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綜合護理干預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綜合護理干預在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中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周期為6個星期。對照組給予利培酮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模式,提供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做好體質量管理,加強日常行為訓練,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等措施。對比兩組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結果治療后,觀察組BPRS評分(55.01±2.1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8.08±2.43)分(P<0.05);觀察組治療依從性95.00%(38/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Z=-2.079,P=0.038);而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2.50%(37/40),也高于對照組的77.50%(31/40)(Z=-2.211,P=0.027)。結論在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兒童少年期;綜合護理干預
患者年齡未滿18周歲的精神分裂癥稱之為兒童精神分裂癥或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會追溯到童年時期,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重視。有研究表明,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兒童期就起病,表現為孤獨、協調功能差、社交自信感低,易產生社會性焦慮,出現運動性抑制和運動性興奮等,表現緘默、緊張狀態或興奮、沖動等[2]。兒童青少年在服用抗精神病藥后易導致體質量增加,影響治療的依從性[3]。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成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4],而且,對精神分裂癥采取利培酮治療時實施護理干預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5]。本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女性41例,男性39例,年齡(13.20±1.30)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10.23±2.84)歲;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11.12±2.4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兩組利培酮藥物治療情況
利培酮起始劑量為0.5~1mg•d-1,口服3d后加量至1~2mg•d-1,最大劑量6mg•d-1,在整個服藥過程中每周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用藥依從性和治療效果。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精神科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發育水平和心理特點,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以及對護理工作人員的陌生感,提高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6]。其次,提供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并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安全教育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避免患者發生意外事故[7]。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面護理干預:①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加強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做好服藥管理,防止患者出現意外事故。②做好體質量管理:服用抗精神科藥物期間會出現體質量增加,降低治療的依從性,在住院期間給予患者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指導。③加強文化知識學習和行為訓練:組織形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學習和娛樂活動、社交活動,提高患者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減少因病情或藥物引起的懶散和長時間臥床。表現積極者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其信心,使其正確對待各種挫折。④耐心引導,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采取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告知家屬注重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以及性格特點,尊重患者的思想以及行為,對患者不良行為進行耐心引導和矯正,逐漸使患者恢復正常[4,8]。
1.3評價標準
1.3.1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
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分為5部分: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興奮和敵對猜疑評分。所有項目采用1~7分的7級評分法。總分反映疾病的嚴重性,總分越高,病情越重[9]。
1.3.2治療依從性
可長期進行規范治療并能及時反饋用藥后的反應為完全依從;基本遵從醫囑,偶爾發生不規范治療,能反饋用藥后反應為部分依從;經常不遵從醫囑,無法堅持以及經常中斷治療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
1.3.3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
采用我院住院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共計5個主題,20項條目。5個主題包括住院環境、護理技術、生活護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評價標準: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值分別為5分、3分、1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護理服務滿意度越高。總滿意度=滿意+一般。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或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經治療2、4、6周后,BPRS量表評分均明顯下降,以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在治療6周后觀察組BPRS評分(55.01±2.1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8.08±2.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率95.00%(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30/40)(Z=-2.079,P=0.038)。
3討論
本研究表明,實施利培酮治療和全面護理干預2、4、6周后患者的BPRS量表評分均明顯下降,以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在治療6周后觀察組BPRS評分(55.01±2.1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8.08±2.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在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興奮和敵對猜疑等方面癥狀均有效緩解。而且,通過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加強了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做好服藥管理,防止患者出現意外事故,從而誤傷他人以及對自身造成傷害[1]。在住院期間護士協助患者做好體質量管理,給予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指導:進食應細嚼慢咽,多吃水果、蔬菜和豆制品,限制糖類和脂肪類飲食,日常加強戶外活動和鍛煉,減少臥床時間等,通過體質量管理增強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每周詩詞背誦和英語單詞大比拼提高了患者的學習興趣,行為訓練豐富了患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增強了患者的信心,能正確對待挫折,利于身心健康發展。個體化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出現的性格問題、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矯正和心理干預,提高了患者治療配合度,使患者逐漸建立完善的自我體系。對患者家屬進行正確而積極的引導,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改變養育態度和養育方式,充分利用父母或養育者的能力來改變兒童的問題[10];引導他們對患者情緒變化及性格特點實施關注,打消種種疑慮和擔心,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患者,從而帶動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因住院而與社會脫節造成的社會功能下降的問題,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對患者病情恢復具有顯著效果,提高護理滿意度。經過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Z=-2.079,P=0.038),而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11,P=0.027)。綜上所述,利用利培酮和全面護理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兒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而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更快恢復身心健康,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作者:喻麗珂 馬雁冰 王宏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