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生對ICU臨床護理體驗的質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護生對icu臨床實習的感受,分析護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體驗,為改善臨床護理教育,促進護生成長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提綱對ICU17名護生進行一對一訪談,以了解其在ICU實習中的真實體驗,應用Colaizzi(1978)的7步分析法分析資料。[結果]有關護生對ICU臨床護理的體驗共提煉出4個主題:護生對ICU產生恐懼心理、對專科知識臨床結合的能力缺乏、自主學習能動性缺乏、職業規劃不明確。[結論]ICU護生在ICU實習期間承擔著來自工作環境包括病房格局、上班模式、病人的危重程度以及對專科理論及技能的匱乏等各方面的壓力,相比較于普通病房有很大的差異。護理管理者及教育者應靈活機動采取可行措施,探索ICU護生的實習需求,減緩其實習壓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護生成長。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護生;體驗;質性研究
ICU是重癥醫學學科的臨床基地,它對因各種原因導致一個或多個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危及生命或具有潛在高危因素的病人,及時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醫學監護和救治技術的專業場所。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急,需要臨床護士具備超強的心理素質及嫻熟的專業理論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屬于封閉式管理的隔離病房,和普通病房相比,在格局上有很大的區別。ICU護生作為本科室的新元素及護理發展的新生力量,應規范培訓,著重培養。而實習是護生邁向工作崗位成為一名合格護士的必經階段[1],此階段產生的消極感受等會對護生后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2],護理管理者及教育者應予以正確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協助他們順利的實現護生到護士的轉變。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式,以現象學作為依據[3],對學生進行訪談,以期了解護生在ICU實習的心理感受,探索其在本科室的實習需求,以進一步提高護生在ICU臨床護理的能力,促進護生成長。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2016年7月—2016年12月在武漢協和醫院ICU實習生的護理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統招全日制護理本科四年制;臨床實習1個月以上,4個月以下;愿意參加本研究;能用普通話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排除標準:非全日制四年制護理本科生;實習不足1個月或超過4個月;不愿意參加本次研究。其中男生4名,女生13名;年齡20.21歲±0.45歲。樣本量以受訪者的資料出現內容上的重復,且資料分析時不再有新的主題出現即資料“飽和”的原則來確定,共納入研究對象17名。
1.2研究方法
1.2.1資料收集方法
訪談前先與對象溝通,建立良好信賴關系。向其發放知情同意書,詳細說明研究內容、目的和方法,并承諾以編碼(N1~N17)代替姓名,保護其個人隱私,在對象完全理解和同意后方可開始研究。以研究對象方便為原則,所有受訪者提前預約。充分運用溝通技巧,鼓勵護生表達內心感受,訪談者不對其談話內容進行評價。認真傾聽,將自己的“前見”懸置起來,適時追問,對對方使用的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注意談話過程中的非語言動作和情感變化,并做好筆錄。每位對象分別進行1次或2次訪談,第二次訪談除反饋上一次的內容外再澄清一些不明白的問題,以保證信息的準確全面。主要內容包括:①第1天來ICU感覺怎么樣?②前幾個科室的實習有哪些收獲?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③在ICU你想學到什么東西?④以前實習的科室帶教老師的教學方式是什么樣的?⑤ICU這樣的教學方法你適應嗎?收獲怎么樣?⑥對于這樣的教學你覺得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在訪談過程中視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研究者在介紹研究目的和意義后,征求研究對象的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開始訪談并對訪談內容進行全程錄音,并及時記錄受訪者有意義的非語言行為,訪談時間30min~60min。
