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理學專業信息化現狀的文獻計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系統分析信息化在護理學專業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態勢,為今后護理學專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為統計源,選擇高級檢索,對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文獻從作者分布、文獻分布、文獻類型、研究內容等進行計量學分析。結果共檢索到110篇文獻;作者單位遍布我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文獻類型以科研論文數量較多,在科研論文中以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為主(21.82%);文獻共引文653條,被引論文共55篇;25.45%的文獻有基金資助。結論護理學專業信息化已引起了護理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并對其進行相關探討與實踐,但由于信息化模式發展時間較短,還需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增加相關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產出,探索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從而更好地為基礎護理學及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
關鍵詞:信息化;護理;文獻計量分析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與技術,各個環節和要素得到科學安排,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實現教學、臨床與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優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術的介入,開辟了一種新模式,它能充分激發個體積極性,主動對知識有效構建,深刻認識、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撐。信息化教學模式現已逐漸運用到護理教學及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培養了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護理專業的具體實踐應用中還會受到某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不夠完善;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不夠先進;對護生自學能力要求較高等。因此,構建高效的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還需廣大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為更好了解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發展趨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與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選擇高級檢索,在“主題”字段或“題名或關鍵詞”字段分別檢索“信息化教學”AND“護理”。結果共顯示130篇文獻,刪除無關和重復文獻后,共檢索到符合標準的文獻110篇。
1.2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文獻信息
根據研究內容和目標,應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收集文獻相關信息。①文獻基本情況:文題、作者、作者單位、發表期刊、發表年份、引文情況、基金來源、文獻類型等;②文獻主要內容:研究地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文獻使用研究方法等。對每篇文獻的以上信息進行整理并提取,將相應信息錄入數據庫。1.3統計學分析運用Excel軟件對檢出的文獻從文獻發表時間、作者、作者單位、發表期刊、研究內容、引文情況、基金資助情況、被引用頻次等方面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文獻分布
共檢索到110篇論文,其中碩博士論文2篇,會議論文1篇,其余107篇發表于54種期刊上,平均發文量為1.98篇。其中發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9種,共發文43篇(40.18%),具體見表1。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關文獻數量總體呈穩健上升趨勢,2008年2篇,2009年3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3篇,2013年1篇,2014年7篇,2015年發表14篇,2016年發表35篇,2017年發表41篇。
2.2作者分布
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關論文涉及作者235人,不含外籍作者。有51篇論文為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為46.36%,篇均作者數量為2.1人。作者單位主要以高職高專及本科高等院校為主,但單位分布較分散。根據第一作者所在地區進行統計,110篇論文分別由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作者完成,按地區發文量,前7位分別為:江蘇省24篇,湖北省15篇,湖南省14篇,重慶市7篇,山東省6篇,廣西省6篇,陜西省4篇。
2.3文獻類型
110篇文獻中,科研論文數量較多,其次是經驗總結論文,在科研文獻中以實驗性研究為主,設計研究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占21.82%。
2.4研究內容
110篇文獻中,綜合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的研究32篇(31.48%);探討信息化模式在各個護理基礎學科課堂教學及臨床實踐教學應用:基礎護理學27篇(3.70%),外科護理學9篇(5.56%),內科護理學8篇(16.67%),解剖學6篇(%),健康評估6篇(2.78%),婦科護理學5篇(6.48%),兒科護理學5篇(%),急危重癥護理學3篇(13.89%),老年護理學3篇(4.63%),病理學2篇(2.78%),護理禮儀、護理管理、生理學和英語各1篇(0.93%)。
2.5被引頻次
110篇文獻共引文653條,其中中文引文623條(95.41%),外文引文30條(4.59%)。所有文獻中,被引論文共55篇,被引用1次者23篇,被引頻次為2次者11篇,被引頻次為3~9次者19篇,被引頻次10次以上者共2篇,其中最高被引頻次為14次,為2013年中華護理教育雜志發表的1篇文章[2]。
2.6基金資助情況
110篇文獻中28篇(25.45%)論文受基金資助。其中受國家級科研基金資助者1篇,受省部級科研基金資助者(如省衛生廳科研基金)20篇,受市級科研基金資助者6篇,受軍隊、院校各類科研基金資助者1篇。
3討論
3.1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的相關研究穩步發展
信息化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圖片、音像等電子資源將教學內容中難懂的部分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更多的知識,并有效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信息化模式的發展已延伸到護理學專業教學的各個領域并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從發文的數量來看,研究論文總體呈穩健上升趨勢,說明當前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被關注程度較高,特別是在2017年論文量達到41篇;登載護理學專業信息化論文的期刊有54種,其中7種是護理專業期刊,其它均為醫學性綜合期刊;文獻作者散落于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布廣泛,其中以江蘇省發文量最多。
3.2國外研究成果借鑒有限,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是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作者對該領域科研前沿動態的掌握狀況[3]。經文獻計量分析,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文獻共653條引文,其中外文引文僅占4.59%,所占比例之低說明我國學者尚未充分吸取國外有關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的先進理論和研究成果。從基金資助情況來看,所統計的文獻中僅有25.45%的論文受到基金資助,研究經費的欠缺也會限制該領域研究的深入發展。從作者情況來看,高產作者較少,從事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核心科研力量尚未形成。從期刊狀況來看,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較低,表明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的研究水平還處于起步階段,上升空間巨大,需要積極引導增加投入。
3.3實證研究雖多但研究過程尚待完善
110篇文獻中,雖然科研論文數量較多,但仍有51篇(46.36%)文獻沒有采用科學的統計學方法和嚴謹的科研設計,缺乏客觀的評價指標和數據,并且結果大部分以定性論述為主,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嚴重影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時也會影響研究結果向護理臨床實踐等其他領域的延伸和應用。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明確研究總體構想,規范科研設計方法,確定評價指標,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規范化統計學處理,提升研究結果的客觀性,為今后延伸性研究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3.4技術設備支持尚待跟進
與傳統模式相比,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的全新模式顯然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師生之間平等互動交流取代了單項關系學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信息化模式的成功施行還有賴于軟件硬件等多方面的技術支持。現有文獻顯示護理學專業信息化模式在電子教學網頁、郵件信息、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網絡教學平臺的輔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由于信息化模式要求較高,大多數院校僅限于初步摸索,進一步深入研究還需后期加大學校經費支持,完善網絡教學平臺,信息資源設備的建立。信息化模式是我國護理學專業發展的新方向,作為護理人員應改變傳統理念,與時俱進,積極創造條件開展信息化模式在護理學專業的實踐,在橫向研究的同時加深縱向發展,探索出適合護理學專業的信息化模式,為基礎護理及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
作者:李璐良 單位:菏澤醫學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