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效果,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 探析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細節化無縫隙護理的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 2019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100 例行擇期手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50 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比較兩組手術效率指標(術前準備、接送時間)、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焦慮程度與并發癥(切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發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及接送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24 h,兩組 SBP、DBP、HR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細節化無縫隙護理,可提升手術效率,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進而減輕其血流動力學變化,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手術室;應激反應;焦慮;血流動力學
醫院手術室護理工作具有風險高、專業性強與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一旦出現問題,治療效果與患者身心安全均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強化手術室管理,提升護理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以往護理人員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常規護理,主要是協助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不僅內容單一,而且對患者的身心關注程度較低,導致其中有諸多問題存在,甚至會降低護理質量。細節化無縫隙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將患者放在第一位,嚴格遵循“以患者為本”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以減少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手術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2]。鑒于此,本文主要對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細節化無縫隙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2019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100 例行擇期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以護理方式作為分組依據,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50 例。對照組中,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齡 23~70 歲,平均年齡(45.27±5.24)歲;普外科手術 15 例,骨科手術 14 例,婦科手術 13 例,神經外科手術 8 例。觀察組中,男性 25 例,女性 25 例;年齡 23~70 歲,平均年齡(45.35±5.14)歲;普外科手術 13 例,骨科手術16 例,婦科手術 15 例,神經外科手術 6 例。兩組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在術前訪視過程中為患者講解術前、術后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并且開展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調節身心狀態。術中,護理人員盡可能保證手術室溫度、濕度適宜以及環境安靜,同時嚴密觀察手術進程,配合主治醫生完成手術。術后,對手術器械、手術用品數量進行清點,在清點無誤的情況下將患者送回病房,與病區護理人員進行交接,叮囑患者密切配合醫護人員開展術后治療與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行細節化無縫隙護理,具體方法:①組建小組:由科室護理經驗豐富且專業技能強的護理人員組建為無縫隙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開展無縫隙護理的專業培訓,制定出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方案與無縫隙護理流程,并明確各組員工作職責;②術前護理:術前 1 d,無縫隙護理小組開展術前訪視工作,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實際情況,并根據不同情況予以不同的指導,如針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前準備好應急藥品,盡可能幫助患者改善身心狀態,控制其血壓與心率;針對擔憂療效的患者,講解醫院醫療水平,并分享既往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增強信心;針對并伴焦慮、恐懼等情緒的患者,結合視頻、圖片等講解手術流程,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并鼓勵患者通過深呼吸放松身心,減輕不良情緒;針對存在抗拒情緒的患者,加大觀察力度,積極與患者交談,了解并滿足其需求,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手術治療的優勢,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③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核對信息,包括姓名、藥品與手術部位等,核對無誤后建立靜脈通路,并講解擺放正確手術體位的重要性,協助患者擺放體位,維持吸氧濃度,確保手術順利開展;合理調節手術室溫度、濕度,以溫度為 23 ℃、濕度為50%為最佳,在遮蓋患者隱私部位的同時做好保暖工作;護理人員根據手術進程、手術需要為手術醫生及時傳遞所需醫療物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其中包括血壓、心率、脈搏等;部分患者手術時間較長,可能會增加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由護理人員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為患者按摩四肢,促進血液循環;④術后護理:待手術結束且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后,將其送回病房,并觀察引流管固定情況,保證輸液管路處于通暢狀態;待患者恢復良好后了解其術后情況,其中包括療效、心理狀態等,同時與患者交流細節化無縫隙護理的實施效果,將收集到的情況做為改進依據,對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方案進行優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效率指標(術前準備時間及接送時間)、手術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焦慮程度與并發癥發生情況。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心率(HR),血壓檢測方法:測量前,患者需要靜坐 30 min,測量中保持坐位,應用臺式泵柱血壓儀(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量。HR 應用心電圖儀(ECG-1550P,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檢測。焦慮程度以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3],該量表內包含 14 個項目,評分標準:<7 分為不存在焦慮情緒;>7 分為可能存在焦慮情緒;≥14 分為存在焦慮情緒;≥21分為存在顯著焦慮情緒;≥29 分為存在嚴重焦慮。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 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 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后 24 h,兩組 SBP、DBP、HR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 SBP、DBP、HR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手術效率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及接送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護理前后 HAMA 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HAMA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 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3 討論
手術室是醫院開展急救與治療工作的主要場所,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多伴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易引起血流動力學波動過大,導致免疫功能紊亂而影響到術后恢復[4]。因此,做好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對手術治療的順利開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能夠減少手術室護理缺陷,為患者提供連續性護理服務,確保護理效果達到最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前身心狀態,提升手術治療的安全性與成功率,避免外界因素誘發醫療糾紛[5]。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是一種以保證護理內容具有完整性與連續性為目標的新型護理管理方式,護理人員實施該護理時需要嚴格遵循“以患者為本”的基本和原則,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手術室工作效率與質量,使手術室護理管理達到標準化與規范化的標準,從而滿足患者的多方位需求[6]。本次研究顯示,在術前準備時間及接送時間上,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說明細節化無縫隙護理的實施能夠促進手術效率的提升。相對于常規護理,細節化無縫隙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完善護理管理流程,保證術前訪視、手術過程與術后回病房等環節做到無縫銜接,提升手術室護理工作效率,進而縮短術前準備與接送時間。研究發現[7,8],手術治療過程中患者血流動力學可能會對術后恢復構成影響,尤其是患者疼痛閾值可能會隨著機體反應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良好的情緒狀態、醫護人員的操作技術等均是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 24 h,兩組以上指標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與楊曉瑩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實施細節化無縫隙護理能夠減輕患者機體應激反應。研究認為[10-12],護理人員在術前 1 d 嚴格做好術前護理工作,如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供指導是幫助患者調節術前狀態的一種體現,可讓患者享受到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后減輕不良情緒,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本研究發現,護理后,兩組 HAMA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 HAMA 評分更低,說明實施細節化無縫隙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另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細節化無縫隙護理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細節化無縫隙護理,不僅能夠促進手術效率的提升,縮短手術準備與接送時間,還有助于減輕患者焦慮情緒和應激反應,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
作者:張艷 劉瑩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