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臨床醫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綜合院校臨床醫學論文
一、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
臨床醫學專業是綜合院校的品牌專業之一。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如何,這不僅是評估綜合院校整體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而且還是學校綜合競爭力的度量尺。及時正確的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現狀進行分析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科學分析原因,結合學校實際,形成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強有力措施,可以避免出現“熱進冷出”的不良現象,影響學校的整體競爭力。同時,項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專業,進而提高全校學生的整體就業競爭力。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能否高質量地就業,取決于學生在競爭性的人才市場中的就業競爭力。然而,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各高校普遍以就業率作為尺度來衡量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水平、質量和競爭力。這種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的評判標準在我們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預警作用。目前我國高校部分專業畢業生中真正未就業的人數很少,加之數據的來源依靠高校自己申報,其公正性無法保證,這使得在較高就業率下往往會掩蓋了一個就業質量并不高,或者是專業就業率并不高的事實。這說明單純的就業率高低很難全面反映一個專業或者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層次、就業流向和供需比例。所以,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行客觀而科學的市場評估,我們才能根據市場調查和評估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提升方案。
二、臨床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1999年以來的高校持續擴招,醫學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單位找不到人才,而醫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兩難局面。就業問題日趨嚴峻,醫學生的就業也因醫學教育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醫學生數量的增加和用人單位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而受到影響。大多數醫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往往偏離自身實際,沒能客觀定位好就業期望值。就業時,他們往往將目標定位于大型綜合醫院。與此同時,大型醫院的用人標準也應社會服務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醫學專業性比較強,醫學生在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等非專業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數醫學畢業生在面試技巧、應變能力等方面明顯弱于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在求職時雖然具備了很好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試表現不佳而失去了就業機會。這樣就容易造成專業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單位難尋能人的矛盾局面。據醫療機構反映,一些聘用的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時連基本的臨床常識和操作技能都沒有熟練掌握,考執業醫師資格證多次都沒通過。不難看出,許多醫學生的能力尚達不到職業要求。現如今高校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大多是應試型學生,嚴重缺乏實踐性,這就導致了我們的醫學畢業生臨床實踐能力不強。根據調查顯示,用人單位相對于學歷要求來說更加看重求職人的臨床實踐能力。從當前的臨床實習狀況來看,很多學生的實習效果較差,查體基本功及外科手術基本功不扎實。大多數醫學生不能對自己進行合理分析并正確定位,導致在選擇就業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自負或是自卑,在求職面試中不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導致錯失很多就業機會。另外,職業素養不足也有一定影響,主要體現在缺乏與人溝通的基本技能和禮貌,在人際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獻意識和吃苦精神;誠信觀念不夠等等。
三、臨床醫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分析
