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臨床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中的醫患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患者及家屬對醫療服務要求的不斷提高和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患關系成為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熱點。和諧的醫患關系對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目前臨床醫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探討了臨床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對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臨床醫學生;人文素養;醫患關系
隨著中國各項改革進入新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對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倍加關注,因優質醫療資源稀缺分配不均等問題,居民“看病難、看病貴”仍是突出的社會矛盾。同時,隨著病患及家屬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加上新聞媒體的介入,醫患信任危機、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等問題開始出現并成為全社會民生關注的熱點。當前,醫患關系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一根敏感不可觸碰的神經[1]。事實上,醫患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靠精湛的醫療技術就能維持,醫務人員醫患溝通能力、職業素質、道德素養、法制觀念等人文素養的培育更顯得尤為重要。2016年,新修訂的《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正式,提出培養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要求他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培養醫學人文素質,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使醫患雙贏達到最佳效果,為維系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出了一份力。
1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育模式下臨床醫學生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教育模式大多只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忽視了醫學教育中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普遍存在著“重技術、輕溝通”的現象。而新醫學模式的核心是醫生要理解患者是社會人,它要求從更高層次的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角度來審視人類的健康并認識醫學的功能與作用,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到“以患者為中心”[3]。剛剛進入臨床的醫學生,經歷了大量理論課程和實驗操作等學習過程后,運用堆積的知識掌握了疾病病因、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內容,漸漸有了會看病的感覺,帶著救死扶傷的高尚理想,以見習生的身份邁進了醫院的大門。從單純的校園進入復雜的社會,角色和環境的變化使得醫學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①人文知識匱乏,溝通能力欠佳,缺乏必要的交際能力、相關法律知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②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對待復雜的工作環境無所適從,難以適應緊張的醫療工作,存在自信心不足、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情緒波動比較大;③對醫患關系認識膚淺,大多實習生認為醫患關系是圍繞診療技術問題建立的關系,但事實上醫方服務態度和醫德醫風組成的非技術關系才是如今醫患關系的主要方面[4],他們更多地忽視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對疾病的承受能力;④受社會醫療環境的負面影響大,醫院環境中以經濟效益的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思想對于專業思想不穩固且處于重要角色轉換期的醫學生來說,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出現了職業情感淡薄、功利性較強、仁愛精神欠缺等現象。由于存在上述問題,使得醫務人員和患者的關系受到極大影響,更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相對專注于診療和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來說,培養醫學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能力更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2臨床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對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性
因此,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醫學生成為一名合格醫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醫生職業刻板印象的形成、患者即“受害者”的認知框架、醫患糾紛想當然的醫德批判思想不斷被激活并延續[6]。進入臨床的醫學生要清醒地認識到,醫患關系應該是利益共同體、情感-道德共同體,甚或精神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醫務工作者的價值就在于實現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改善醫患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以心換心的優質服務和適度的溝通技巧逐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順應性、滿意度、忠誠度,達到最佳醫療效果。毋庸置疑,人文素養的培育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醫學人文素養是由醫學知識內化而形成的執業所必須的特定心理品質[7],內化為氣質、人格和修養,有人文素質的醫務人員會多一份理解、尊重與信任,能更好地尊重人格、以人為本、溝通心靈、恪守醫德、解除痛苦并贏得健康。醫學人文培育是樹立醫學生和諧醫患關系意識、掌握醫學理論知識、鍛煉思辨能力、優化職業素養和醫德醫風水平的重要途徑[8]。醫學人文素養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醫患關系良性溝通的關鍵環節。培育并提升醫生的人文素養即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水平,對緩解醫患緊張、降低醫患糾紛以及醫鬧事件的發生有重大意義,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醫療環境[9]。由此可見,加強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對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意義深遠。
3醫學生素質培養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舉措和建議
3.1教師以身作則,為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和諧醫患關系的理念
