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感染護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的56例發生感染的新生兒,男34例,女22例;早產兒38例,低體質量患兒18例。
1.2方法
通過結合臨床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導致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由于新生兒機體器官發育不成熟,中性粒細胞池中循環的白細胞較少,因此免疫力較低,特別是早產兒皮膚缺少角質蛋白,為病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同時,新生兒的不同體質狀況也會導致感染發生率存在差異。②由于操作人員、醫院環境等因素導致感染發生。因此,對新生兒的護理應從環境護理及人員管理、常規護理、皮膚護理、眼部護理、口腔護理、臍部護理入手,具體措施如下。
1.2.1環境護理及人員管理
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殺菌,嚴格保證病房的干凈,護理人員及臨床人員進入重癥監護室時必須按照規范著裝、更換專門使用的拖鞋、佩戴口罩、手套、穿專用工作服,同時要將所有裝飾物取下,如果護理人員或其他臨床人員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化膿病灶等傳染疾病者則不能進入重癥監護室,必須在病情恢復以后方可進入病房;在進行各項操作的時候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進行,外出時一定換好外出服和鞋子,非臨床人員不可進入重癥監護室;由于新生兒機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尤其是早產兒及合并其他疾病患兒,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而引起嚴重后果。因此,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護理過程中特別要重視對環境的管理,在消毒殺菌方面除了要定期對空氣進行消毒殺菌,科室應專門安排一名消毒人員,對病房內地面、門窗、家具、病歷夾、醫療設備、水龍頭、床、治療車、臺面等每天消毒,保持病房內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合理控制室溫、濕度,定期進行通風,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度;日常醫療產生的廢棄物及生活垃圾需做好標記并分類處理。
1.2.2常規護理
首先是管理好患兒的物品,患兒的各物品不可混用,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的奶具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洗、刷、沖、消毒、五高壓滅菌的消毒程序;在對患兒實施穿刺等侵襲性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動作輕柔,尤其是要注意無菌操作規范,盡可能的減少黏膜損傷,要加強使用器械、穿刺區域等消毒管理,避免或減少感染發生;插管導芯經高壓滅菌后再使用,應每周至少更換2次呼吸機管道,同時要定期消毒。
1.2.3皮膚護理
患兒需每日洗澡,以提高皮膚的清潔度,做好患兒的皮膚觀察,尤其是詳細檢查皮膚皺折處是否有破損、膿點或紅疹。應定時為患兒更換衣物、尿布,并為患兒臀部涂抹護臀霜,避免發生臀紅。至少2h更換1次體位,避免骨突處受到過度的壓迫,根據實際情況應用減壓墊,避免發生皮膚壓傷。每4小時更換1次血氧飽和度的探頭部位。
1.2.4眼部護理
應嚴密觀察患兒眼部的分泌物情況,包括分泌物的數量、性狀、顏色等,根據實際情況為患兒滴眼藥水。
1.2.5口腔護理
定期檢查患兒的口腔黏膜有無感染、破損等異常表現,尤其是長時間應用抗菌藥物的患兒需詳細檢查是否出現鵝口瘡,如果有則需要在兩頓喂奶間隙涂抹制霉菌素。
1.2.6臍部護理
首先是確保臍部的清潔,應每天對臍部進行擦洗,尤其是要做好肚臍根部的消毒殺菌,并要注意保持臍部的干燥,護理人員密切注意觀察臍輪處是否存在紅腫、異常分泌物、出血異常狀況;盡可能對患兒實施母乳喂養,不僅可以增加新生兒與產婦的親和力,對于提高新生兒的機體免疫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結果
本組患兒經綜合護理干預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患兒的感染癥狀均得到顯著控制,未出現一例死亡病例。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圍產技術的不斷進步顯著提高了小胎齡、低體質量新生兒的存活率,而相比于其他健康足月兒,這部分患兒機體免疫力更低,各項系統均未發育成熟,外在皮膚和腸道黏膜屏障更加的薄弱,同時,由于長時間住院治療中的各項檢查、靜脈營養、抗生素等操作很容易引發感染,從而對重癥監護病房內的新生兒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據有關臨床統計資料表明,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感染的發生率大約為25%,是導致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的護理以降低感染發生率對于保障新生兒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全面從臨床工作人員的管理、環境護理、日常操作規范入手,從源頭上扼制病菌的侵襲,降低感染發生率。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重癥監護病房內新生兒很容易因為各種因素發生感染,需加強患兒的護理管理。
作者:毋艷 單位:焦作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