就業競爭力即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能找到適合自身才能發揮和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應對社會就業壓力,讓自己在某些領域勝于他人,在職場競爭中更有優勢的一種綜合能力,不僅包括素質修養等內在能力,還包括一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和條件。
細菌檢驗臨床醫學論文
一、基于菌落特征及生化和血清學的檢測
病灶細菌的分離培養一般分為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是預增菌,即對細菌進行數量的擴增。第二步是選擇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標菌的數量。第三步是對平板上肉眼可見的特征性菌落進行確認,并進行革蘭氏染色觀察細菌的形態;進行各種生化實驗等作出初步地鑒定。不同種類細菌含有發酵不同糖(醇、苷)類的酶,因而對各種糖(醇、苷)類的代謝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種糖(醇、苷)類,其代謝產物可因菌種而異。檢查細菌對培養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產酸或產酸產氣的能力,可用以鑒定細菌種類。細菌可產生各種各樣的酶,這些酶可以特異性地分解相關底物,使培養基呈現出某種顏色或在紫外線下發出熒光,因而,我們只需在培養基內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據菌落的顏色和熒光的情況即可知道是何種細菌。一般情況,人工合成底物由顯色基團和細菌可代謝物質如糖苷類、氨基酸或肽類兩部分組成,通常情況下底物為無色。在特異性酶作用下游離出產色基團并產生熒光或顯示一定顏色,用紫外燈觀察菌落產生的熒光或直接觀察菌落顏色即可對菌種做出鑒定。
二、基于抗原抗體結合的檢測
細菌的內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決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體抗原的結合原理利用抗體標記細菌,然后用標記酶(如辣根過氧化物酶、堿性磷酸酶等)與抗體結合,酶催化的呈色反應可以間接反映細菌的種類和數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應的抗體,如抗HCV、抗HAV、梅毒抗體、抗HIV、優生優育TORCH系列等。該法具體程序為采用預先包被了的細菌單克隆抗體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處理的樣品,反應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劑,作用完畢后用酶標儀測定OD值來判定結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結果,供試樣品首先必須進行預增菌、選擇性增菌,以便提高檢出陽性率。此法除保留抗體、抗原反應的高度特異性外,由于標記酶的酶促反應的放大作用,使測定的靈敏度更高,檢出細菌極限范圍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遺傳物質的鑒定
1、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英文簡稱PCR,是近年應用較為廣泛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尤其適用于培養困難或傳統的血清學方法不易檢測的病原細菌。該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種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不同的,聚合酶鏈式反應就是擴增生物中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進而對生物進行鑒定的,例如沙門氏菌就有多個特異性基因,陳洪認為,編碼細胞膜外膜含鐵細胞受體的基因對沙門氏菌診斷有特異性;還有學者認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間的插入序列為傷寒沙門菌所特有,對傷寒有診斷意義,可以利用這些特異性的片段制作檢測探針,目前,根據上述基因設計引物用于人體或自然界中細菌的檢測,并形成了試劑盒作為商品銷售。聚合酶鏈式反應需要的條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種脫氧核苷酸,反應過程包括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和延伸三個階段,經25-30個循環,一個DNA分子就可擴增106以上。該技術由于其具備快速、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不用進行細菌的培養等特點。
中藥炮制臨床醫學論文
1常見的炮制方法
在我國的《中國藥典》中將炮制的方法歸納為三類:凈制法、切制法、炮炙法。凈制法主要是為了除去非用藥的部位,包括:篩選、挑揀、淘洗;切制法主要包括:浸泡、潤、漂、切片、粉碎等方法;炮炙法主要包括:炙、炒、煮、煅、蒸等。
1.1凈制法
該方法主要是為了去除藥材的非用藥的部位和祛除部分的毒性。例如:巴戟天的木質中心具有大量的鉛,屬于非用藥的部位,必須要祛除;麻黃的莖有發汗的作用,而根具有止汗的作用,因此必須要分開使用,確保療效;蘄蛇的頭部因為具有毒腺,因此祛除該蛇的頭部,就會消除毒性。
1.2切制法
