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急性腦卒護理管理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2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中相關標準。將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193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259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實驗組,再將各組中合并吞咽障礙的患者作為亞組進行比較。452例患者中男272例,女180例,年齡32~81歲,平均年齡(67.41±12.8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吞咽、意識狀況給予護理措施,清醒患者給予常規飲食護理,昏迷患者給予鼻胃管留置進行注食。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誤吸預防護理,具體如下。
1.2.1篩查吞咽障礙
由中風專科專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內容涵蓋吞咽障礙的臨床癥狀、吞糊試驗、吞水試驗、誤吸處理和脈沖氧飽和度監測等。根據篩查結果確定如何選擇食物及攝入途徑,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和意識不清的重癥患者行胃管留置注食。
1.2.2攝食護理
1.2.2.1留置胃管進食
依從性差的患者留置胃管進食:鼻胃管深度55~60cm,硅膠鼻胃管管徑12號,進食前給予吸痰、翻身等護理措施,并監測患者胃殘余量,超過100ml時推遲2h給予半量食物進食,通常采用喂養泵輸注。在患者身體允許時,進食30min后抬高床頭30°,并給予口腔護理。吞咽困難患者應標注“防誤吸”,并納入交班內容。密切觀察患者吞咽狀況,發現有加重時應重新評估患者吞咽障礙程度,并制定相應進食計劃。對經口進食者發生吞咽障礙癥狀時立即改為鼻胃管進食,而對鼻胃管進食患者吞咽障礙好轉時應緩慢改變進食狀態,不應立即由流食換為干飯。
1.2.2.2經口攝食
依從性好的患者經口攝食:①食物狀態。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程度進行選擇,從輕度到重度依次為流質加食物增稠劑、糊餐、半流質、軟食和干飯。②進食體位?;颊呷〗劝肱P位或舒適坐位,患者身體允許時可將床頭升高30°,頭前屈10°左右,從健側口腔進食,緩慢微量。餐后指導患者清潔口腔。護理過程中記錄各組患者吞咽障礙檢出率和院內吸入性肺炎發生情況。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吞咽障礙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吞咽障礙檢出率為24.87%,低于實驗組的35.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經胃管進食和經口進食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對比
經口進食和經胃管進食實驗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有研究指出,我國腦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礙發生率超過30%。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吞咽障礙檢出率為35.91%,對照組僅為24.8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給予吞咽障礙篩查后檢出率得到了提高。本次研究中實驗組采取了吞糊試驗、吞水試驗、誤吸處理和脈沖氧飽和度監測等一系列篩查措施,均為篩查吞咽障礙準確率較高的篩查手段。同時,以上篩查手段的綜合運用也大大提高了檢出率。而對照組僅通過詢問患者、觀察臨床癥狀等手段進行篩查,較難準確篩查出吞咽障礙患者。同時,由于護理人員間個體問診素質的差異,容易發生漏診,與吞糊試驗、吞水試驗、誤吸處理和脈沖氧飽和度監測等科學手段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對腦卒中患者應給予吞糊試驗、吞水試驗、誤吸處理和脈沖氧飽和度監測等篩查措施,以提高檢出率。此外,本次研究中對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而實驗組給予攝食護理干預,通過對攝入手段、食物狀態、進食體位、口腔清潔等過程進行干預,較好的改善了誤吸發生狀況。經口進食和經胃管進食實驗組肺炎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攝食護理干預措施對減少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有著積極作用,這也與凌慧芬等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4結語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常規進行吞咽障礙篩查,并給予攝食護理,對預防誤吸和吸入性肺炎有積極意義。
作者:高瓊珠 楊曉佳 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