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醫學人文素養培養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培養高層次的臨床醫生為目標,其綜合素質的高低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現代“生理-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指導下,加強人文教育在“臨-住”研究生培養中的滲透,對于培養合格的醫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醫學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本文以美國(ACGME)提出的六大核心能力為導向,提出構建“社會、醫學院-醫院、住院醫師”三位一體的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關鍵詞:
住院醫師;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
“人文”是指“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素養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所謂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人的內在品質。醫學這門學科是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療病人是不夠的,還要在治療中與病人心與心的溝通。特別是20世紀以來,醫學模式轉向了“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模式,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文素養對于救死扶傷的真正意義,對培養醫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2014年,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6部委印發的《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中規定,從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以下簡稱“臨-住”研究生)。隨著全球醫學教育理念深入廣泛的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標準也有了新的擴展,涵蓋了職業道德、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交流能力、思維培養等內容,強調醫學以人為本,因為醫學不僅是對疾病的治療,更需要對患者關懷和照料,因此,對“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力度也要逐步加強。
1加強“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臨-住”研究生以培養高層次的臨床醫生為目標,是我國醫學高層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素質的高低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在現代醫學模式指導下,構建人文素養培養模式,加強人文教育在“臨-住”研究生培養中的滲透,對培養合格的醫學研究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臨-住”研究生進校后主要在醫院進行培訓學習,目前對這部分學生的培養計劃及模式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人文素質培養上比較薄弱,在醫學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上,各培訓醫院仍面臨許多問題和實際困難。
2.1自上而下對“臨-住”研究生醫學人文教育重視不夠
上海市于2010年率先開展新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養住院醫師核心能力之一即具備較高的醫學人文素養和溝通技巧。但在培訓過程中,大部分培訓醫院并沒有開設專門的醫學人文教育教學的培訓課程,對醫學人文教育的投入和力度往往不足。培訓醫院對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足夠重視,在實際操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專業、輕人文”,“重智育、輕醫德”的現象。
2.2醫學人文素養課程設置片面,教育方式單一
西方的醫學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和醫學三大類組成,其中人文醫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重,美國多達20%~25%,英日約為10%~15%[1]。而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醫學生關于人文素養教育的課程只占所有課程的1.71%[2]。目前,在“臨-住”研究生課程設置上,人文課程相對較少且范圍狹窄的問題仍比較突出,除政治、醫學倫理課程外,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很少,多數培訓單位無針對醫患溝通技巧、衛生管理、團隊合作等必備的技能進行相應培訓。同時,在教學時間上缺乏保證,教育方式單一,主要局限于自學、課堂授課,缺乏與臨床的充分結合,導致人文知識無法真正應用于醫療實踐,也無法貫穿于對高層次醫學人才的能力培養之中。
2.3醫學人文學科建設力量薄弱,師資緊缺
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養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往往被相關教育工作者忽視,醫學人文師資緊缺,教師隊伍的建設跟不上。人文課程的教師多是文科學校畢業,對醫學專業所需要的人文教育并沒有很全面的了解,醫學人文教師普遍缺乏跨專業、跨學科、醫文滲透的知識結構,或存在對醫學基礎、臨床治療知之不多的缺陷;培訓醫院的教師往往缺乏扎實的人文社科知識,導致當前“臨-住”研究生醫學人文教育存在不少困難。
2.4擴招帶來的“規模不經濟效應
”“臨-住”研究生是未來醫學科研、教學和醫療工作的骨干力量,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培養教育質量下滑、人文精神缺失、學術與醫德行為失范等問題逐漸呈現。當前“臨-住”研究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比較優越,深受家人寵愛,習慣了更多的關注自我,不喜歡教條式的灌輸,對開設的醫學人文培訓課程,很多學生也往往是為了應試,再加上帶教教師常常也會忽視醫學人文教育方面的指導,導致部分研究生對人態度冷漠,醫德行為和工作態度令人擔憂[3]。
3構建“社會、醫學院-醫院、住院醫師”三位一體的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為有效地進行人文素養培養,實現人文精神的內化,我們結合目前“臨-住”研究生的實際情況,以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評鑒委員會(ACGME)六大核心能力(病人照護、醫學知識、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人際關系及溝通技巧、專業素養及制度下之臨床工作)為導向,探索構建“社會、醫學院-醫院、住院醫師”三位一體的“臨-住”研究生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3.1社會層面:制度公正、輿論健康
一個社會的有序運行有賴于良好的制度存在,而公正是現代社會制度設計與安排的基本價值理念,是維系人類秩序的關鍵。公正的制度保障可以令個體身感處于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人們心理秩序或狀態更加和諧,有利于培育健康積極的社會心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容易形成。近年來,醫患矛盾問題頻出,其中醫療活動相關的制度法規不健全、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互聯網肆意轉發傳播,成了醫患關系日趨惡劣的推手。要給醫學人文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想人文教育實實在在地內化為個人精神,必須要有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社會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制度,正確引導輿論的方向,增強輿論的監督力;另一方面也要讓輿論成為制度生成的生理基礎,強化制度的實施效果。正義的社會環境可以正面影響“臨-住”研究生的道德觀和責任意識,從而使之善于分清是非、善惡,樂于利他,全面理解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處理醫患關系.