該方法又稱之為水制法,主要是為了更好的調配和炮制,從而提升煎藥的質量。常見的方法有:淘、洗、泡、漂、浸、潤、水飛等。淘:對附有泥土、砂粒的藥材放在清水中進行攪動、搓擦,利用水的浮力,使輕浮的雜物或者是皮殼祛除,例如:王不留行、菟絲子等。浸泡:將經過清水淘洗后的藥材放進容器內,使藥材中含有的淀粉或者是質地較硬的東西在浸泡之后取出,例如:動物的甲、骨,藥材的根莖分離等。漂:利用水的溶出作用,祛除藥材的一些雜質或者是部分的毒性、揮發性的物質,緩和藥性,降低毒性;例如:附子、川烏、半夏、草烏等。水飛:利用水的懸浮作用,將細粉分離出來的方法;首先將藥材研碎并用篩子過篩;然后,在研缽內加上清水進行研磨,漂浮液面的用手捻去;其次,進行懸浮分離:將碾好藥末放在缸內,倒入清水攪拌,靜止片刻后,取出懸浮于中上部的細粉,將缸底部的粗粉在進行研磨,反復操作,最后將不能懸浮的粗粉祛除;最后,干燥:將水分吸去,放在墊有皮紙的篾器內濾水,再放在太陽下蓋子曬干,得到細粉即可。例如:朱砂、爐甘石、雄黃、滑石等。
1.3炮炙法
小兒肺炎臨床醫學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26例小兒肺炎患兒中,男51例,女75例,發病年齡6個月~12歲,臨床中大部分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該病在春、冬季節為多發季節。
1.2臨床表現
該病發作時不易掌控,通常會出現身體發熱,體溫上升至39攝氏度左右,并帶有咳嗽癥狀,開始為頻繁的刺激性干咳,隨之咽喉部出現痰鳴音,有少量粘液,呼吸表淺增快,鼻扇。除呼吸道癥狀外,患兒可有頭痛、咽痛、關節痛,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瀉等全身癥狀。肺部可聞及痰鳴音和干、濕性羅音,X線表現明顯,有斑狀小圓點。
1.3輔助檢查
通過常規性的血及尿液,對126例患者進行檢查,同時對患者進行胸部X線拍片,對部分患者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或結核抗體測定。
小兒哮喘臨床醫學論文
1.小兒哮喘治療方法
1.1中西藥結合治療
哮喘以氣道慢性變應性炎癥、氣道高反應狀態、氣道阻塞為主要特征。現代西醫強調抗炎治療,以吸入普米克(布地奈德)等皮質類固醇類激素為主,急性發作期主張應用β受體激動劑如喘樂寧氣霧劑,以盡快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中醫認為哮喘系宿痰內伏于肺,復為多種外因所觸發。辨證上雖有寒熱虛實之分,然患兒素體陽盛,或因肥甘積滯,熱自內生,或因六淫化火,故小兒哮喘仍以熱證、實證多見。痰熱交阻,上薰于肺,肺氣雍盛,肅降失司,逆而咳喘。急性發作期治療上“急則治標”,宜予清肺化痰定喘。我們的熱哮合劑方,取方中的麻黃宣肺平喘,為β腎上腺受體興奮劑,可以起到抑制氣道炎癥及炎癥介質作用,能有效緩解支氣管黏膜腫脹。石膏、黃芩及桑白皮具有清瀉肺熱及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能有效抑制慢反應物質和白細胞介素-1β的產生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還有增強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的作用。具有抗炎作用藥物還有柴胡,能有使血漿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石膏、桑白皮、黃芩清瀉肺熱,黃芩具有廣泛的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可抑制慢反應物質和白細胞介素-1β的產生,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生成,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還有增強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的作用。柴胡具有抗炎作用,可使血漿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抑制變態反應中的組織胺、5-羥色胺等的合成和釋放。白果斂肺祛痰定喘,杏仁、半夏、蘇子、款冬花降氣化痰,瓜蔞清肺兼利大便。葶藶子瀉肺作用尤甚,有“無葶藶難瀉肺實”之說。地龍清肺平喘,尤適于肺熱哮喘。甘草和中,調和百藥。全方共奏清熱宣肺,化痰定喘之功。單味及成方的現代免疫藥理研究表明:能擴張支氣管的單味藥有麻黃、款冬花、地龍、白果,成方麻杏石甘湯和定喘湯(熱哮合劑方含有此方加減);能減輕氣道慢性變應性炎性、降低氣道高反應狀態的單味中藥有黃芩、麻黃、款冬花、甘草,成方有麻杏石甘湯;有抗組織胺作用的單味中藥有款冬花。
1.2激素、硫酸鎂治療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慢性炎癥。其發病機理十分復雜,它涉及到許多炎癥細胞及炎癥介質參與導致平滑肌痙攣,產生臨床癥狀。現代治療觀點需消炎與平喘藥并用。皮質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藥,它能干擾碳四烯酸代謝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微血管滲漏)抑制細胞因子生成,預防炎癥細胞活化和遷移,增加氣遭平滑肌受體的反應性。硫酸鎂確有較好的平喘作用,療效優于舒喘靈。鎂離子治療哮喘的機理是;它是多種酶的激活劑,能激素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三磷酸腺昔分解為環磷酸腺苷(cAMP).井抑制環磷酸鳥苷(cGMP)的生成,從而提高cAMP/eGMP的比值,抑制肥大細胞炎癥介質的釋放。Ca在支氣管平滑肌收縮中起關鍵作用。而Mg是一種生理性的鈣拮抗劑,可能代替鈣或競爭鈣載體系統,阻止鈣內流,使平滑肌興奮-收縮脫偶聯,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可抑制Ca的跨膜轉移,抑制Ca2+從細胞處流入細胞內抑制細胞內肌漿網釋放Ca,抑制細胞內Ca介導的Ca釋放;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減弱或消除乙酰膽堿對神經和肌肉終板的去極化作用,從而抑制平滑肌纖維膜的興奮性;穩定肥大細胞、嗜堿細胞和T淋巴細胞,抑制炎癥介質的合成和釋放,抑制氣道炎癥。鎂離子也能激活功能低下的腎上腺能β受體,抑制乙酰膽鹼的釋放、阻止哮喘發作。鎂離子能舒張缺氧狀態下的毛細血管,解除小動脈痙攣,改善微循環、降低心臟后負荷,減輕肺淤血,改善肺功能和缺氧。
