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主要問題
1998年2月,為完善我國醫學學位制度,提高臨床醫療隊伍素質,適應社會對于高層次臨床醫師的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明確規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是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為目標,突出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臨床能力培養和考核的內涵式學術性職業教育。然而,長期以來,原有培養模式未能將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嚴格區分,存在明顯專業學位學術化培養的傾向。
1.1課程設置缺乏特異性
2015年之前,由于國家缺乏統一標準的培養方案,各院?;景凑铡杜R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學位[1998]6號)自行設定學位課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單獨設課,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課程體系,僅在專業課程和學分要求方面有所區分。近年來的課程改革方案也僅是對課程設置進行“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根據培養目標,將“提高崗位勝任力”作為課程設置的指導原則,缺少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理論課程的有機融合,研究生課程的特異性和應用性顯現度不夠。
1.2導師認識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當數量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由學術學位導師兼任,受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定式思維影響,部分導師對于專業學位的認識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輕臨床”的現象,導師資格評審、職稱晉升等受科研論文和申請課題的影響較大,迫于自身科研壓力的考慮,部分導師為了增加科研產出,而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按照學術學位類型進行培養。
1.3學位授予標準急需改革
仍有部分專家沿用學術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衡量專業學位論文水平,認為不發表高分值文章就達不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要求。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培養過程的“混淆”,造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在實驗室從事基礎醫學研究,臨床訓練時間較少,臨床思維沒掌握,臨床診療不熟悉,臨床操作不過關,無法開展有效醫患溝通等局面。
2改革探索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逐漸出現“醫教協同”的發展趨勢。2010年,上海市率先啟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項目》(簡稱“臨-住”項目)。2013年,本校獲批“臨-住”項目招生計劃,開始嘗試在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試點“四證合一”的職業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截至2014年9月共招生83名該項目碩士研究生。經過2年的實踐工作,本校對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醫學研究生學位教育相銜接的培養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并總結了一定經驗。“臨-住”項目較之傳統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明顯存在幾方面優勢。一是臨床訓練方面,“臨-住”項目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結合,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培養內容,均強調臨床醫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在學位授予時要求達到《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的臨床工作水平。二是專業素質培養,“臨-住”項目更加重視二級學科內各三級學科之間的發展和相互關聯,增加三級學科輪轉科室,豐富研究生專業知識結構,提高研究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臨床教學方面,“臨-住”項目研究生在輪轉期間通過學習網絡課程和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加強科研、教學、職業素質、工作協調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然而,“臨-住”項目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諸多培養、管理環節仍然有待完善。首先,單導師制面臨困境。專業學位研究生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與專業導師接觸較少,部分導師會產生“聽之任之、不管不問”的心理,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不高;同時,輪轉科室教師自身臨床工作繁重,無暇指導研究生開展專業學習,使得研究生學習收獲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挫傷研究生學習積極性。其次,臨床考核不夠嚴格。臨床實踐和考核是培養訓練臨床綜合能力最為根本和有效的途徑。臨床考核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較強臨床分析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然而,部分科室出科考核內容簡單,程序簡化,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現“走過場”的現象,導致部分研究生臨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維沒有得到有效夯實和檢驗,年度考核和結業綜合考核不合格,最終未能完成規范化培訓。
3深化策略
2014年,教育部等6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明確深化院校醫學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建立醫學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同年,基于前期改革試點工作,本校參與研究的5校合作教育課題“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榮獲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進一步論證構建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技術能力與人文溝通相結合、專業素質與醫德醫風相結合的臨床醫學教育體系的可行性,為其他地區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鑒。據此,本校擬于2015年始深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從課程學習、臨床訓練、科研訓練和保障機制幾方面統籌謀劃,建立以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的,突出培養臨床實踐能力和崗位勝任力,兼顧提升臨床科研能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
3.1設置課程學習
研究生學位課程學習突出醫學人文、生物安全和醫學前沿。課程設置包括,臨床思維與人際溝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重點傳染病防治知識、相關法律法規、循證醫學、臨床科研中的統計方法、臨床醫學發展前沿等幾個方面;課程教學采取課堂授課、MOOC(MassiveOpenOhline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教學、專題講座與業余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面授時間集中在周末和晚上;課程考核采取筆試、口試、讀書報告等多種方式進行。
3.2臨床能力訓練
碩士研究生臨床輪轉時間33個月,博士研究生臨床能力訓練和考核與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有機銜接。以提升臨床實踐能力為目標,嚴格按照培養方案進行輪轉,參加主要二級學科相關科室臨床診療工作。每周安排半天時間集中學習臨床醫學新進展、新知識,在接受臨床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學習相關專業理論。嚴格臨床考核規范,制定標準化考核流程,落實考核效果,將當年考核結果與次年招生指標掛鉤。
3.3科研能力培養
以提升臨床科研能力為目標,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收集、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科研方法,進行臨床資料的整理、分析、總結工作并完成學位論文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對臨床工作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和創新性;碩士學位論文應反映研究生運用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分類型制定學位授予標準,適當降低對于專業學位論文的科研要求,側重考核實踐技能和臨床思維,切實保障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3.4制度機制建設
完善學校配套政策,制定“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試點項目全國統考招生簡章及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管理實施細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導師管理實施細則”,修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等管理辦法。
3.5基地規劃建設
本校第一、二附屬醫院為上海市2010年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認定的首批培訓醫院,2014年成為國家衛生計生委首批認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F已按照國家級臨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整合現有分散設置的多個臨床技能訓練場所,建成6800平方米的臨床技能訓練中心,擬將臨床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建設納入醫院整體發展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給予經費、設施和人員支持,滿足研究生培訓考核需要。
3.6師資隊伍建設
強化導師隊伍培訓,指導導師及時掌握研究生培養最新政策法規,明確各環節培養要求,嚴格考核制度,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的政策水平和實際帶教能力。推行研究生導師組制度,研究生本專業導師與各輪轉科室導師組成導師組,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臨床實踐、科研訓練、論文指導等各方面工作,確保全面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應用能力、崗位勝任力和臨床研究能力。
作者:萬輝 郝璐 黃鵬飛 蔡行建 周俊 單位:第二軍醫大學研究生院教學培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