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明確預防醫學在高等醫學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三大學科之一,是貫徹我國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研究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探討改善和利用環境因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因素,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目的的一門學科。和臨床醫學相比較,預防醫學具有更加直接和現實的意義,代表了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預防醫學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相互滲透,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1995年世界衛生大會提出,要利用現有的衛生資源更好地為個人和社區衛生保健服務。WHO(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要求,指出未來的醫生要具備5個方面的能力:(1)能根據病人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總體需要提供高質量、綜合、持續和個體化的保健;(2)能從倫理、費用與病人等方面綜合考慮和合理選擇各種診療新技術;(3)能承擔健康教育的任務、有效促進個體和群體的健康;(4)滿足個體和社區的衛生需求,并代表社區倡導健康促進活動;(5)利用衛生資料,在衛生系統內外與個體或組織一起工作,滿足病人和社區的要求。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基層醫療服務體系較落后,因此,我國實行三年制的專科臨床醫學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的助理全科醫生。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有6個任務,即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因此,全科醫生不僅要知曉臨床知識,還應掌握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搞好預防醫學教學工作
目前,大多數預防醫學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和職業病、營養與食品衛生、疾病預防和控制、衛生統計、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國對基層醫療人員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增加社區衛生服務、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新發傳染病的防治等內容。預防醫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特別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只看重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認為預防醫學無關緊要。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轉變學生的醫學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自覺將預防醫學知識應用到醫學實踐中,從而培養合格的、面向社區的、全面型的醫學人才。
2.1理論課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實現多媒體教學,其與傳統教學比較,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提供大量、直觀、生動的信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照本宣科,應利用多媒體將文字、圖片和視頻有機結合起來,講課內容盡量貼近生活。如講維生素C時,可以講述哥倫布在探險過程中是如何發現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的故事;講環境污染物鉛、鎘對人體的危害時,可以播放新聞調查等視頻,以事實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在講臺上講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事件;講塵肺時,可以引出我省的開胸驗肺事件,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這種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體現以人為本的創新教學理念。預防醫學會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無法看懂這些知識,從而失去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等方式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復習相關的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在課堂中可以使用網絡語言,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
2.2實驗課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注重實踐應用
預防醫學實驗課中流行病與衛生統計部分占的學時比例較大,這兩部分內容主要講授的是方法學,理論和公式比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會經常應用到,而有些學生在高中學的是文科,數學基礎較差,因此僅僅依靠課堂的時間消化這些抽象知識難度較大。通過對我校臨床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很少有學生在課后對流行病和衛生統計這兩部分內容進行復習,鑒于此,實驗課應多安排流行病和衛生統計的內容。以往的實驗教學通常是教師出一道或兩道計算題,讓學生參考書上的例子進行解答,學生普遍反映只會“依葫蘆畫瓢”,對理論課上講授的知識如何應用沒有理解和掌握,此種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學條件的限制,無法讓學生上機練習。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實驗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如可以讓學生運用現況研究的方法使用調查表實地收集、整理資料,然后運用統計學知識對數據進行編碼和資料類型的轉換;有條件的院校可以讓學生學習用軟件進行信息錄入,建立數據庫,然后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并根據研究目的采用合適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咨詢者引導學生,不受學時的限制,讓學生自己支配時間,獨立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實際中熟練應用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的知識。
2.3嚴謹治學,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做好教學工作,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的教學態度,不斷拓寬知識面,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溝通,用自己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課本知識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師應經常學習、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其次要加強科研工作。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實用型、高技能型醫學人才。醫學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收集的資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成為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使學生初步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我教研室正在進行農村學齡兒童營養干預的項目,可以在課堂中將項目的開展過程向學生講述,并將涉及的營養學基本知識、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醫學統計學的統計方法進行介紹。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預防醫學知識零碎、自成體系,高職院校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閉卷筆試為主,理論分值較大。這種考核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便于評分,但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用功,考前采取突擊背誦的方式過關,因此有必要對這種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筆者認為,可以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提高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內容結束時,進行單元測試,使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在期末考試中,除了閉卷考試以外,還可以增加實踐技能考試,并將成績計入總成績,例如教師可以在課程快結束時出幾個題目讓學生自選,學生通過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以綜述或調查報告的形式上交。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更好地體現考試的公平性。
作者:張軍 李艷 劉建濤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