果。二是教學相長,師生得益。通過制作課件,學生掌握經典案例、學習的同時,教師為了做好課件,必須瀏覽大量信息,尋求理論依據,同時結合自身臨床經驗,總結醫患糾紛處理實例,加工制成精美課件,教師本身也在不斷學習,自我提高。三是學習靈活、方法多樣。“慕課”課件制作后,學生可下載在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上,利用課余時間、候車時間等碎片時間自由學習,方法多樣,方式靈活。當然“慕課”教育也存在不足,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直面學生,師生無法互動。因此由于“慕課”自身的特點,使得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高等醫學院校的課堂教學[4]。教學實踐初期,于學生上的第一堂課上,課前摸底,隨機提問學生,發現學生大多未按學校計劃如期按時上網,接受“慕課”教育,且學生均為大四學生,最后一年在醫院實習,未走向臨床,對醫患溝通的現狀無從了解,對醫患矛盾理解不深,更談不上掌握醫患溝通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2課中分組多種教學方法演繹醫患溝通角色互動
按醫科大學課程安排,臨床醫學院教師授課時間為三個課時。在第一節課教師講授醫患溝通基本理論方法的基礎上,第二節課可根據自身臨床經驗,選取身邊典型生動的醫患溝通事例,或是有效溝通,積極化解醫患矛盾的成功案例;或是溝通不足,糾紛處理未果的失敗經驗教訓。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其中,通過角色互換增強學生理解醫患溝通的復雜背景,掌握醫患溝通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造福于患者。多種教學方法運用于醫患溝通授課,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授課的趣味性,增強學生體驗感、獲得感。一般以傳統教學、案例教學及以問題教學和角色互換等教學方法為主,現已成為國際上流行的教學方法[5],同時,角色扮演不僅可以讓學生與患者進行換位思考,也可以使操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6]。在第一個課時,以LBL教學法輔以大課總論,傳授醫患溝通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第二個課時,先以CBL案例教學法導入一個或幾個典型案例,介紹基本情況,如患者性別、年齡、疾病診斷,處理過程,產生糾紛原因。其次運用PBL問題教學法,由教師設計若干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將聽課學生隨機分為三組,一組為醫師組、一組為患者組、一組為觀察評論組。患者組提出問題,醫師組解答問題,觀察評論組點評醫師組回答對與錯或需改進的注意事項。一個輪回后,三組學生可互換角色再進行討論。其間,教師也可分別隨機指導三組學生提問、回答、解惑。或是參與醫師組,解答患者組疑難問題,或是介入患者組,給醫師組設置難度,或是幫襯觀察評論組,指出醫師組存在不足并提出整改建議。PBL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鍛煉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模式,值得廣泛使用[7]。
3課后調研問卷調查方法推動醫患溝通持續改進
按醫科大學早期規定,由此次醫患溝通教學改革實踐最后得出學生畢業成績,由原先的一篇論文定乾坤,改為由學生平時網絡平臺“慕課”(觀看視頻、測試和參與討論網上答題計算成績)成績占40%,學生完成學業提交論文占60%。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答題積極性,積極與醫科大學協調建議并被采納同意,增加臨床醫學院教師授課,其中學生參與度分值占20%,論文調整為40%。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反過來倒逼授課教師必須更加認真備課,必須精心準備案例,必須豐富理論知識,必須現場答疑解惑。為準確把握學生需求,及時了解授課效果,在第三課時的最后時間,現場發放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評價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其中教學態度包括“對授課內容精心準備”等;教學內容包括“基本理念、原理運用精準”等;教學能力包括“注重啟發、積極互動”等;教學效果包括“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良好參與教學活動并保持注意力和興趣”等共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合計100分。同時還特意預設7~8行空檔留給學生提出對授課教師的“總體評價與改進建議”。
作者:雷勇 鮮榮華 程列鳳 單位:廈門大學福州總醫院臨床醫學院醫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