1.3強力寧與維生素K3合用
強力寧是從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制成的針劑。強力寧制劑中的甘草酸系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結合而成的皂甙,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酸主要通過抑制磷酸酯酶A2活性和前列腺素E2形成,而起抗炎作用,還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減少慢反應物質的生成,能誘導產生干擾素及白細胞介導素Ⅱ,起到抗炎、抗過敏、抗病毒、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維生素K3能促進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合成,使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值升高,從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喘作用。
國外醫學教育專科臨床醫學論文
1美國醫學教育
美國的醫學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無大專、中專以及成人教育類型。其教育結構完整且連續,主要由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3部分組成。學歷教育是采用傳統4年制方式,課程設置為兩段式,即基礎和實習2個階段,第1、2年為基礎課學習,第3、4年為臨床課的見習和實習,同時完成臨床課的教學。2年的基礎課學習結束后要參加醫學基礎知識為主的美國執業醫師考試USMLEⅠ,通過后方可進入臨床實習,實習結束后要參加以臨床專業知識為主的USMLEⅡ考試,通過后才可申請住院醫師。再經過3年的專業培訓,參加綜合性的USMLEⅢ考試合格后取得行醫執照。美國醫學本科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可以在畢業后接受專科培訓的必需知識、技能和態度。專科化培訓是在畢業后進行,且專業數量較少,專業面寬。強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如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學術研討、課外閱讀、寫論文甚至參與教育等。現在大多采用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BL)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PBL)教學方法。
2法國醫學教育
法國醫學教育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進入醫學院學習之前,要先通過法國會考,取得就讀資格。其學制分為6年和11年,分3階段完成,每階段都有嚴格的會考制度。第一階段(第1年)為醫學預科階段,僅有20%的學生可通過此階段會考獲得繼續學習的資格;第二階段(第2~6年)學生完成全部在校醫學課程學習并參加全國會考,有50%的學生可通過考試,未通過考試的學生只能作為全科醫生或進入實驗室、私人診所工作。第三階段(第7~11年)作為專科醫生培訓階段,學生接受高度專業化的培訓,使其臨床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法國醫學院校非常注重學生的臨床實習及教學工作,在第2學年就開始接觸臨床工作,第4~6年完成全部臨床課程的學習,醫院每周專門為學生開設“臨床常見疾病診治與鑒別診斷”課程,講解典型的、特殊的臨床病癥和臨床診治經驗與技術等,使學生對某些臨床疾病和現象進行全面分析,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得到較快提高。
3德國醫學教育
德國醫學教育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又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11]。德國實行免費教育制度,無入學考試,實行寬進嚴出的原則,淘汰率高。醫學教育學習時間最長,連實習在內至少要修6年(12個學期)后通過兩個階段的國家醫師考試即可畢業,在校學習分臨床前期(第1~4學期)和臨床期(第5~12學期)兩個階段,臨床前期要完成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無具體專業劃分,在臨床前期課程學習結束時參加第一階段國家醫師考試,考試通過后才有資格申請第二階段考試。臨床期共學習8個學期,主要進行常見病臨床培訓、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及具體的分科培訓,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知識傳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習結束后參加第二階段國家醫師考試,全部考試通過后才可獲得國家醫師考試合格證書。畢業后教育是德國醫學教育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成為注冊醫師必須先進行18個月的實習醫師工作,實習工作結束后獲得官方認可,方可獨立行醫,但也必須在上級醫師的指導下從事至少6個月非手術科室或者至少6個月手術科室的臨床工作。18個月注冊前培訓結束后可申請一個全科醫師培養項目,經過2~3年的全科醫師培訓且考試合格后頒發全科醫師證書。要成為全科醫學必須經過4~8年的專科醫師培訓,培訓結束后通過考試方可授予專科醫師資格證書,取得專科醫師稱號。繼續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持續終身,一般由醫師協會組織實施和管理,其根據各地醫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每年制定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課程,執業醫師要求參加多種學習,累計學時發給證明。
