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藥藥事咨詢服務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中藥藥事咨詢是指藥師利用中醫藥理論和基本知識,向社會公眾提供直接的、準確的、與用藥相關的各類服務,以保障公民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合理以及生命健康。本文針對醫患溝通技巧、中藥煎煮方法、服藥方法與禁忌、中藥使用誤區、中藥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中成藥聯合應用時藥物的配伍禁忌、中西藥不合理聯用等方面進行探討,為提高醫院合理用藥水平,保障患者安全用藥,改善醫患關系指明方向。
關鍵詞:中藥藥事;咨詢服務;醫院管理;臨床中藥學;中醫臨床中藥學
門診中藥房開展藥物咨詢服務工作是中藥房傳統藥學工作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程藥學服務模式的轉變[1]。藥師通過咨詢服務指導患者、幫助醫護人員合理用藥,不僅有利于藥品安全應用,更能提升藥師自身價值。在中藥藥事咨詢服務中,藥師不僅要熟練地掌握中醫藥理論和基本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筆者根據在工作實踐中的體會,就中藥藥事咨詢工作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闡述如下。
1溝通技巧
良好的溝通可增強患者用藥的依從性、提高用藥安全系數。首先,工作中要注意儀容儀表,具體體現如下。(1)著裝:工作服應整潔、干凈,不佩戴耳環等首飾;(2)舉止: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禮;(3)語言:要精神飽滿、語調親切、聲調適中;(4)態度:要主動熱情、耐心仔細、和藹可親。
1.1溝通的最基本原則是關注、真誠和尊重。[2]關注表現了藥師對工作極端負責的態度。真誠是與人為善,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體現。尊重是建立互信的基礎,藥師對待患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1.2藥師有效溝通技巧。(1)聆聽,深入了解患者目前狀態;(2)核實,通過提問明確了解對方需求;(3)反映,幫助患者領悟自己真實情感[2]。2煎煮方法包括煎藥器具、煎藥用水、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火候、煎煮次數、特殊處理的中藥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沖服等。注意的問題:(1)煎藥的器具可選擇砂鍋以及化學性質穩定的不銹鋼器皿等。忌用鐵、鋁等金屬器皿,以免發生化學反應,使療效降低;(2)煎煮前用冷水浸泡20~30min。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飲片,以免使藥材組織細胞內的蛋白質遇熱凝固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3)煎藥過程中應經常攪動,避免出現煎干、煎糊現象;(4)煎煮用火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則。
3服藥方法及禁忌
3.1服藥時間。適時服藥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應根據患者胃腸狀況、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一般解表藥宜及時服用,以免病邪由表及里;健脾藥、補益藥、止瀉藥等宜飯前服;鎮靜安神藥多在睡前服;消食藥、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服。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均應略有間隔以免影響療效。對中、西藥的配合應用應間隔1h為宜。
3.2服藥劑量。一般每劑分2次服用。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如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或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因汗、下太過,損傷正氣。對含毒性成分或作用劇烈的中藥、中成藥應嚴格控制劑量,中病即止,不可過服。小兒用藥量應嚴格控制在國家批準的使用劑量內。
3.3服藥冷熱。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治寒證用熱藥易于熱服;治熱證用寒藥,如熱在胃腸,患者欲冷飲者,藥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一般湯藥多宜溫服。
3.4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般應忌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礙胃腸功能,影響藥物的吸收利用。忌食對某種病證不利的食物。若為熱證有當忌食辛辣、油膩,寒證又當忌食生冷,腎炎及水腫的患者不能吃咸,瘡瘍及某些皮膚病患者則當忌食魚蝦等。其次忌食與所服藥物藥性相反或影響治療的食物。如常山忌蔥;地黃、首烏忌蔥、蒜、白蘿卜;人參忌白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蜜忌生蔥等。
4中藥使用的誤區
中藥無毒副作用、盲目使用補益藥。
4.1中藥的毒性。(1)藥物的毒性即藥物的偏性;(2)少數藥物為有毒之品。毒性對各種藥物都是客觀存在的,都是極其普遍的。藥物的各種藥效作用,對于正常人體和非適應證的患者都具有損害性,絕對無毒的藥物是不存在的。
4.2補益藥的誤區。4.2.1補益藥不等于營養強壯藥其作用主要在于以其偏性糾正人體氣血陰陽虛衰的病理偏向。邪實而正不虛者,誤用補虛藥有“誤補益疾”之弊。健康人若依賴補虛藥強身健體,可能破壞機體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導致新的病理偏向。《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指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無虛之人亂用人參、鹿茸等進補,引起內熱陽亢等現象,出現興奮、煩熱、鼻出血等;盲目給身體健康的兒童服用補益類中藥,招致機體功能失調,導致內分泌紊亂甚至早熟,并可能引發系統不良反應。(兒童一般是不宜用補益類中藥)[3]。4.2.2合理使用補益藥應注意以下幾點[4]。(1)補虛藥為虛證而設,必須根據氣、血、陰、陽各種虛損證候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2)宜分清臟腑病位,照顧脾胃功能,補有節度;(3)處理好邪正關系。實邪方盛,正氣未虛者,不宜使用補虛藥,以免“閉門留寇”。如患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疾病等情況時不宜進補。
