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醫學本科課程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健康的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臨床醫學專業,對其課程模式也在不斷進行探索,如何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高等院校醫學院教育改革的重點和追求。
1課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現代醫學的發展,體現出新的趨勢,首先是基礎醫學逐漸進入到群體醫學和生態系統的研究領域,其次是臨床醫學與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發展,最后是醫學與其他學科,尤其是自然學科和人文科學的聯系愈發緊密。順應這一趨勢,國外許多著名醫學院校都對其課程設置與管理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改革和探索。
1.2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
當前社會由于人們過多追求短期發展,導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口爆炸性增長,結構日趨老齡化等趨勢,使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對于健康和疾病的內涵理解也在發生變化。高等學校的醫學教育應該緊隨這些變化,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思維,從而推出新的課程模式,來適應現如今環境的變化,進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
1.3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的要求
2001年6月,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國際醫學教育標準,要求醫學生畢業時必須達到的7大領域共60條標準,為規范醫學院校管理,保證醫學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已經將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要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夠適應現代化需求,成為未來需要的建設性全面人才,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人文知識,熟練掌握各項基本技能,并且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成為具有最先進的創新思維能力的臨床醫師。”
2課程模式改革的基礎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圍內的醫學教育課程模式大概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即傳統學科式、器官系統式課程模式(OrganSystem)和問題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個世紀90年代,根據數據顯示,我國醫學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傳統課程設置模式,即以學科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課程模式,只有1所醫學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統式課程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比例在逐漸加大,但大多數醫學院校依然是以傳統的學科式課程設置為主,模式比較單一。
2.1培養方案
目前醫學院校的培養方案跟過去相比,都有了較大的變化,重心依然放在課程體系上。高等院校醫學院的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依然是幾大部分,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跨學科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如何設置各個課程的比例,對于醫學院校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醫學院校已經在逐步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削枝強干,理論與實踐比達1∶1.3。
2.2課程教學目標
每個醫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都要靠各門課程的教學而完成的。醫學院校根據衛生部制訂的課程基本要求,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師資狀況以及學生來源,以及當前整體環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制訂了各門必修課的課程教學目標,使大家認清醫學教育中各個必須課程的重要性,提出對學生全新的要求,即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都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并將課程目標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為優秀課程評選的重要條件。
2.3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
對于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當前很多醫學院校普遍減少理論課教學的授課學時,對教學內容上要求重點突出,對基本理論、概念以及規律陳述清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創新型思維。同時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將多種課程的實驗進行合并重組,提高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
2.4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課、減少必修課、豐富選修課、加強實踐課”為原則,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提出向導式教學、合作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方法等,結合多媒體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加入到課題討論中,加大學生的主觀學習性。
2.5考核模式與要求
當前醫學院校對于課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試為主,配合一些過程考核,如口試、論文、實驗等。對于醫學學科,應該嚴把考核關。
3臨床醫學本科“1+1”課程模式實施的實踐
根據當前形勢的變化,各個醫學院校都對課程模式進行了優化,本文提出各醫學院校臨床醫學本科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1+1”課程模式,即實施兩個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是傳統式的學科教育,即傳授基礎的醫療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課堂則以培養學生實踐的動手能力為主,理論聯系實際,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專業人才。
3.1第一課堂發展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模式
高等院校醫學專業,尤其是臨床醫學本科仍然應該以學科為基礎,進行詳盡的理論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應該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課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學科的選修課程學分和學時,使多個學科交叉在一起,培養出綜合型復合型人才。對各個課程的教學從內容上劃分,分為三級,即基礎內容、重點內容和中心內容,將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學生掌握中心內容,熟悉重點內容,了解基礎內容,使學生拓寬眼界,豐富知識面。
3.2第二課堂實施問題式中心課程模式
開辟第二課堂,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主,培養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于相關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將理論同實際相結合。臨床醫學本科其專業性要求學生需要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來學習,培養學生的開拓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自主動手的能力;這樣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培養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具備自主的創新能力。首先,為了強調團隊合作意識,可以組織一個團隊或學習小組,大家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暢所欲言,不斷進行思想碰撞,去解決問題。其次,對一個特定的學術問題進行探討,針對于一個有代表性的病例,讓學生們從誘因、病理生理機制、臨床癥狀體征、病理特點、臨床診斷、針對性治療六個環節來進行明確分工,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最后是與病人進行溝通,學生集體進行病房探望,咨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溝通病人,增強使命感。
3.3醫學課程五年一貫制的構想
對于臨床醫學本科專業來說,醫學課程至關重要,可以作為專用導航課程進行開設,但開設一學期是不夠的,而占用太多課內時間又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學生能夠盡早接觸臨床,第二課堂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我們可以利用第二課堂延續醫學課程的學習,實現五年一貫制,首先理論上,將醫學疾病學作為必須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個學期的期末在第二課堂上針對于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后的實際動手的能力進行驗收。第二課堂始終貫穿醫學課程,將醫學的基礎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進行穿插,讓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第二課堂堅持“簡單、輕松、快樂”三個原則,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主,以知識學習為輔”,培養合作、表達、傾聽、質疑、建議、溝通、協調等各種能力。通過第一、二課堂的有機組合,可以為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醫學專門人才。
總之,通過實施“1+1”課程模式,兩個課堂的有機組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新型醫療行業的需求。
作者:褚為 艾金霞 陳麗波 單位:吉林市人民醫院 北華大學醫學檢驗學院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參考文獻:
[1]宋漢君,李麗疆,張濤,等.臨床醫學本科1+1課程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1,(7):672.
[2]劉鐵濱,符曉華,張堅松,等.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基礎醫學教育,2014,(03):191.
[3]王文星,李豫凱.關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以基礎臨床醫學課程整合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49.
[4]曾靜,卿平,左川,等.臨床醫學專業系統整合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05):548.
[5]李輝,付譯節,羅洪林.探討臨床專業醫學課程改革的關鍵[J].衛生軟科學,2015,(02):106.
[6]王庸晉,宋曉亮,魏武,等.以綜合能力提升為導向的臨床醫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05):5.
[7]遲雙會,李文超.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亞太教育,2015,(13):257.
[8]王春梅,王宏麗.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芻議[J].中國實用醫藥,2013,(09):255.
[9]呂祥威,徐彤彤,王文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課程考試改革思考[J].華夏醫學,2014,(03):105.
[10]程虹,雷紅,吳東方.我校臨床醫學專業臨床藥理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藥房,2015,(06):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