1.2.2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與搜集同步進行。訪談結束后18h內將錄音轉化為文字,之后再由兩人核對。研究者帶著研究問題反復閱讀分析病人的訪談資料,不斷斟酌。依據Colaizzi[4](1978)的7步分析法分析資料:①仔細閱讀所有資料;②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將編碼后的觀點匯集;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辨別出相似的觀點;⑦返回參與者處求證,最終提煉出主題詞。
2結果
2.1主題一:護生對ICU產生恐懼心理
2.1.1對新的環境不適應
ICU是以中心監測站為中心的扇形設計,環境分區清潔區、污染區、半污染區、外走廊,和普通病房的H形或L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進出ICU必須嚴格進行手衛生和更換鞋子和衣帽。在本次研究的17名護生中,有10名護生均表示,來ICU第1天被嚇到了。N1:“老師,這里怎么病人都躺在床上啊,嘴里都插著導管,我不敢看他。”N5:“這里好復雜,連吃飯和上廁所的地方都要找好半天才能找到,我一進來就心跳加速,心生恐懼。”
2.1.2對病人類型及病情不了解產生不自信
另外,ICU的病人種類繁多,和普通病房的單一病種相比,護理難度更大,技術含量要求更高。護生對此不了解產生恐懼和不自信。N10:“病人身上有好多引流管,十幾根都有,紗布全都是血,以前從未見到過,好可怕!”N3:“我看到一個老師在給那個病人做心肺復蘇,我好緊張,手心都冒汗。”N7:“我怕我做錯了他就沒命了,我還是看著老師做吧。”N4:“這里的病人和以前實習科室的病人不一樣,即使是一樣的操作我也不敢做。”
2.1.3對帶教老師不熟悉沒有歸屬感
ICU著裝統一要求為戴圓帽,長袖長褲,穿拖鞋,容易讓護生產生視覺混淆。N16:“老師全都一樣的著裝,不像普通病房的老師那樣都戴著燕尾帽,還可以通過老師的頭發和發夾認出是哪一位老師。”N2:“老師們都很嚴肅,不茍言笑,感覺隨時都有病人要搶救處于待命狀態。這樣的老師讓我很害怕,更加害怕自己會做錯事,越發不敢和老師講話,覺得自己孤零零的。”
2.2主題二:對專科知識與臨床結合的能力缺乏
2.2.1知識不扎實
ICU知識信息涵蓋面廣,護生知識掌握不牢固容易導致模棱兩可,產生“畏難”情緒和不自信。N6:“這個知識點有點印象,好像是這樣的吧,老師還是你來吧,我怕做錯了。”N12:“老師這樣提問會促進我思考但我也有一點挫敗感,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也不會應用到臨床。”
2.2.2缺乏實踐
護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主要是以理論授課為主,缺少實踐機會,導致理論和實踐脫軌難以接洽。N15:“以前學習的時候都記得很牢固,老師提問可以順口答上來。來這里實習后,明知道是這樣子的,就是不知道怎么用。”N17:“每次提問或者操作不知道就會提醒自己要翻書,一考完就不想看了。沒有鞏固知識點,再問的時候還是不知道。”
2.3主題三:自主學習能動性缺乏
2.3.1工作強度太大
ICU病人病情危重而且家屬不能留陪,很多基礎護理都要護士來完成。此外病人的病情觀察也是重點,需要精神高度緊張。N11:“下班覺得身累心也累,只想睡覺不想看書。”
2.3.2知識信息量大難以掌握
護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都是單個系統或者單個學科的學習,在ICU,一個危重病人的護理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護生表示難度大不易掌握。N9:“老師,這里一個病人就有好多種疾病,要怎樣護理怎樣觀察重點,就要翻好多書學好多知識點,一看就頭大,無從下手。”
2.3.3思維方式缺乏
N14:“老師,你每次這樣一邊操作,一邊給我講解知識點,再反問我一些問題,然后再考核我一下,我即使做錯了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印象特別深刻。但是我自己遇到問題就不會這樣舉一反三就不想學習。”
2.4主題四:職業規劃不明確
2.4.1對自身專業前景不確定
N13(男護生):“我一個男護士,以后怎么發展啊?難道要一輩子待在醫院打針發藥鋪床?再讀一個碩士或者博士會更好吧,那樣可以學到更多知識。”
2.4.2對自身能力持懷疑態度產生茫然
N8:“老師,你的教學方法很奇特,我很受用。要是我也能做老師,把你的方法推廣出去那樣的話學生會成長很快。但是,我還只是一個實習生,這里的工作太復雜,我怕我勝任不了,我想去學校當老師,但我又不知道我能不能當老師。”
3討論
3.1實行強化訓練,提高心理素質
護生在來ICU以前已經被告知“ICU很恐怖啊,經常有人去世!”“ICU工作強度很大,身累心更累,不想待在哪里。”等等,讓護生先入為主產生恐懼心理。對此,筆者制定出一套屬于ICU護生實習前的強化訓練方案,已有研究顯示[5],實習前科學合理的強化訓練能有效提高護生的抗壓能力以及應激反應能力。在護生來重癥監護室報到的第1天,帶領他們充分熟悉環境。主要措施如下:①引導護生自我尋找ICU與普通病房的區別,詳細介紹科室的布局分布及文化,所用的各種藥物及使用的儀器設備等。鼓勵護生自己動手接觸儀器,模擬監護場景進行演練,讓護生戰勝自身的恐懼心理,接納新環境,幫助他們早日度過心理適應期。②詳細講解科室收治的病人類型,鼓勵護生接觸病人,比如協助病人做生活護理,如:口腔護理、臥床病人更換床單、修剪指甲、梳頭發、刮胡子等操作,讓護生了解ICU病人的生活需求,明白這里的病人和“傳說中的ICU病人”沒有太大區別。③帶領護生介紹給各自的帶教老師,促進雙方了解。督促帶教老師多觀察護生的心理及學習狀態,對于護生的操作放手不放眼,給予他們充分的安全感。
