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生體質健康臨床醫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首都醫科大學各臨床醫學院七年制、五年制的大四年級臨床專業學生和在校學習的大三年級臨床專業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798人。
1.2研究方法
1.2.1測量法。
按2014年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采集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測量數據。
1.2.2統計法。
使用新《標準》測試數據采集軟件生成excel原始數據,將數據導入SPSS軟件對其進行相關統計學分析。
1.2.3比較分析法。
通過比較各組數據,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的各項差異性。
1.2.4文獻資料法。
收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與資料,了解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與對策。
2結果與分析
2.1《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生部分)的測試項目
2014年是新《標準》試行的第一年,大學生測試內容包含7個項目,分別是BMI(15分),肺活量(15分),50米跑(20分),耐力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20分,附加10分),立定跳遠(10分),座位體前屈(10分),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仰臥起坐(10分,附加10分),合計100分,附加20分。
2.2初下臨床與未下臨床醫學生整體體質情況比較
大四年級初下臨床醫學生的體質健康整體評價為優秀6人,占1.5%;良好84人,占21.3%;及格281人,占71.1%;不及格24人,占6.1%;平均分74.36,標準差為7.89。大三年級未下臨床醫學生體質健康整體評價為優秀3人,占0.7%;良好95人,占23.6%;及格284人,占70.5%;不及格21人,占5.2%;平均分74.45,標準差為8.14。在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中發現,平均分所對應的相伴概率值為0.875,大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兩個年級的總平均分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即初下臨床的醫學生與在校的臨床專業醫學生相比,體質健康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2.3初下臨床與未下臨床醫學生各單項成績平均分比較
初下臨床醫學生的BMI平均得分為95.29,標準差為10.71;肺活量83.65分,標準差11.61;50米跑68.37分,標準差9.13;耐力67.54分,標準差13.59;體前屈81.2分,標準差11.95;立定跳遠67.16分,標準差15.44;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仰臥起坐)54.59分,標準差31.22。未下臨床醫學生的BMI平均得分為94.49,標準差為11.03;肺活量13.01分,標準差0.712;50米跑68.42分,標準差10.97;耐力68.91分,標準差13.57;體前屈79.21分,標準差11.8;立定跳遠67.24分,標準差16.87;男子引體向上(女子仰臥起坐)55.78分,標準差31.66。在各個單項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中發現,僅體前屈的平均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其成績對應的相伴概率值為0.018,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初下臨床的醫學生在柔韌性方面要明顯好于未下臨床的醫學生,其它項目沒有明顯差異。臨床學生有著共同的體質特征。BMI反應的體重指標為優秀,代表身體機能的肺活量為良好,身體素質方面除了柔韌性略好以外,其它素質均表現不佳,速度、耐力、彈跳素質均在及格檔,而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則在不及格檔。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新《標準》測試,初下臨床學生與在校臨床專業學生的體質整體情況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在各個評價指標方面,身體形態表現最好,身體機能表現良好,身體素質明顯偏弱。
3.2建議
3.2.1加強臨床學生的身體素質練習,結合力量、耐力、速度、彈跳等方面內容進行綜合的體育教育訓練。
3.2.2臨床專業的醫學生臨床學習時間較長,特別是占人數比例較多的七年制醫學生,他們的五、六、七年級都不在教育部規定的測試時間范圍之內,因此從來都沒有對他們的體質進行過系統的測試,他們的生活學習場所分布在本校所屬的各大醫院,而這些醫院一般都缺乏運動場地和設施,所以對他們的體質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作者:楊春玲 方海濤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應用體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