4國外醫學教育對中國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的借鑒
SWOT教學中的臨床醫學論文
1SP的概念及應用
SP是指從事非臨床醫療工作的正常人或輕癥患者,經過培訓后,能夠準確表現患者的部分臨床癥狀、體征,所以SP用于醫學生及初級醫師的培訓工作,具有教學和考核等功能。20世紀60-70年代國外已將SP應用于臨床教學,第一例SP是由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教授等于1960年培養,并應用于神經科實習生考核中,此后SP得到了較快的發展。20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院長PaulaLStillman等系統調查了美國、加拿大的136所醫學院校,結果表明,70%(94所)的院校不同程度應用了SP。近年來,SP的應用更加廣泛,不僅用于醫學生教學,住院醫師的訓練和評估也逐漸采用SP。SP于1991年由PaulalStillman引入我國,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支持下,由浙江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和九江醫學專科學校共同培養了國內第一批SP。此后,汕頭大學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山東大學醫學院等一批醫學院校開展了SP培訓工作。SP在我國臨床醫療教學中主要應用于兩方面:一是某科的臨床教學與考核,如將醫學專業型標準化病人應用在泌尿外科臨床見習教學中;二是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如成都中醫藥大學將學生SP的培訓應用到學生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中。
2SP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SWOT分析
為了系統分析SP的優缺點,本文運用企業管理中常用的戰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SWOT分析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是一個決策方法,其中,S即優勢(Strength),指研究對象自身所包含、影響其發展的自身優勢因素;W即劣勢(Weakness),指對發展不利的自身缺點;O即機會(Opportunity),指可以用來促進研究對象發展的大環境中的機遇;T即威脅(Threat),指研究對象發展時所面臨的來自外部的威脅或挑戰。本文運用SWOT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方面系統分析SP在臨床醫學教學應用中的前景,期望可以為進一步提高臨床教學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2.1優勢
2.1.1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科學嚴謹的臨床思維有助于減少誤診、提高診療水平;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熟練的檢查技術以及科學嚴謹的臨床思維是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條件。評閱的97篇文獻中,有34.02%(33篇)文獻提及SP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SP作為一種開放式、交互式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即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生直接接觸經過特殊訓練考核的“病人”,需主動采集疾病信息,主動發現問題并探索、尋找解決的方法和手段。同樣,在對“病人”進行問診、體格檢查、與其交流的過程中,亦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和提高。
口腔科雙語教學臨床醫學論文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武漢大學醫學部2005級八年制,2006、2007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共計72名學生作為教學研究對象,這些學生已具備良好的公共英語基礎,基礎醫學與橋梁課程的教學中已采用雙語授課。
2.教材選擇。
中文版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張志愿主編的《口腔科學》第6版;劉宏偉主譯《牛津臨床口腔科手冊》第4版;《口腔科學臨床模擬接診英文講義》參照LAURAMITCELL,DAVIDA.MITCHELL《OXFORDHANDBOOKOFCLINICALDENTISTRY》(ThirdEdition)編制。
3.材料。
口腔仿生頭顱模型操作系統;口腔綜合治療臺(上海勝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口腔常規檢查所需器械(恒昌口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