“醫患關系”是一種針對疾病的具有法律關系、倫理關系、價值關系性質的特殊合作關系[10]。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構成,其中非技術性關系是就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人在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即醫患雙方在法律意識、道德觀念、情理法理、知性理性等涉及人文素養層面的非技術因素。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指醫患之間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共同戰勝疾病的融洽關系,遇到矛盾和糾紛,能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決的平等關系[11]。隨著電視、微信等媒體健康欄目的增加,人民群眾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逐步提高,患者就醫時不再是以往診療階段醫生單方面主導的形式,有的患者及家屬受到媒體的部分負面報道誤導,患者及家屬既懷著對醫療技術不切實際的期望,又作為“弱勢群體”抱定“掏了錢就要看好病,沒治好就是醫生的錯”這一觀念,把自己當作“上帝”或把醫者看成是應該盡義務的“天使”,就醫時懷著戒備心理,使得醫患關系已由傳統的單項模式轉向共同參與模式。因此,充分認識到醫患關系地位的轉變,正確理解醫患理念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環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教育對學生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為人師表,在教學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學生樹立榜樣,消除醫學生對醫患關系可能存在的錯誤認識,做到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落到實處就是在醫療救治的同時換位思考,用人性化的服務和真誠的態度安撫病患及家屬,縮小醫患心理距離,在治療上獲得病人及家屬的最大配合度[12]。教學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的以身作則讓學生意識到“換位思考”不只是一句空話,它要求醫務人員特別是臨床醫學生具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能夠在醫患溝通中設身處地地為患者及家屬著想,運用同情心、同理心,也就是“共情”,細心、耐心地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把握與理解他們的問題、意見、情感、情緒,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因此,應適應新醫學模式的發展,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醫學生對醫患關系有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認識,也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并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選擇正確的方式更好地解決醫患之間的問題。
3.2注重人文素質培養,提高醫患溝通技巧
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都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的表現。醫生面對的是病人而非疾病,對病人的治療除了醫療技術,還需要耐心的傾聽、及時的溝通、溫情的幫助等至關重要的人文態度。人文素質的培養成為醫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培育醫學生人文精神是一個長期內化的心理過程,需要從一開始就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文化滲透,將醫學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相互交叉,形成互補,醫學課程內涵“人文”,人文課程也應與“醫學”緊密聯系,提升對醫德醫風、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理解患者能力的培養,力求把人文教育融入到醫學教育的各個階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濃郁的校園人文環境對醫學生培養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文化背景不但能提升醫學生的精神境界,還有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13]。推進人文學風建設,注重人文素質培養,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育人環境氛圍,有助于調動醫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而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前提是加強溝通能力,掌握溝通技巧。“醫患溝通”是貫穿于整個醫療過程中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人際溝通在于用語言和人打交道,不同場合面對不同人群,說話的狀態和語氣也不一樣。古代荀子云: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溝通應講究技巧和藝術,正能量的情感輸出一定能得到病人及家屬的回報,有效的醫患溝通的基礎則是關懷備至的態度、發自內心的體貼、適時和恰當的語言反饋、必要的激情和鼓勵,態度能夠影響處于感情低潮期的病患及家屬情緒,使對方被觸動,從而極力配合醫療工作,避免醫療投訴或糾紛的發生。作為醫務人員應該建立一種平等、互助、合作性的新的醫患溝通模式,摒棄以往權威的角色,將醫患互動由“家長式”轉化為“互動式”,由“說教式”轉化為“體驗式”,將“強管式”轉化為“服務式”,抱著誠信待人、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意識,及時了解并滿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視的需求,同時也應該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變化、醫療費用情況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期望,留意溝通對象的情緒和感受,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了解患者對醫療服務和疾病治療效果的滿意度[14-15]。溝通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創新授課方式,以學生創新精神和發展潛質為目標,倡導學生自由性學習向實踐性學習、拓展性學習轉變,有意識地培養醫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的能力,深入與患者接觸并進行有效的溝通,使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增強溝通能力。同時,可以采取情景模擬角色訓練、開辦醫學人文溝通講座、專家學術交流會、情商教育等方式提高溝通技巧及策略,為深層次理解和諧醫患關系打下基礎。總之,醫學生要樹立信心,做到全程診療以病人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為宗旨,學會通過溝通和責任心來贏得患者的信任,具有服務患者、服務社會的積極心態,促進和諧互信醫患關系的良好發展。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醫學發展的需要,是促進衛生事業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和繁榮的重中之重。醫學生承載著未來醫學科學的發展使命,當前大環境下醫患關系仍處緊張狀態之中,路漫漫其修遠兮,任重而道遠。因此,在醫學生初入臨床學習階段,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人文教育,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引導醫學生正確認知醫患關系,注重醫患溝通教育和訓練,為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培育優秀的醫學人才奠定堅固的基礎。
作者:黃岐伯 劉毅峰 高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