3.2醫學院和醫院層面:管理與培訓彰顯人文特色
“臨-住”研究生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高層次的人才后備軍,是未來醫學研究和醫療實踐的中堅力量,基于研究生及住院醫師的雙重身份,其人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醫學院校教育及醫院教學培訓的共同努力。學校和醫院要通力合作,重視對“臨-住”研究生的倫理意識培訓和心理素質培養,形成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合力。
3.2.1醫學人文課程教育
醫學院校: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課程學時所占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且“臨-住”研究生臨床輪轉時間多于在校時間,人文教育的質量難以保證。醫學院校領導應該高度重視,加強醫學人文學科建設,通過增設人文類選修課程、增加人文課程學時等方式,充分發揮醫學人文學科在醫學實踐中的引領、咨詢和指導作用,提升“臨-住”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培訓醫院:在強化人文基礎課的同時,可聘請醫院、高校、社會文化團體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及本院學有專長的教師開辦人文系列講座,重點包括醫德教育、醫患溝通技巧、醫學倫理學、醫事法律等,注重講座的實用性,強調與臨床工作有機結合。在醫院管理中,注意把住院醫師人文教育與醫院文化建設相結合,使制度管理體現高層次的人文關懷,使住院醫師在培訓過程中體會到醫院的人文關懷,避免“重技術,輕人文”。輪轉科室:帶教教師可結合具體病例,通過示范、旁聽、點評,幫助“臨-住”研究生提高醫患溝通能力,通過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觀摩錄像、角色扮演等方法,讓“臨-住”研究生在實踐中掌握人文醫學技能,理解人文的深刻內涵,通過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帶動學生。
3.2.2人文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醫學院應加強對從事相關工作的人文教師進行醫學知識的培訓,完善其知識結構,提高醫學人文教育水平,把更多與醫學相關的人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培訓醫院也應整合院內外資源,建立知識年齡結構合理的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充分發揮醫德高尚、臨床經驗豐富醫師們的教學資源。一方面,鼓勵臨床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將人文精神融入臨床教學領域;另一方面,臨床研究生導師是“臨-住”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引路人,對其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特別重視導師的選拔和培養,使他們既要有精湛的醫術,又要有高尚的醫德,用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學生。
3.2.3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培養“臨-住”研究生專業技能的機會,而且是培養其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醫院、醫學院校應根據人文素質教育的性質、特點,有組織地安排“臨-住”研究生到社會中、到社區中開展實踐活動。通過黨、工、團組織的學習與活動,培養高度的責任感,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通過組織義診、入戶調查、社區健康教育等活動,引導其對人、對社會、對醫學等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開展戶外素質拓展活動,舒緩學員的壓力,使其在寬松的環境下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
3.3住院醫師層面:醫學的藝術,藝術的醫學
作為一名好醫生,絕不僅僅有高超的技術,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積極的團隊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轉變觀念,主動培養自身人文素養。作為新時代的“臨-住”研究生,要正確認識現代醫患關系,轉變單純治病的觀念,充分尊重患者,提供患者滿意的醫療服務;要注重人性化關懷,努力實現醫患雙方互敬互讓,和睦相處。養成良好社會興趣,培養健全人格。早期精神分析家阿德勒認為,當個體不受社會興趣的激發時,不合理需要的偏好或價值觀就會出現。作為未來臨床醫療實踐的主力軍,“臨-住”研究生要注重養成良好的社會興趣,更多地關注社會和他人疾苦,培養健全的人格,這對于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會有很大的幫助。藝術與工作相結合,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臨-住”研究生兼具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在工作學習中會面臨各種復雜多變的醫療案例,要處理各種緊張的醫患關系,可以將藝術與工作相結合,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比如把音樂應用在工作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醫學人文電影,圍繞電影中與醫學職業相關的人物、情節進行思考或展開討論,將醫學人文知識與醫療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相結合,提高自身人文素質。
4結語
“臨-住”研究生作為未來臨床醫療實踐的主力軍,既要完成醫學院校的課程,還要在培訓醫院完成臨床輪轉,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引導他們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是所有醫學教育工作者必需肩負的責任,也是開展規范化培訓的重要內容。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會、醫學院-醫院以及住院醫師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者:張小麗 沈健 陳英群 曾盈 張文杰 秦文星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
參考文獻:
[1]查遠莉,周裕香.淺談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與社會,2004,17(6):50-52.
[2]谷昊,白磊,常浩生,等.對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及改善對策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59-261.
[3]袁良杰,張敏軍.柔性管理在“90后醫學生”醫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6):223-233.
[4]王一方.瘟疫的隱喻新瘟疫影片的啟示(一)[J].中國醫院院長,2010(2):85-87.
[5]鐘美珠,謝云天.音樂教育對于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意義[J].青年與社會,2015(2):322-322.
[6]劉翠,程樂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1):98-99.
[7]孟國祥,董偉康,陳亞新.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9(6):352-354.
[8]王愛英,夏吉凱,李麗.醫學倫理學視域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3):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