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醫學卓越醫生培養方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1醫學科學的發展對高等醫學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學科的發展和整合,知識總量劇增,導致有限的教學時間與無限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同時醫務工作者面臨許多社會、法律、心理和倫理學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對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要求。
1.2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教育的改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五星級醫生”和“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等標準的提出。醫學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對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1.3綜合型教學模式成為世界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顯現弊端。學科界限分明,缺乏緊密聯系。各學科之間交叉、重復,學生負擔過重。基礎與臨床脫節,影響醫學生臨床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模式。近二十年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模式相繼為國內外多所醫學院校采用,如美國哈佛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英國的巴茲倫敦醫學與牙科學院,中國的汕頭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醫學院校都相繼進行了課程整合的嘗試。當前,圍繞社會服務和群眾衛生健康需求,推進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卓越醫師,對保證我國醫改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義。
2卓越醫生教育培養方案的構建
2.1制定方案(討論稿)的目標明確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人文自然科學與醫學知識寬厚扎實,臨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與崗位勝任能力強。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模式:學生從第二學期開始接觸病人及臨床實踐,并安排1名臨床教師作為導師全程指導。
2.2實施器官系統模塊教學
每個模塊要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小班討論等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模塊至少有一門課程中英文雙語教學;臨床核心課程模塊教學以床旁教學、PBL、CBL等教學形式為主,原則上不安排大班授課。分為5大模塊。
1)公共基礎模塊。包含公共英語、體育、醫用高等數學、醫用基礎化學、有機化學、醫用物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等7門課程。
2)人文社科模塊。包含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健康與社會等5門課程。在“健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涉及醫學社會學、衛生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內容包括了社會發展對健康的影響、我國的主要衛生保障機構及其政策法規與制度、醫院機構組成及管理以及醫患關系等有關問題,以便使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夠很快適應、融入社會,成為一名知識較全面的優秀醫生。
3)器官系統模塊。包含人體結構,醫學基礎,感染與免疫,疾病機制,生殖、性、發育和生長,藥物概論,血液循環與呼吸系統,消化與營養,機體平衡,神經系統及感覺器官,肌肉與骨骼系統,腫瘤學等12個子模塊。在該模塊的教學中減少了學科之間的交叉和重復內容,使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緊密聯系,克服了現在的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科目繁多、課時負擔過重、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生難以系統整合所學知識而被動學習等問題。
4)技能模塊。包含機能學實驗,臨床基本技能,終身學習,溝通技能等4個子模塊。通過實驗課程的整合充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和溝通技能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使醫學生具有關愛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團隊合作的良好職業素養。
5)臨床核心課程模塊。包含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基礎,耳鼻喉科學,眼科,精神病學,傳染,口腔,皮膚性病學等11門課程。通過臨床課程的強化學習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
3卓越醫生教育培養方案的實施
1)在臨床醫學2014級學生中選取一個班正式實施器官系統教學。該班的組建經過了一系列選拔,即院長動員,自愿報名,筆試,面試,綜合面試、筆試、高考成績綜合評分錄取。
2)每一模塊確定基礎和臨床2名負責人,由3~4位老師協同教學。團隊成員共同確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作為團隊成員的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指導負有一定的責任,且都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最后的考核與成績評定階段擁有平等的發言權。
3)每一模塊在授課前制訂好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督導員、教學管理部門、模塊負責人不定期隨堂聽課。
作者:余萬桂 龔權 任伯緒 單位:長江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