5中藥的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
(1)注意常見有毒中藥的不良反應。如含烏頭類、馬錢子、半夏、天南星、蟾酥、雄黃、朱砂、雷公藤、黃藥子、馬兜鈴酸等的藥物。有毒的中藥所含毒性成分有重金屬、生物堿、毒苷類、毒性蛋白、萜與內酯類等,可引起人體器官或組織功能性、器質性改變,影響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造血系統等,而引起不同的癥狀。作好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工作,指導合理用藥。對外用的有毒中藥,也要注意不要大面積、長期涂敷,以免皮膚吸收中毒。(2)服用時間過長引起的不良反應。如番瀉葉長期應用會出現成癮性、神經系統中毒的反應。因為番瀉葉含有蒽醌類物質,時間長了會造成腸道黏膜病理性改變[5]。長期使用含蒽醌類成分中藥的藥品或保健品會使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免疫系統、呼吸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其毒性程度與給藥時間、給藥劑量、炮制有關[6]。(3)劑量過大引起的不良反應。如苦參大劑量使用會引起常見胃腸刺激反應,如腹部灼熱感、惡心、嘔吐、反酸、腹瀉、食欲減退等,這與其所含的生物堿有關[7]。(4)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肝腎功能障礙者等特殊患者,要重點交代用藥知識,注意中藥的不良反應。必要時,及時復查肝腎功能。如肝病治療中常用的一些藥物,柴胡、川楝子、延胡索、何首烏、決明子、金錢草、黃芩、龍膽草、虎杖、澤瀉等已證實有一定的肝毒性;在脂肪肝的治療中降脂藥與中藥同時使用就極易造成肝損害,引起繼發性肝損害[8]。在服用何首烏的人群中,只有少數人發生了肝損傷,這可能與基因多態性有關。何首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損傷,多發生在服藥后1個月左右,表現為黃疸、乏力、缺乏食欲,膽紅素升高,臨床應用時要謹慎[9]。(5)注意“有毒”外用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如雄黃、硫黃、斑蝥、朱砂、鉛丹、砒石等,每次給藥劑量、用藥面積及用藥時間的長短均對毒副作用有很大影響,因為鉛、汞、砷等重金屬元素均能透過正常或破損的表皮組織被機體吸收[10]。(6)注意特異體質人的用藥。如某患者對藕過敏,對荷葉、藕節亦會過敏。
6注意中成藥聯合應用時藥物的配伍禁忌和所含有毒藥物的“增量”和“疊加”問題
如溫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中含附子,制酸和胃的快胃片含白芨,屬于“十八反”的品種,應禁忌同用[11]。柏子養心丸和天王補心丸均含有朱砂,使用時應避免有毒成分的疊加,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7中西藥不合理聯用
中西藥合理聯用可增強療效,降低西藥的毒副作用。而中西藥的不合理聯用會產生種種問題,應當禁忌配伍應用。
7.1降低藥物療效。如雙黃連口服液具有較強的抗菌性,和乳酶生同服會抑制或降低乳酶的活性。含消化酶的中藥(如神曲、麥芽)不宜與抗生素同用,因為抗生素可抑制酶的活性,減弱其助消化作用[12]。如小兒消食顆粒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含有較多的黃酮類物質的葛根,可與藥物中的鋁、鈣、鎂、鐵、鉍等金屬離子絡合成相應的絡合物,這種含金屬離子的絡合物幾乎不被腸道吸收,降低了藥物的療效[13],如小兒解表顆粒和葡萄糖酸鈣口服溶液。
7.2產生或增加不良反應。如固腸止瀉丸中的烏梅含有有機酸,若與柳氮磺砒啶同服,易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乃至尿閉、腎功能衰竭。骨刺消痛液中含乙醇,不可與阿司匹林同服,因乙醇與水楊酸對消化道均有刺激作用,同用后增加對消化道的刺激性,嚴重者可導致胃腸出血[12]。復方甘草片與阿司匹林的配伍中甘草含甘草酸,在體內經某些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促使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率增加,甚至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二者合用可引起出血加劇[14]。甘草與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藥物聯用,因甘草的皮質激素樣作用能保鈉排鉀,引起心臟對強心苷敏感性增高,可能導致強心苷中毒[15]。
8含有西藥的中成藥
要注意所含西藥成分本身的不良反應,既不能隨便加大服用劑量,也要避免重復用藥,防止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如消渴丸中含有的格列苯脲,具有促進胰腺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增加胰外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糖的利用作用,服用過量易導致低血糖,甚至休克、死亡。VC銀翹片中含乙酰氨基酚,長期使用,尤其是腎功能低下者,可出現腎絞痛或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VC銀翹片與乙酰氨基酚同用,可能引發不良反應[16]。合理用藥的基本原則是安全、有效、簡便、經濟。而中藥藥事咨詢服務對指導患者合理用具有積極的作用。藥師應利用各種有效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加工、利用藥學信息,熟練地應用于實踐,提高藥師自身素質,改善醫患關系,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有效。
作者:劉金榮 單位:樂陵市中醫院中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