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去白細胞輸血的臨床醫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目前常應用去除白細胞輸血的方法有:(1)細胞洗滌法:此方法可去除80%以上的白細胞,但紅細胞回收率不足80%,紅細胞損失較大。(2)離心去白膜法:此方法可去除65%~80%的白細胞,不如細胞洗滌法,不足以預防HLA同種免疫,但能降低FNHTR發生率,紅細胞回收率<90%。(3)過濾法(白細胞過濾器):此方法是迄今最常用、最有效的去除白細胞輸血的方法,是采用白細胞專用濾器濾除血液制劑中的白細胞。近年臨床上去白細胞輸血使用的多為第三、四代濾器,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第四代過濾器,則以多種新型材料復合制成,可使殘留白細胞<104。
二、去白細胞輸血的作用機制
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細胞,可以避免由親白細胞的傳染性病原體導致的血源性感染,還可以減少由白細胞或與白細胞相關的產物如補體裂解成分等導致的不良輸血反應。在應用白細胞濾器濾除白細胞時,由于白細胞濾器的有效孔徑很小,使得一些較大的微生物、游離癌細胞等被濾除,從而減少傳播傳染病的危險性和通過血液途徑輸入癌細胞。去除白細胞的時機選擇很重要,在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細胞對防止不良反應的效果要優于保存后再去除白細胞,主要原因是血液在保存過程中由于白細胞的解析和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活性物質是無法用白細胞濾器濾除,同時這些活性物質隨保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加。
三、去白細胞輸血的臨床應用
(一)去白細胞輸血減少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發生原因主要是白細胞釋放出熱源物質引起發熱反應和妊娠或反復輸血,受血者體內產生了白細胞抗體,而抗體破壞了獻血者的白細胞,釋放出致熱源而引起發熱。非溶血性輸血發熱機理主要是白細胞來源的與發熱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IL-6、IL-8、TNF–α[1]等;血小板輸注后發生的非溶血性發熱反應主要與血小板保存過程中產生的多種細胞因子和補體裂解成分、組胺等活性物質有關,這些活性物質隨保存時間延長而增加,引起發熱反應的機率就越高。對于輸注血小板、妊娠及多次輸血者更應該用去白細胞成分血輸注[2]。
(二)去白細胞減少輸血性傳染病的發生并預防潛伏病毒的活化
一些親白細胞病毒,如EB病毒、艾滋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等,無法從受感染的供血者的血漿中分離出去,其與白細胞結合得相當緊密,只有去除白細胞才能有效阻止這些親白細胞病毒通過輸血傳播。同時研究表明輸含有白細胞的血液,可促使艾滋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復發和復制,而使用去白細胞成分血可以有效預防這些潛伏病毒的復發和復制。
(三)去白細胞輸血防止血小板輸注無效和HLA同種免疫的發生
血小板輸注在臨床輸血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由于無法去除白細胞,這樣會使受血小板者發生非溶血性輸血反應,從而危及到受血者的生命。若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則可防止血小板輸注無效。防止同種免疫對于需要器官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長期輸血等病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HLA抗原主要存在于白細胞上,所以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對防止HLA同種免疫有良好的效果。
(四)去白細胞防止輸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輸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種少見而死亡率比較高的輸血并發癥,多數患者死于嚴重感染,是由供者血液內活性淋巴細胞引起的同種免疫反應。其高危人群包括經放化療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新生兒等。若輸注經過去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可使發生輸血后移植物抗寄主病的危險大大降低。
(五)去白細胞輸血預防輸血相關性免疫抑制
上世紀八十年現輸血后可以引起腫瘤治愈后的復發率增加,經研究表明輸入的白細胞可以引起免疫抑制,從而導致手術后感染率增高、腫瘤易于生長和復發,使用去白細胞輸血可以有效預防輸血相關性免疫抑制[3]。
四、結語
總之,去白細胞輸血的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其廣泛應用也為患者減輕了病痛,但是醫療工作者應注意其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不斷完善去白細胞輸血技術,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為患者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