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下肢骨折術康復護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齡18-86歲,平均年齡(63.27±5.88)歲,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26例,股骨干骨折18例,脛腓骨骨折22例,髕骨骨折14例;手術類型:切開復位內固定8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參考組采用常規骨折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全面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在術后將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盡早告知患者,使其能夠明白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手術后通過按摩、聊天等方法將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分散,對其進行鼓勵,提高其康復的信心。②基礎護理,術后3天內間隔4h對測量一次體溫,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感染等,術后將其患肢抬高,并觀察其皮膚溫度、顏色及動脈波動情況等,觀察其肢體運動、感覺及傷口滲血情況;術后保持負壓引流的通常,避免受壓、扭曲、脫出等,間隔4h擠捏1次引流管,負壓引流器的水平需要低于切口水平,減少血液倒流導致的切口感染。③功能鍛煉。床上肌力鍛煉,在術后第3天在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在床上活動患肢,指導患者關節主動伸屈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天進行4-6次,每次5min,足趾小關節被動及主動屈伸活動,逐漸朝足蹬運動、蹂關節活動、直腿抬高繃直,具體做法如下:足背用力屈曲,之后盡力繃直膝關節,然后將患肢提高45°,每次維持10-30s,最后雙腿放平完全放松,每天5-10次;應用外固定支具或石膏托患者可先不進行鍛煉;離床鍛煉,手術結束后3-4周,根據患者情況可離床鍛煉:壓腿運動,患者雙腿防止在病床上,將一軟墊放置在踝下,持續膝部用力加壓,壓力恒定持久,如他人輔助按壓,將其左右手分別放置在大腿及小腿上,嚴禁在髕骨處作用,從而減少不適感。屈膝功能鍛煉,均在床側進行,健肢托在患肢,身體坐起并向床邊轉移,膝關節下垂至床下,之后將健肢放置在患肢踝前方,輕輕用力后壓,用力大小以患者耐受力為主。負重練習,手術結束后4-6周患者雙拐下床行部分負重活動,指導患者正確持拐助行;拐杖以患者舒適為主,用軟墊包裹拐杖頂端,有效減少腋窩壓力;患者站立時挺胸胎頭收腹等,患者身體穩定后轉移患肢,每天聯系200-500m,分為3次進行;手術后6-8周負重練習;粉碎性骨折患者負重時間盡量延長負重時間3-4周。在進行功能鍛煉時,醫護人員需要堅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主動為主、被動為輔等原則,具體根據患者病情進行。
1.3觀察指標:患者護理結束后對膝關節活動度進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觀察其首次下床時間。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護理結束后膝關節活動度為(126.52±15.27)°,參考組護理結束后膝關節活動度為(115.36±15.08)°,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康復期間出現1例褥瘡,并發癥發生率為2.5%,參考組康復期間出現5例褥瘡、2例尿路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7.5%,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觀察組首次下床時間為(13.58±2.11)天,參考組首次下床時間為(22.05±4.17)天,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下肢骨折在骨科中較為常見,臨床主要以恢復負重及行走能力為治療原則,然而術后骨折制動等均不能促進患者下肢功能的快速恢復,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這就導致了術后褥瘡、下肢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提高,因此在術后盡早給予患者優質的康復護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大于參考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少于參考組,首次下床時間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由此可知,下肢骨折術后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巫蘭 單位:廣漢市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