3.2組織護理查房,增強自主學習能動性
ICU工作繁瑣,知識涉及面廣,護生反應“明明知道很多知識點都不會,可是就是不想去學習”“那么多要學習的東西,我學不來”“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學習了”對于這樣的狀況,臨床帶教老師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每2周組織一次PBL護理教學查房,要求護生預先了解其所護理的病人的所有治療目標及護理方案,以及病人所用的各種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等。②護理查房采用開放式講故事性質,不限制形式,要求由其中一位同學模擬病人與查房者配合,此外,查房者要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啟發其他同學思考。③組織討論,要求每個同學發言并至少提出一個問題,由其他同學回答。對于回答錯誤或者答不上來的問題,現場尋求答案,方式有:翻書、利用網絡查詢、咨詢老師等④反饋教學效果,引導護生討論這種教學方式的利弊。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護生反應,這樣的課堂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一方面可以準確地分析病人的病情和所需要觀察的護理重點,另一方面,對于遇到的不熟悉的知識點,也能在查房過程中循序漸漸的了解并掌握。此外,在和模擬病人的互動中,更加明白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重要性,督促自己在學習方面要加強。
3.3開展茶話會,引導職業規劃
筆者訪談的對象是臨床實習1個月以上,4個月以下的護生,還處于實習的前中期。部分護生表示“ICU工作強度太大了,我要是以后分到ICU該怎么辦,我怕我勝任不了這里的工作”也有護生表示“不知道在這一行能干多久,難道要一輩子當個打針發藥鋪床的護士嗎?”護生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職業規劃體系,作為帶教老師應循循善誘,加以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念。筆者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將ICU護生的所有帶教老師建立微信群,并不定期了解各個護生實習的狀態,包括心理狀態、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對待病人及家屬的態度等。②建立ICU護生微信群,鼓勵護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在科室的各種感受。③搜集整理各個帶教老師及所帶的護生的信息后,于護生在ICU實習的最后一周的第1天組織茶話會,引導護生暢談各自的理想,并請科室護士長或高年資老師參與,進行點評,協助他們對未來的職業進行規劃。特別對于男護生,要給予足夠的心理關懷,幫助他們提高專業認同感,改善消極心理應對方式[6]
4小結
綜上所述,護生在ICU臨床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包括心理恐懼、專業理論與實踐脫節、自主學習能動性缺乏、職業規劃不明確等問題,作為ICU臨床帶教老師,應在各個方面進行細微的觀察和評估,抓住護生的薄弱環節和心理狀態,因材施教,引導他們戰勝對ICU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同時,帶教老師自身也應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讓護生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杰,蔣維連,李進娥.護生臨床實習中遭遇拒絕后對帶教老師期望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3A):2830.
[2]李艷嬌,石鐵英,陸靖,等.本科護生實習初期壓力體驗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2):2527.
[3]顏余竹,周穎清.護理本科生實習中期壓力的現象學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38241.
[4]陳芳,胡慧,范艷麗,等.護生對實習前強化訓練負性體驗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4):2730.
[5]李丹,連海峰,劉成霞,等.基于ABC理論的心理關懷對男護生專業認同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4):6971.
作者:郝彬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