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質護理理念下新生兒臍部護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內我院正常分娩的60例新生兒,將其隨機分配到常規護理組和優質護理組。其中,常規護理組32例新生兒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胎齡(39.5±0.5)周,平均體重(3.04±0.79)kg;優質護理組28例新生兒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胎齡(39.3±0.6)周,平均體重(3.02±0.81)kg。兩組新生兒的性別,出生體重、胎齡和其他一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兩組新生兒由同一組醫生和護士進行臨床干預,住院時都給予一般護理,讓新生兒臍部保持清潔。常規護理組新生兒,碘伏消毒后無菌紗布常規包扎。之后每天在新生兒洗澡后用75%乙醇清潔殘端達到消毒效果,消毒后再次覆蓋包扎斷面,并換下新生兒衣物。優質護理組在高度貫徹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努力克服以前存在的所有缺陷、不足,從專業技術到服務態度都經過嚴格培訓之后再給予高質量優質護理服務。即從新生兒斷臍后的第一天開始,就給予2%碘酊消毒,一直維持到臍帶脫落后的1周左右,且每次消毒要經過三步:第一,吸干新生兒沐浴后臍部的水分;第二,在臍帶周圍和根部依次消毒;第三,數分鐘后再次吸干臍帶周圍殘余的水分及藥液。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臍炎(臍部滲血、紅腫、分泌物等)發生率和新生兒家屬對醫護人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問卷調查)。
1.4統計學分析:
用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當P<0.05時,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發生臍炎的概率比較:
常規護理組新生兒發生臍炎的概率要高于優質護理組(P<0.05)。
2.2兩組新生兒家庭對醫護人員護理的滿意程度比較:
常規護理組的家庭對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要低于優質護理組(P<0.05)。
3討論
新生兒臍炎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新生兒臍部后出現黏液或膿性分泌物,可伴有臭味或者臍周發紅等臨床癥狀。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出生1周內臍帶會自然脫落,但其脫落前,不免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一個良好的培育床。因此,在新生兒護理中,應盡量給予臍部最好、最及時的護理,如護理不當極易引起感染,進一步發展為臍炎,甚至誘發敗血癥或死亡。針對以往的常規護理模式,新的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展現了更大的優勢,不僅降低了臍炎的發生率,而且獲得了新生兒家屬的一致認可。本組數據顯示,優質護理組新生兒發生臍炎的概率要低于常規護理組,新生兒家庭的滿意度也要高于常規護理組。該結果與殷秀珠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理念應用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不僅能降低臍炎發生率,而且可以提高家屬滿意度,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
作者:梁尚艷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