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彈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從護生心理彈性的概念、影響因素、干預策略及測量工具4方面綜述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旨在提高護理教育者對護生心理彈性的認知,以期采取合適的干預策略提高護生的心理彈性,培養優秀、穩定的護士后備力量。
關鍵詞:護生;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干預策略;測量
護士是衛生系統的支柱,而護士短缺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截止2018年底,我國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人,但目前的護士數量仍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1]。護理專業學生是護士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但有研究顯示[2],大部分護生專業思想不穩固,繁重的學業壓力、復雜的臨床實踐環境、緊張的護患關系等因素都會影響護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職業發展。護生心理彈性被認為是應對學業和職業挑戰的重要積極心理特質。因此,在培養護生專業技能的同時,護理教育者可以通過干預措施增強護生的心理彈性,使護生積極應對專業挑戰。本研究即從概念、影響因素、干預策略和測量工具四方面闡述護生心理彈性的研究進展,旨在提高護理教育者對心理彈性的認識,有助于提升護生的壓力應對能力,增強護理隊伍的穩定性。
一、護生心理彈性的概念
心理彈性是心理學領域廣泛應用的概念。美國心理學會[3]對于心理彈性的定義是個體在面臨逆境、挫折、創傷或其他負性事件時積極適應的過程。而在護理學領域,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發展較晚,目前沒有對護理心理彈性相對統一的概念。有一項國外研究[4]應用諾里斯概念澄清方法對護生心理彈性的概念進行分析,提出護生心理彈性即指護生在運用保護性因素應對感知壓力和逆境時出現的個體發展過程,隨著成功應對的次數增多,其應對/適應能力和健康水平隨之增強。這是目前國內外僅有的專門針對護生心理彈性的定義。
二、護生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支持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5-7],社會支持是影響護生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家庭、親友和教師是護生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鄧力等[6]研究顯示護生的社會支持度越高,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良好的同學關系可以提供給護生情緒、信息等方面的資源,所以與同學關系好的護生,其心理彈性水平較高[5]。教師可以給護生提供關愛和支持的環境,有效的師生關系可以增強護生的心理彈性[7]。
(二)人口學特征
性別、獨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等是影響護生心理彈性水平的人口學因素[8-9]。李亞琴等[9]調查發現,護理本科生中非獨生子女學生心理彈性得分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可能與非獨生子女更擅長分享與溝通,較易適應集體生活有關。此外,生源地[9]為農村的學生心理韌性比城鎮學生高。在家庭經濟狀況因素上,研究表明家庭經濟狀況越好,護生心理彈性水平越高[8]。
(三)學業因素
可影響護生心理彈性的學業因素主要包括學歷、年級、是否學生干部、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等[9-10]。學歷是影響護生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歷越高,心理彈性越高,可能由于學歷高的護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護理教育,且在實習、擇業等方面具備優勢,護生更有信心,在應對復雜問題時具備更高的心理彈性[10]。另外,有學生干部經歷或有社會實踐經歷的學生,因為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鍛煉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能力,其處理各種相對復雜事件的能力會較強,因此心理韌性會顯著高于普通學生[9]。
(四)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而積極應對是心理彈性的保護因子。陳曉云等[8]指出面對困難時,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護生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另也有學者得出同樣的結論,護理專業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與應對方式密切相關,消極應對影響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不利于心理健康[5]。
三、護生心理彈性的干預策略
目前,國內外針對護生心理彈性的干預策略甚少,我國僅有3項研究針對護生心理彈性進行了干預性研究。姜永香等[11]基于微信心理教育模式對護理專業實習生心理彈性進行干預,包括成立心理教育教師團隊、學生實習期前進行深入訪談和心理測試、建立微信群、制定各個微信群的心理教學內容和心理教學引導等環節,結果顯示除家庭支持項目外,觀察組的心理彈性各項評分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謝紅芳等[12]選取了288名護理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組151名實習生接受常規的帶教方式,試驗組137名實習生接受分階段團體積極心理干預,包括在實習早期、中期、后期幫助護生明確角色定位和實習目標,形成個性化的壓力應對策略,強化護理實習生的正向認知、正向情感和正向實習行為,結果顯示經分階段心理干預的護理實習生,實習前后心理彈性均提升。吳曼[13]對64名在校本科護生進行了心理彈性干預研究,對照組接受學校常規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組接受為期八周的團體積極心理干預,包括“發現優勢”、“心懷感恩”、“蓬勃人生”、“積極溝通”、“擁抱壓力”、“以愛傳愛”、“意義人生”等主題,采取小組討論、視頻播放、成員分享、知識講授等多種形式,干預結果表明團體積極心理干預可以顯著提升護生的心理彈性。
四、護生心理彈性的測量工具
(一)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
由美國心理學家Connor和Davidson編制,中文版由我國學者于肖楠、張建新翻譯并修訂,量表由3個維度25個條目構成,包括堅韌、自強、樂觀。每個條目采用0~4級評分,即“從不”至“幾乎總是”依次賦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心理彈性水平越好。多項研究[2,5,10,12,14]選取該量表進行護生心理彈性測量,信度良好。
(二)10條目心理彈性量表(10-item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10)
現在廣泛使用的CD-RISC-10簡化版由Campbellsills等根據CD-RISC-25修訂而成,葉增杰等對該量表進行了漢化及應用。包括1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從來不”至“一直是”依次賦值為0~4分,總分為0~4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彈性越強。該量表應用方便,徐敏等應用于護生心理彈性測量,信度良好[8]。
(三)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2(CD-RISC2)
Vaishnavi等將美國心理學家Connor和Davidson編制的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CD-RISC)減少至2個條目,條目包括為“在生病、受傷或痛苦之后,我很容易就能恢復”和“當發生變化時我能夠適應”,量表采用0~4分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數越高則心理韌性越高。陳燕雅等[15]使用了該量表,且證實該量表能有效代表CD-RISC。
(四)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
由我國學者胡月琴等編制[9],該量表由5個維度27個條目構成,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分別計5~1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水平越高。
五、對護理教育和實踐的啟示
目前,我國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彈性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嚴謹。心理彈性作為一個復雜的多維度概念,構建統一的概念對于其在護理鄰域進一步的研究十分重要。而目前國內外針對護生心理彈性均未有統一的概念,影響對其現狀及干預方面的探究,也不利于不同文化背景間的交流。因此,后續研究應對護生心理彈性的概念作進一步闡述與統一。再者,目前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均為普適性量表,為了能準確測量護生心理彈性,開發和應用針對性的量表也十分重要。基于心理彈性對于護生學業、實習及職業的重要性,學校及臨床教師應注重護生心理彈性的培養。而目前,國內干預研究較少,且缺乏理論框架、嚴謹的設計。未來應加強對于護生心理彈性干預策略的研究。通過有效的干預,可以增強護生的心理彈性,有利于幫助個體積極應對學業、實習等遇到的困難。在護生走上臨床崗位時,其較強的心理彈性,可以幫助個體更好的適應復雜的臨床環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護士職業隊伍的穩定性。
作者:馬星 李安琪 姚瑤瑤 肖倩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