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恢復效果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其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2019年1月期間住院治療的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人數均為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下腰痛功能評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術前兩組下腰痛功能評分比較,組間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下腰痛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腰腿痛等癥狀盡快緩解,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建議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種骨科常見病,是引發下腰痛的常見原因,一般通過手術療法治療可獲得明顯效果,但部分患者術后由于瘢痕組織形成、硬膜周圍纖維化,引發神經根粘連、局部硬膜囊受壓、活動受限,有再次引發坐骨神經痛等癥狀的危險,嚴重影響長期療效[1]。隨著近年來康復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將其運用到LDH術后護理中,以防止壓迫與粘連,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LDH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其術后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與傳統護理模式對比兩種護理方式對患者術后恢復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研究對象為70例LDH患者,均為我科門診在2018年1~2019年1月之間收治,隨機對其進行分組,每組人數35例,對照組有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為76歲,平均(50.25±3.56)歲,病程最長20個月,最短為2個月,平均為(9.2±2.8)個月,椎間盤突出部位:2例L3~L4,12例L4~L5,21例L5~L6;觀察組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為76歲,平均(50.29±3.13)歲,病程最長18個月,最短為1個月,平均為(9.1±29)個月,椎間盤突出部位:2例L3~L4,11例L4~L5,22例L5~L6。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與椎間盤突出部位等)對比,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2]納入標準:患者均表現為下肢肌力降低、腰部壓痛、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經核磁共振成像、CT與腰椎平片等檢查確診,與LDH臨床診斷標準相符。排除標準:排除腰椎不穩者;排除單純椎間盤突出者;排除不能主動配合研究者。
1.3方法。對照組LDH患者35例實施傳統護理干預,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術后普及相關注意事項,給予心理疏導等。觀察組LDH患者35例在其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其內容包括:①術后3d之內,指導患者行早期被動訓練,以降低神經根粘連發生率,避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引導患者家屬配合護理工作,協助患者進行被動抬腿練習,注意期間保持膝關節伸直,將腿抬至30°~60°,時間為15s。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環轉等練習,如術后疼痛有所緩解,可適當增加抬腿練習的次數與幅度。每組訓練之間間隔6h,每次進行3組訓練。②術后4~14d之間,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練習內容,關注腰背部柔韌性的提升,指導其頭、臀、足與肩部貼近墻面,每次持續5min,每日2組,每組共3次。協助患者在仰臥位下行髖關節屈伸運動,屈曲髖部,使膝關節與胸部靠近,每日3組,每組共5次。③術后15~28d之間,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逐步增加腰背部訓練強度,根據腰背肌五點式進行練習,在患者仰臥位下進行上肢屈肘、髖與膝訓練,實施雙足、枕骨支撐訓練,另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腰背部舉高訓練,每次停留時間為3s,每日3次。
1.4觀察指標。對所有患者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采用下腰痛功能評定表(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scores)分別在術前、術后3個月評定下腰痛功能,分值越高代表下腰痛功能越好。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共分為四個等級[3]:①優:術后4周,運動功能不受限,無腰腿痛癥狀,生活、工作恢復正常;②良:功能基本恢復,偶有腰腿痛癥狀,可從事較輕日常活動;③可:有較輕腰腿痛癥狀,不可從事正常活動與工作;④差:腰腿痛癥狀無改善。
1.5統計學分析。各項指標數據均錄入excel,用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JOA評分等數據)與計數資料(總有效率等數據)分別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其中計量資料用(珚x±s)描述,計數資料用百分數(%)描述,以P<0.05為研究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JOA評分對比。如表1,術前兩組患者JOA評分比較,不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如表2,術后3個月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LDH是骨科門診常見疾患之一,也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手術是治療LDH最有效的方法,但術后可能面臨肌力下降、遺留腰腿痛等情況,其原因在于手術治療對纖維環穩定性造成了影響,引發剩余髓核組織再次突出,術后還可能出現血腫、瘢痕等問題,引發神經根粘連,對手術療效造成不利影響。對LDH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在LDH術后恢復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其臨床病癥,幫助其減輕疼痛,縮短治療時間[4]。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實施多方面訓練,以達到刺激神經的目的,同時拓展通道,以避免發生術后神經根粘連,同時還能加速血腫消退[5]。本次研究根據LDH術后病理與生理特點設計出康復訓練方法,在術后不同時間段給予患者不同方式、不同強度的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從簡單運動逐步過渡到復雜運動,以促進患者肌力恢復。有學者稱,LDH患者術后約有90%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僵硬與功能性脊柱側凸,本研究中在患者術后早期實施被動康復訓練,引導患者掌握正確訓練的方法,一同協助患者訓練,以促進手術區域血液循環,減輕其組織水腫,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LDH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腰椎功能。同時,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隨訪中證實,術后對LDH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LDH患者術后功能,降低其腰腿疼痛復發率,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通過以上內容論述可以看出,LDH手術后,康復訓練是其臨床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可顯著促進患者術后病情恢復,有效緩解其腰腿疼痛等癥狀,恢復肌肉力量與功能,有利于提升預后效果,為此我們可以將其作為LDH患者術后康復護理的首選護理方法使用。
作者:謝翠秀 單位: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