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敘事護理在臨床及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介紹敘事護理的概念、在臨床護理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及方法,為敘事護理在臨床及教學中的應用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敘事護理;臨床應用;護理教學
敘事即敘事自己的故事或經歷,是人們敘述自己如何體驗世界以及如何解釋自己某一經歷的活動[1]。隨著整體護理觀念及模式的提出,敘事開始成為護理領域關注的熱點。整體護理觀關注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深入了解病人,傾聽病人通過敘事透露出來的“身心社靈”等多層次的需求,并通過敘事護理途徑進行干預,從而改善病人的情感體驗。
1敘事護理的概念
敘事護理(narrativenursing)于20世紀末由敘事醫學進入護理領域,各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開始探討“敘事護理”的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定義。Mnsc等[2]將敘事護理定義為護士通過敘事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幫助病人重構故事意義,把一個充滿問題的故事變成一個護理問題并加以解決。Devenny等[3]認為:敘事護理是護士利用反思的方法增長臨床知識和智慧的過程。Aloi[4]認為,敘事護理是利用敘事手段,幫助病人重構新的、有積極意義故事的一種護理干預方法。黃輝等[5]認為,“敘事護理”是護理人員通過傾聽并回應病人的故事,運用共情、反思等敘事護理能力,來解構病人故事中的問題,并重構故事的意義,進而對病人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的一種護理實踐活動。
2敘事護理的意義
2.1臨床應用意義
目前,敘事護理被看作是一種有效的切入病人經驗的方法,在護理工作中有公認的積極的干預治療作用。Bowers等[6]認為:敘事是人道主義護理實踐的核心,病人通過敘述故事的形式傳達情感及價值觀,有助于增強其心理彈性,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有助于其醫療救治和疾病康復。Cepeda等[7]在成年癌癥病人中開展敘事護理治療干預,結果顯示采用敘事護理干預的癌癥病人幸福感指數高于對照組,敘事情感表露程度高的病人的疼痛程度評分明顯低于敘事較少的病人。汪旭靈等[8]在住院病人中開展敘事護理活動,結果顯示敘事護理模式增加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黃燕珠[9]利用敘事護理的方法干預神經內科住院病人,結果顯示,敘事護理方法可顯著緩解病人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對促進克服心理障礙、改善自我效能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2.2教學應用意義
2.2.1對護理課堂教學的意義
敘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護理教育家Diekelmann[10]率先將其引入護理教育領域,她認為敘事教學是教師通過搜集故事素材,引導學生分析、解構故事內涵,通過對話及溝通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關懷能力及評判性思考能力,實現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Walsh[11]認為敘事教學作為補充傳統教學內容和能力驅動教學法的一種手段,已成為護理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它通過解釋故事的共同意義來關注人類的醫療保健經驗,這使學生能夠探究所涉及的不同觀點,有助于在學習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Larocco[12]在護理課堂教學中將搜集到的病人或病人家屬關于疾病經歷的傳記故事讓學生閱讀,使學生感同身受他們的情感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同理心。Kirkpatrick等[13]在老年護理學的課程教學中采用敘事方法解讀與生命有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讓學生更深切理解生命與死亡,并提高了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馬改紅等[14]在護理人際溝通課程中引入敘事教育,通過故事形式描述課堂理論,通過藝術、電影和文學作品呈現課堂理論,通過敘事角色扮演升華課堂理論,不僅豐富了護理溝通的授課形式,簡化了授課內容,而且提高了學生對人際溝通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升。敘事護理教學為開展護理人文教學開辟了一種全新的途徑,有助于促進護理專業學生人文關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增強其同理心、職業認同感及價值感[15]。
2.2.2對護理實踐教學的意義
目前,已有較多學者將敘事護理方法應用于護理實踐教學中,吳悟等[16]將敘事教學方法應用于重癥監護室的臨床帶教中,教學方法分為第一階段:精細閱讀及反思性寫作。第二階段:與病人專業談話及撰寫平行病歷;出科前教學評價顯示,學生在溝通技巧、傾聽技巧、病人滿意度、共情能力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李怡等[17]將敘事護理教學方法應用于骨科護理本科學生的帶教中,75%的護生認為敘事性帶教方法在促進自己的學習興趣、溝通能力、人文素養、職業認同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敘事護理的方法
3.1敘事護理臨床應用步驟
目前,敘述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尚未形成可遵循的科學的程序模式,Aloi[4]將敘事護理的過程總結為:外化、解構和重新創作3個過程。外化過程中護士主要傾聽病人對自己故事的敘述并注意尋找故事中潛在的問題;解構過程中,護士將病人的問題放在社會背景下,消除病人的病理狀態,開辟新的與問題互動的可能性;再創作過程是對病人的問題情境重新定義,構建新的故事意義。黃輝等[5]指出:敘事護理主要分為3個步驟應用臨床,一是進入病人故事,即傾聽或查看病人對自己經歷的敘述,并關注其應對態度和方式;二是正向回饋,即護士從病人故事中找尋出有意義之處并給予肯定,引導病人樹立正確積極的疾病觀、生活觀;三是總結反思,即總結病人現存的問題并分析原因,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筆者結合文獻研究,總結敘事護理臨床應用步驟如下。
3.2敘事護理教學過程實施步驟
高晨晨等[18]通過借鑒國外敘事教學程序模式,設計了本土化的敘事護理教學程序的5個步驟,即①選擇故事:搜集敘事護理的素材。課題組采用文獻調查法、行為事件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等收集敘事素材,并對其進行敘事化處理和分類制作。開發了一套圍繞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及臨終關懷護理領域,包含生命各周期的敘事護理素材,分別對應的主題是“生命伊始的相迎”“成長途中的相伴”“流金歲月的相依”“桑榆到晚的相守”“臨別之際的相送”,包含文學作品、圖書、電子故事、影視4種類型,共計107例素材,為護理院校和臨床開展敘事護理教學提供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專業特色明顯的敘事護理資源[19]。②呈現故事:通過敘事者的敘事、欣賞藝術作品、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故事情節。課題組利用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出一套集敘事護理素材和敘事護理教學實施方案為一體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20]。③啟發討論:教師圍繞故事引導學生反思討論,挖掘故事中的意義,分析人物情感與行為產生的動機,探討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④記錄分享感悟:學生結合故事和討論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記錄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⑤拓展實踐:學生將課堂教學中學習到的各種敘事護理能力和技巧應用于真實護理實踐中。
4小結
敘事護理強調護士以傾聽、反思、回應的姿態走進病人的故事,以共情的方式了解病人的疾病體驗,其核心是共情和反思[21]。敘事護理強調的不是技術而是態度。護士應該懷著尊重、謙卑、好奇的態度去欣賞病人的故事,聆聽故事背后的生命力量,通過重構故事意義,使病人改變自我認知,修復心理創傷,促進創傷后成長。同時敘事護理能夠激發護理人員的共情,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及人文素養,豐富臨床心理護理的內涵和形式,對提升整體護理及優質護理的服務效果有積極意義。
作者:何桂平 柳韋華 單位:泰山醫學院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